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季,我便要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仅用寥寥数语,写出了秋天的美好,万里晴空,一只白鹤凌云而上,将诗人的诗兴引到了蓝天之上,多美好!多豪情!
有个成语叫春华秋实,秋天的美好,除了天高气爽,还有一层,就是果实成熟,岁稔年丰。在这个美好的秋天,我和黄、张、曾、周四位文友一齐出行,奔向防城峒中。
峒中,是防城区的一个边陲镇,也是这个区最偏远的一个镇,离城区有一百多公里。我们从钦州出发,首站来到和平村。
和平村是一个典型的绿色瑶寨,全村有5 个村民小组750多口人,都是大板瑶和山子瑶(瑶族支系)。虽然耕地面积只有400多亩,可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有着近5000亩的林地,遍种八角、玉桂及中药益智,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多元。全村在村支书陈喜东的带领下,已摘掉贫困帽子,从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面上村。
这里面也有着驻村干部的辛劳与心血,其中引领我们访问的凌钦东,曾是这里的驻村脱贫指导员。当年他下来驻村,为期两年,可他却是到期后延期了两年,之后又再留两年,直到看着这个村全部脱贫致富才凯旋,将接力棒交给前来接班的人。
要说这里的条件,那是十分艰苦的,村民多住在山上,村部也建在半山之上,我们乘车上来被晃得头晕目眩。凌钦东这六年来,放下城里温馨的家,在这里走村串乡,出寨入家,上山下沟,摸爬滚打,山路上曾留下了多少汗水,他也说不清。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他笑而不语。我想是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为了村民的期望,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刚跟村委干部座谈,镇纪委书记刘唐增和副镇长黄朝茵等人匆匆赶到,说是受镇党委沈书记的嘱托,前来陪同采访。真让我感到意外,一次小小的行动竟然惊动了书记,可见峒中人的热情好客以及对文化的敬重。
我们跟着刘书记驱车进入深山,深入到一个叫那甫的村屯。那甫的经济来源,除了种植八角、玉桂,还有一个特色产业,那就是养蜂。在这里,家家户户都养蜜蜂,多则几十箱,少则一二十箱。墙角边,屋檐前,树根下,一个个蜂箱,上面盖着水泥瓦。虽然是深秋季节,那些勤奋的小蜜蜂还进进出出地忙碌着,就像那些勤劳的瑶族人民,用灵巧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探访中,一位叫陈喜标的村民刚从地里回来,远远就跟凌钦东打招呼。他说他家养了10多箱,他的弟弟养了50多箱,去年割蜜就收入了2万多元。看着他们熟络的样子,就知道凌钦东在这里的日日夜夜,真是跟群众打成一片了。
从那甫出来,我们一行又从山顶下到山下,汽车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下行,到了山脚,往上看,村委会的房子就像在云端上。我们来到一个水电站,叫双和电站,那水哗哗地流着,据说这个电站每小时可发电600千瓦时,再加上别处的电站,足够供给全村的用电。
为了探究这强大的水力,我们一行人沿着山路往前走,依山边上是一条清澈的水渠,从山上顺流而下,它的源头叫龙潭。潭上奇石峥嵘,挂着一条瀑布,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倒也十分壮观,清清的流水撞到下面的石头,飞起了白色的水花,纯洁而美观。凌钦东说,瀑布的上头就是越南了,这龙潭瀑布是一条跨国瀑布。
我说真有意思,同是一条水流,却是两国所有。刘书记说,还有更有意思的呢,在这里,一不小心就出国了,甚至有时会一只脚在国外,一只脚在国内咧。然后就带领我们去参观1331号界碑。
和平村一共有5个界碑,从1327排到1331。我们来到山上,远远看到一条黄绿相间的围栏,沿着大山的起伏,蜿蜒曲折,伸向远方,那就是国界。这是我第一次亲眼所见,想不到地图上小小的点和线,在实地上还真的存在。围栏的边上,立着一根花岗岩的石柱,刻有红色的“中国”二字,下面是界碑的编号“1331”。
从1331号界碑下来,我们的行程便是峒中镇。
这峒中可真不简单。她位于防城之西,三面高山均为越南土地,那形状犹如一只插箕,装着这一块金坨。
其实我这是第二次来峒中了。第一次是1976年,当年我来参加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招生,在这里住了好几天,跑了好多地方去考察生源。可这次再来,一点旧的痕迹也没有了。
跟着刘书记等人,我们先是参观峒中口岸。
记得我当年所住的旅馆后面只有一条小水沟,跨脚过去便是越南。现在这里建成了现代化口岸,据主管工程的钟经理介绍,这可是广西最大的口岸,占地面积500亩,有仓储,有货场,有免税体验商场等等。
峒中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有许多独特边境文化。
从旅游攻略来说,来峒中首先要泡温泉。峒中温泉是一口天然温泉,日夜不停地汩汩流出,水温38~48℃左右,出水口水温高达68℃。
据介绍,峒中温泉含有大量硫黄和矿物质,其中硫化氢、氟、偏硅酸均大大高于国家医疗矿热水标准,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一沐神汤百病除”。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当地的老百姓和戍边的军人就挖坑为池,积泉沐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如今峒中温泉经初步开发,现有温泉池面积约380平方米,豪华小池房6间,宾馆床位40个,停车场1300平方米,空调餐厅可以接待50~60人同时就餐。
这些年我虽然没有来,但峒中温泉的大名却早已听过多次。泡着那带有硫黄味的温泉水,只觉得浑身筋骨舒松,精神也大增,确实是一种享受。跑了一天,本来都有些累了,可泡了温泉之后,疲倦之意迅速消失了。
第二是界碑文化。峒中是边陲,西面、南面连接越南广宁省平辽县,边境线长达43.8公里,有大坑、细坑、和平、尚义、板兴、坤闵、峒中等7个村处在边境线上。竖立在峒中的两国界碑就有39个,其中主碑30个,副碑9个。而每一个界碑都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边境文化。如临近口岸的1314号界碑,多少人一听到这个数字,脑海里就会跳出一个词组:“一生一世”!无论如何,都要亲近它,抚摸它,甚至拥抱它,并与之合影,就連我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也拍了一张照片,并在照片上题字“我爱你中国,一生一世”,发到朋友圈,引来众多朋友围观点赞。
北风口上的1307号界碑,虽然没有什么震撼人心的故事,却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引得无数人不惜为它耗费体力,一定要爬上那高高的山顶,去跟它亲近。说它地理位置独特,是因为这个界碑竖立的山头,正是被称为“两国三省”的交界点。所谓两国,自然是中、越两国了,而三省呢,那是指1965年以前,我们所在的峒中属于广东省管辖,因此“三省”是指中国的广东、广西及越南的广宁。随着防城港划入广西,现在是两国两省交界处了。
站在界碑处往西北看,几百米外还有一个界碑,按顺序应该是1306号界碑。它的左边,一条公路蜿蜒山间,向南拐去,那是通向越南广宁的边境公路;而它的右边,一条油黑的公路向北伸延,那是通向宁明的边境公路,这是一个被两国两路夹着的界碑,能说它不独特吗?
第三是哨所文化。从1307号界碑下来,虽然天公不作美,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我们还是马不停蹄地奔向另一个采风点——著名的尖峰岭哨所。我们穿行在茂密的山间,远处的白云涌起,到了近处,变成了浓雾,路边的树木都变得朦朦胧胧。汽车时而爬坡,时而急转弯,将我们拉到一个设在高山上的哨所,门前的大石头上漆着“尖峰岭哨所”字样。
之所以说它著名,是因为它有着极其光荣的历史。该哨所始建于革命战争年代,曾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战争及自卫还击战立过赫赫战功,在反敌反特方面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涌现过不少英雄人物。比如,一个人一杆枪阻击国民党一个连的民兵“孤胆英雄”黄志瑞;一根扁担活捉美国飞行员的民兵模范陆关林;十多次深入敌后侦查的“侦察英雄”邓有程;冒着枪林弹雨指引我军炮火还击的“火炮神眼”王以新;硝烟中抢运伤员的陆之方;保障指战员吃饱穿暖的“支前模范”陈玉英,等等,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
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现任哨长陆蘭军,他是接替其父其兄的第三代哨长,一家三代人都将青春贡献给了哨所。
我们在与陆哨长的座谈中了解到,这可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民兵哨所,它坐落在海拔470米上的尖峰山上,哨所民兵肩负着监测敌情、山林安全、界碑维护等重任。因为地处高山,生活十分艰苦,除了自己种些蔬菜,其他生活用品,甚至用水,都得从山下运送上来,并且还要与自然界的毒虫猛兽斗,其中有防不胜防的山蚊,在巡逻中有时还会被山蚂蟥叮,甚至遇上山猪。
之所以说峒中是插箕里装着的一块金坨,就是因为她具有以上独特文化,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近些年来,政府加大开发力度,努力打造当地特色文化,要将它建设成为一个特色旅游边陲镇。峒中的腾飞指日可待了。
作者简介:申弓,本名沈祖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小小说学会会长。著有《男人风景》《做一回上帝》等15部小小说集。曾获得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作品入选《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中国新文学大系》等。部分作品被译为外文发表到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并入选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教材。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