覃瑞江是土生土长的覃村人,在覃村学堂读过书,也是覃村奖学金发起人之一。不过,那时他在大岩垌的时间比在覃村多得多,他在1970年就到大岩垌教书,一直教到退休。
大岩垌很“山”,四周高耸着峰林峦海的山窝里聚居着仫佬族群众,他们的生活极其艰苦,住的是茅草屋,要到很远的地方挑水。起初,覃老师的宿舍只是个简单干净的茅草牛棚,他的办公室、教室也都是这一间。
那时垌里人以红薯、玉米为主食,想吃大米就要砍柴烧炭挑到街上卖,在崎岖的山里往返两个多小时才能换到几斤米。当时的工资一部分是国家发,一部分由村民自筹,覃瑞江的工资是每个月14元和村民自筹的一年500斤玉米,他得把玉米挑到古砦街换成米,再挑回大岩垌。每天早上村民煮猪潲时,他就在口盅里装上米和水,放到锅里一起煮,有时煮成粥有时煮成饭,不管是什么都有股潲水味。
垌里的孩子很多都没有出过山,没见过电灯,没见过车,没有鞋也没有棉衣,只会说仫佬话……在他们眼里,只有高耸的山峰圈出的一片天地。看着他们,覃瑞江落泪了,心想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些孩子教出个样子来,让他们有能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覃瑞江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点着火把一个人穿行在黑乌乌的群山之中。山谷里足音回响,他一步步数着,通常是4997步,如果遇到大雨,山坳里积水到膝盖上,走得艰难,便不止这个步数。
孤独他不怕,吃苦他不怕,怕的是大岩垌的孩子不肯上学。
覃瑞江一家一家地去动员学生上学。有的孩子说没有钱交学费买书买文具,覃瑞江就掏钱先帮买了,他保证只要他们肯跟着他一起勤工俭学,以后上學用的钱都不需要家里出,他还常常自掏腰包奖励学生;有的说太冷不想读书,冬天他早早到学校,砍柴烧火,让孩子们围在火堆旁读书;有的孩子说要帮家里放牛,不能去上学,他便说你放完牛再来嘛,不要紧的,要不你把牛牵到学校旁边来放也行,要帮家里洗衣的、做饭的、砍柴的……都可以做完自己的事再到学校读书,就连一个早婚的姑娘,覃瑞江也允许她带着孩子一起来学校读书。实在劝不动的,他就请来村主任一起劝,就这样,大岩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被覃老师“逮”到学校上学了。
在起初长达8年的时间里,大岩垌小学只有覃瑞江一个老师,他既是校长,是老师,也是校工;他教语文、数学,也教美术;教一年级,也教二、三、四、五、六年级;加上学生上学时间的不确定,覃瑞江老师忙成了陀螺,他还要负责村里成人的“扫盲”。往往下班时间早就到了,他还在教刚到学校的学生,有时只能点着火把回家,太晚就在茅草牛棚宿舍里住下……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大岩垌人对文化知识的态度有了改变,学生成绩也上来了。
覃瑞江的默默付出收获了各种荣誉。198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覃瑞江的大岩垌学生中,有一个叫潘善吉的班干,每天要领跑,他没有鞋,只好光着脚在煤渣跑道上跑。覃瑞江看了非常心疼,可他也只有一双鞋。他不能光着脚去上课,于是他跟潘善吉说,你跑步时就到我这里拿鞋穿,跑完了再拿回来给我。潘善吉第一次穿上鞋,一股温暖从脚底直窜心间。
后来,潘善吉与班上另外5个学生一起考入龙美中学,覃瑞江脸上乐开了花,亲自带他们到学校报名。
到龙美街时,潘善吉掌心中的钱捏出了汗,他一心想找一个书包,绿色的,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书包,覃瑞江有一个,他看着覃老师每天背着它上班。终于买到这个向往已久的书包,背上时潘善吉有种神圣的感觉,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覃瑞江老师。他想,等我毕业了,我要背着这个书包回来接覃老师的班,把我们垌里的孩子们都送出去,让他们也看看外面这个新奇美好的世界。
1979年潘善吉高中毕业,回到大岩垌小学当教师。村民们给他的试用期薪金只有一年400斤玉米。潘善吉也不在意。大岩垌向来留不住老师,有的能坚持几个月,有的刚到就转身离开了。覃瑞江老师总要退休的,到时候谁来教垌里的这些孩子?只要能实现自己当初的心愿,留在垌里教书,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潘善吉回到垌里当老师,覃瑞江非常高兴。两人经常一起切磋教学,一起带领孩子们勤工俭学,延续着帮学生交学费、买文具的传统,他们甚至一起挖泥打砖建教室,村民、学生看到后纷纷加入其中,建起了两间砖房作为教室。后来,覃瑞江老师退休了,大岩垌又只剩下一名老师了。
潘善吉体会到了覃老师当年的孤独和辛劳,也体会到了肩上的责任。他乐观开朗,幽默风趣,对学生很有耐心,学生们很爱他,他也很爱学生。他常给一些住得比较远的孩子煮午餐,后来国家有了免费午餐,他就买了大锅,放午学后,给全部的孩子煮午饭。他把一半工资拿回家,一半工资用来奖励学生。哪怕学生已经小学毕业多年,考上大学,他也会给一两百元的奖励。后来学生们了解到,潘老师家其实很贫困,日子过得很拮据,他们都忍不住落下泪来。
潘善吉觉得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短暂得很,吃的什么,穿得怎样,都无所谓,只要能给大山中的孩子们铺一条路,他觉得很值得,哪怕耗尽了自己的青春,耗尽了心血,他也觉得这辈子很值。
随着政府对大岩垌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多,扶贫力度越来越大,大岩垌修了路通了车,也通了自来水,村民们吃饱穿暖,在覃瑞江、潘善吉老师的努力下,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走出大山求学的、打工的多了,村里人收入高了、见识广了,都想办法在街上买房子,送孩子出去读书。最后,大岩垌小学只剩下一个学生。
在两年多时间里,大岩垌的教室里只有潘善吉一个老师和李建文一个学生。他们像其他学校一样,周一升国旗,喊起立,上课,下课,做操……学期结束后,潘善吉一笔一画给李建文写期末评语和寄语,用自己的钱给他发奖学金。这个最孤独的学校,一样有满满的仪式感。
2017年,仅存的这个学生也转到中心校读书了,潘善吉老师亲手关上大岩垌小学的校门,回望了一眼他和覃老师亲手建成的教室,抹了一把泪,有不舍也有欣慰,不舍的是昔日的校园,欣慰的是他守护了这一段求知之路。
在覃瑞江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奖的30年后,潘善吉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世事轮回的美好不过如此。
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回故乡,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覃瑞江、潘善吉在党的领导下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是对初心的坚守,也是高尚信仰、纯洁心灵的彰显。在这个贫瘠的地方,却有着那么富足的爱。
作者简介:乔敏娟,女,壮族,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柳州晚报专栏作者。有作品发表于《三月三》《演讲与口才》《柳州晚报》等报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