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瑶山里的湖羊

时间:2023/11/9 作者: 三月三 热度: 20044



  桂西北,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弄茶村瑶乡,山风猎猎。

  “分钱啰,分钱啰!”清晨,山风吹过树梢,泛起一丝丝凉意,也吹来敲击心鼓的声音。贫困户阿蒙一骨碌爬起来,抓起衣服往身上一披,匆匆抹了一把脸,三步并作两步往外走。

  村委的小楼前摆着一张垫着报纸的桌子,桌子上码着一沓沓粉红的钞票。村委的几个人在忙着,有人在唱名单,有人在清点钞票,有人在旁边察看。乡亲们已经整整齐齐地排好队,伸着头,焦急地望望前头,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忍不住嘴接耳,耳接嘴。

  领到钱的人闪到一边,点着口水,喜滋滋地数着钱。光挺的新钞在手里数着,哗啦啦地响,很是诱人。乡亲们的脸红得像一张张钞票。

  阿蒙踮着脚,不时数数在自己前面的人,队伍越来越短,阿蒙的名字终于被响亮地叫起,他像触了电一样直往前蹦。

  发钱的村干微笑地看着阿蒙,眼里充满着鼓励,双手捧过来一沓钱。阿蒙迫不及待地接过,他从来没有一下子拿过那么多钱,沉甸甸的,压得心里涌起很多话语,瞄了四周一眼,觉得乡亲们都在看着自己,最后毕恭毕敬地说了声“谢谢”,便溜到一边数去了。

  村集体湖羊合作社的分红现场,这样熙熙攘攘的场面很少见。山里人少,难得一聚,以前开群众大会,也没有这么热闹。现在分红了,大家的付出有了回报,怎能不高兴呢!

  这才不到半年的时间,投入的股份就有了分红。这分红就像春天里的野草呼啦啦地生长,收了一茬又一茬。山里人的生活越来越滋润了。脱贫了,小康就在眼前了。

  “感谢共产党!让我参加村里的湖羊养殖,今天获得产业分红,我太高兴了!”拿到首次分红的阿蒙高兴之情溢于言表。2020年12月11日,是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弄茶村村民们的“好日子”,全村88户村民代表集聚村里的湖羊养殖示范基地,领取湖羊养殖分红。



  想起半年前,大家提起养湖羊的事,都有些半信半疑。扶贫已经扶了几年了,路都开到门前了,别的地方都纷纷宣布脱贫了。离县里宣布脱贫的日子越来越近,乡亲们只是把瓦房推倒,引来了水,口袋依旧空空如也。这可愁坏了村里的帮扶干部。他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外出找项目,发展经济,回来还要想方设法动员乡亲们加油干。

  六也乡吞侬村下二屯党员老陆从安徽培训回来,看到孤零零的几个老人坐在村头的石头上,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村里的危房已经被推倒重建,但是房子里空空荡荡的,连窗户都在张大嘴巴,任凭外面的北风呼呼地吹着。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这坚硬的石头,这贫瘠的山地,能养出什么东西呢?倒是一丛丛从石缝中钻出来的草长得有些茂盛。

  这青翠的草吸引了老陆的目光:这些年来,村里也都在养羊,一种祖祖辈辈都在养的羊,叫作黑山羊,虽然肉质甜美,但生长期长,一年到头收不到几个钱。而且,这黑山羊啃食草木啃得很绝,干干净净。山越来越光,石头越露越多,石漠化越来越严重。

  老陆听说县里要发展湖羊养殖,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回来带动乡亲们一起搞。他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让大伙对湖羊项目有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参与合作,共同发展。

  会议在村委小楼前的操场上进行,帮扶干部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堆湖羊养殖的好话,大家都很兴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湖羊是个新鲜事物,长得什么模样,大家都不清楚。老陆拿出照片说,一只母羊可以产四只小羊,一只小羊公司回收价是一斤二十多元,算下来,收入可不低呀!大家听得两眼瞪直,听到几个月就可以赚钱了,纷纷在报名表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村干部看着写得满满当当的报名表,信心十足,但仔细一数,有几家贫困户的名字处是空白的。

  会后,老陆对照名单匆匆往这些贫困户家做工作。

  老陆先來到黄阿叔家。黄阿叔说虽然有些心动,但是养湖羊要交钱入股,可想想自家的情况,心里凉了大半截。唉,穷人就是穷,一辈子永远穷,管好自己的那几分地,多收几棒玉米就好了。

  老陆看出黄阿叔的心思,赶忙劝道:“钱不用你出,政府有产业补贴!政府是下大力气帮扶贫困户的,从财政税收节省出来,专门设立产业基金。”一听说不用自己出钱,黄阿叔二话不说,歪歪扭扭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离开黄阿叔家,老陆马不停蹄地来到第二家贫困户。刚踏入家门,就遇到像劈柴火一样劈来一句话:“陆主任,你不会是糊弄我们吧?”看着贫困户半信半疑的目光,老陆热情地拉着贫困户坐下来,慢慢地跟他聊县里的想法和湖羊的特点。

  贫困户听着听着,不住地点头,脸上的那团阴云渐渐散开,愉快地填写了报名表。

  老陆的心情一下轻松起来,连走几户,终于把25户的贫困户都落实了。



  改革开放那么多年,受自然环境的限制,有的农村贫困依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大化这个地方,乡镇名字是雅乎其雅,什么雅龙、胜利、镇西等。其实一进来,满眼是高巍巍的山,望不到山顶。脚下是硬邦邦的石头。石头一片连着一片,地无三分土。连生命力极强的藤藤蔓蔓都长不了几根,玉米黄豆也是见缝插针地种,靠天吃饭,一年收不回几颗,煮一锅清可见底的稀饭,糊弄肚子,祖祖辈辈就这样熬过来了。

  猪也养不了几头,野菜采摘都有些困难,山高路远,陡峭险峻,谁敢攀爬?倒是那些瘦小的山羊活蹦乱跳,能跳上高石悬崖,采吃那些野草树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鲜美的百草和清新的空气也养育了七百弄山羊的品牌,成为有名的地理标志。到大化来的游客都少不了点一盘山羊肉。水土好,肉质鲜甜,大家都喜欢吃。

  那些精灵的山羊已经把山头啃得差不多了,可怜的草木有些承受不了,越来越稀疏。石頭在疯长,白色越来越刺眼,绿色渐渐褪去。水慢慢枯了,山民们已不能再扩大养殖了,担心以后只剩下光秃秃的白惨惨的山头,人再也住不下去了。不养羊了,柴米油盐怎么办?政府补贴了危房改造,拉来了水,建好了路,解决了学费。但吃穿行还得靠自己呀,不能老穿那破破烂烂的衣服呀!小孩还得跟别人一样吃饱穿暖呀。思来想去,那只能听帮扶干部的了。

  县里把目光投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湖羊。这羊是县里多次派出党员干部大海捞针一样地捞出来的。脱贫任务艰巨,条件非常困难,如何使贫困户快速脱贫,奔向小康。县里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收集多方面信息,同时派出干部千里迢迢去考察。背负艰巨任务的干部马不停蹄,四处寻找。都市繁华的景象丝毫引不起他们的兴趣。热闹是别人的,他们只是匆匆的过客。他们心里闪烁的是贫困群众那焦灼的眼神。听说北方的羊不错,什么羊肉泡馍、羊蝎子……这些与羊相关的耳熟能详的美食都是他们鼻子闻到的线索。

  反复考察,反复研究,考察组终于找到了安徽亳州的湖羊,经济效益不错。大家都兴致勃勃地一致同意前去考察。

  羊儿圈养在羊房里,嘴里不停地啃食饲料。看到客人来了,它们只是抬抬头看了两眼,又低下头继续吃草,样子很温顺。羊儿毛色灰白,柔软。他们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抚摸着那一层层柔软的毛。那羊儿没有像别的牛羊一样甩甩头,抖抖身子,表示对陌生人的警惕,竟然乖乖地伸长脖子,让客人尽情地抚摸。

  那些可爱的小羊羔被分离出来,放在另外的羊圈,也在大口地吃草。主人说湖羊繁殖能力强,两年三胎,得及时分离出来,便于母羊快速怀孕。两年三胎,这是大型哺乳动物比较强的繁殖能力。听了介绍,看了实景,大家不由得纷纷称赞:就养湖羊了!考察干部再作了一番深入研究,似乎看到了脱贫致富的一条宽阔大道,立即向县里做了汇报。县里领导拍板:引进湖羊养殖。



  这些在平坦的草地上无忧无虑生活的湖羊能爬得上那么陡峭的山石吗?腿那么粗胖,能吃到高高的树叶吗?舌头那么笨,它们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活下来吗?村民们看着宣传画,对着画里的湖羊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远方的湖羊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故乡,怀着美好的理想踏上了遥远的征途。尽管路途艰辛,它们一路缓缓前进,没有停下它们的脚步。

  山渐渐多了起来,也渐渐高了起来。草儿也渐渐茂盛起来,还有那潺潺而流的小溪。山民们像是欢迎远方的客人,纷纷跑出来观看。他们没有见过这么胖乎乎的羊,挥舞着双手,不停地叫喊着,表达他们的兴奋。

  羊来了,大家迅速行动起来,把地里那些枯黄的玉米黄豆拔掉,种上生命力极强的草。草儿遇上了松软的土壤,即使在石缝也能拼命地钻进去,吸取水分养分。村民们及时施肥,这草儿便肆无忌惮地疯长,满山满坡地长,遮住那白花花的石头。

  草儿长得比玉米好,茂密的叶子,粗大的秆儿,像细小的甘蔗,饱满透亮,似乎要渗透汁液。镰刀一割,像是割韭菜,平平整整。捆绑成一捆,扛着回去。这草轮着割,这边割完,割那边。过一段时间,这边又长出来了,又可以割了,似乎有割不完的草,再不用去割别的草木了。割回的草用机器粉碎,搅拌玉米大豆。这些可爱的羊儿大口大口地吃,身子油亮肥胖。肚子慢慢大起来,一只只小羊就准备出来了!

  走在千山万弄间,一座座崭新的羊房不时映入眼帘,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只只温柔的湖羊在默默地吃着草。山民在上上下下忙碌着,脸上洋溢着幸福。这些扶贫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凝聚着多少共产党员的汗水。湖羊的背后站着无数的扶贫工作队员和远道而来的技术员。这些工作队员离开了舒适的都市生活,一头扎入大山里,整日穿梭在羊肠小道上,为乡亲们解决水电路的问题,就像是一只只勤劳的湖羊,为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默默地奉献。

  作者简介:莫景春,毛南族,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民族文学》《山东文学》《延河》《鸭绿江》《四川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散文数十万字,曾荣获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