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主题建构、叙事逻辑及视听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22787
者智豪

  关键词:纪录片 《蜂蜜之地》 直接电影

  2019 年,来自北马其顿共和国(以下简称为北马其顿)的纪录片《蜂蜜之地》(Honeyland,2019)在美国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首次上映并获得了“评审团大奖”,后在2020 年第92 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同时提名为“最佳纪录长片”

  和“最佳国际影片”,这是自1995年的《暴雨将至》上映以来,北马其顿第二次入围奥斯卡的影片。美国《纽约时报》影评人A.O. 斯科特曾这样评价《蜂蜜之地》:“它可媲美一部史诗,它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寓言。”a《蜂蜜之地》由北马其顿导演卢博·斯特法诺夫(Ljubomir Stefanov)和塔玛拉·科特夫斯卡(Tamara Kotevska)共同执导,讲述了北马其顿山区最后一位女养蜂人哈蒂兹·穆拉托娃(Hatidze Muratova)与抱病半盲的母亲依附野蜂为生,始终坚守“一半给蜜蜂,一半给我”的平衡法则,然而,侯赛因·萨姆(Hussein Sam)一家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平衡,肆无忌惮掏尽蜂巢中的蜂蜜最终自食恶果的故事。影片在主题建构、叙事艺术和视听语言方面均颇具特色,是一部值得深入解读的纪录电影。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记录:《蜂蜜之地》的内涵建构

  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形式,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人类共同的话题,纪录片《蜂蜜之地》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出发,以真实的人物及故事展现了北马其顿山区独特的人文精神,用摄像机记录两户人家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平淡的日常生活画面叙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情感。

  纪录片《蜂蜜之地》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以微观的视角去讲述宏观的社会话题。导演以哈蒂兹·穆拉托娃坚守契约精神出发,以人文关怀的叙事主旨折射出当地恶劣的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生存的危机,通过人与蜜蜂的相处衍生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世界性的话题。看似宏观的主题,被导演用养蜂女与蜜蜂相处的细微动作展示得淋漓尽致。经过摄影师长期的拍摄记录,蜜蜂成为故事的引路人,给我们展现了哈蒂兹·穆拉托娃和侯赛因·萨姆两家人与蜜蜂相处的两种状态。如何取舍和去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引发每一个人的深省和思考。受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观影体验的同时,也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纪录片更有价值和意义。

  “作为人类的生存之镜,纪录片从早期的审视社会转向人类自审,这源于纪录片所处的時代和社会要求。现代人面临的问题更多地来自人类自己而不是严酷的社会存在,这就使得今天的纪录片更多地超越制度层面去观照人。”b好的纪录片能够启发和影响观众,让观众的灵魂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高。纪录片《蜂蜜之地》在讲好北马其顿人文故事的同时,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升华和启发。本片的展映,增强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识,吸引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关注。

  二、新旧理念冲突下的叙事逻辑:《蜂蜜之地》的叙事特色

  《蜂蜜之地》凭借自身清晰的叙事主线、真实的戏剧性冲突、丰富的镜头语言和叙事密度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影片中哈蒂兹·穆拉托娃衣袂的鲜黄色与悬崖上蜜蜂琼浆的金黄色交相辉映,在与一抹抹黄色的对比下,北马其顿村庄荒芜的景象让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很多人都评论《蜜蜂之地》这部影片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但正因如此,本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意外之美。导演通过影视艺术的加工与创作,以时间发展顺序为叙事主线,以事件因果关系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在影片叙事结构上追求情节的环环相扣和完整圆满的故事结局。影片中的哈蒂兹·穆拉托娃始终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尽管生活很清贫,但是其始终都是“传统”理念养蜂的践行者;而侯赛因·萨姆一家则与之相反,没能遵守与女主的约定,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他们一家俨然被“现代”理念所支配,在商人蛊惑和利益的驱使下,开始对大自然肆无忌惮地进行掠夺,当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后又悄然离开,留下一堆烂摊子。两家人“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碰撞,对待自然和生活的态度构成了影片鲜明的叙事特色,形成了极具戏剧张力的交织对照,将影片所推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诠释出来。

  纪录片存在的基本条件是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生命。《蜂蜜之地》通过平实、有序的事件发展进行叙事,流畅的故事线与自然而然发生的事件让影片纪实性更强,段落之间的衔接节奏从容,剪辑紧凑。比如,讲述侯赛因·萨姆一家掏取蜂蜜时,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疏密相间,配合生活中的情感及突发事件展开;而在用札机过滤蜂蜜时,叙事节奏比较明快,感染力和表现深度明显,对镜头细节的把握和聚焦故事的冲突形成了节奏上的波折;最后,当侯赛因·萨姆一家离开后,叙事节奏又趋于平缓,似乎一切都跟随侯赛因·萨姆一家的离开而恢复平静。

  丰富的镜头语言和叙事密度是纪录片《蜂蜜之地》的另一大亮点。导演和摄影师分别拍摄两家人的生活状态、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一些闲散的日常生活场景等,蜜蜂成为连接两家人故事发展的一个主要线索,由此展开两家人由蜜蜂开始的友好到因蜜蜂而生恨的戏剧高潮。影片捕捉到了哈蒂兹·穆拉托娃很多细腻的行为,如轻抚停在手上的蜜蜂让其飞走、用树叶帮助溺水的蜜蜂逃离、和母亲不断亲吻,等等,这些细腻动作的背后是她对蜜蜂、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而侯赛因·萨姆一家粗鲁地控制畜养的牛羊、疯狂地掏尽蜂巢、贪婪地朵颐蜂蜜、烧掉山上的灌木丛,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他们对大自然的不屑、对自然环境的剥削。

  三、“直接电影”框架下的纪实创作:《蜂蜜之地》的视听特色

  “直接电影的意义不仅使作品的真实性提升,也因其‘旁观的美学思想减少了主创者的观念介入,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理解素材的角度。”c纪录片《蜂蜜之地》在不介入式的长期观察与拍摄中,以观察式的拍摄视角、旁观式的拍摄特色和对写实光效的运用展现“直接电影”框架下的纪实创作。

  (一)做“墙壁上的苍蝇”

  “墙壁上的苍蝇”是以观察者的视角进行拍摄记录,摄影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不干预和控制事件的发展。摄影师与摄像机犹如一只苍蝇叮在墙上,默默地观察人物事件的自然发生,让人物维持本真的生活状态。如哈蒂兹·穆拉托娃与母亲在屋内交谈的场景中,哈蒂兹·穆拉托娃与母亲之间的互动就以现实逻辑进行叙事和结构,母女俩平淡而充满温馨的生活场景,有争执、有关心、有无奈,这些都被摄影机真实地记录下来。导演在这一场景中忠实地再现摄影师拍摄时的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如同观众亲自见证了母女俩母慈子孝的生活画面,也就是“身临其境”的感觉。

  纪实纪录片是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摄影师采用实景和现场进行拍摄,在人物造型上采用自然光进行拍摄,加以地方方言的运用,使影片更具“直接电影”的特色。在影片中,两个小孩子打闹磕到胸口、小孩被蜂蜜蜇哭、小女孩在水里洗澡不幸溺水、侯赛因·萨姆一家屋内激烈地争吵等生活画面,在影片中都属于非常事件的发生,看似只是简单的叙事,实则是长时间的拍摄和等待才捕捉到人类自然发生的情感故事。非常事件是自然发生的,导演无法去干预和预判,更不可能为了叙事的需要去摆拍或是去干预事件,这也就证实了影片“直接电影”的真实性。除此之外,导演没有刻意让两位主人公用英文进行表述,只是让主人公用她们当地的语言进行日常生活的交流和表达,以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故事为素材,客观拍摄记录,最终创作完成《蜂蜜之地》这部影片。

  (二)旁觀式的摄影特色

  纪录片现场拍摄的方法是创作者的一种美学态度。事实上,今天的很多纪录片在拍摄方法上基本混用“旁观式”和“在场式”两种拍摄手法。旁观式的拍摄手法来源于美国直接电影的拍摄风格,是对纪实纪录片的一种美学态度,同时也是一种拍摄方法。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拍摄纪录,就要求拍摄者不要干扰拍摄对象。然而,任何拍摄行为都涉及拍摄者和拍摄对象,所以,想要真正达到“旁观”的美学效果,就要求我们与拍摄对象友好地相处,融入他们的生活,以便让拍摄对象在拍摄中表达出自然美的现场效果。事实上,导演从接近这两家人开始,到能够和他们很好地相处并进行拍摄,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影片中大部分画面镜头都是利用手持拍摄的方法,手持拍摄虽然是一种古老的拍摄技法,但在很多影视拍摄中还是会对其进行沿用和创新。手持拍摄的影视画面具有“呼吸感”,摄影师在拍摄时机身会上下、左右、前后摇摆或跟随拍摄过程抖动,从而产生一种“现场感”,这也是导演在影片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美学追求。如影片侯赛因·萨姆一家人刚来到村庄,正在归置牲口,摄影师以旁观者的视角手持拍摄小男孩追逐母牛给初生牛犊喂奶的这一过程,摄影师灵活、便捷地跟随主要人物进行拍摄,突出核心人物,整体画面视觉节奏流畅,镜头运用灵活松动,剪辑节奏变化多端,给予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情绪感染力。摄影师有节奏地跟随小男孩进行拍摄,这样的拍摄视角贴近人眼真实,让观众不知不觉地介入故事中。在这部纪录片中,手持拍摄的技法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全身心投入到导演讲述的故事中来,无暇顾及画外的东西。梅索斯兄弟的纪录片中多采用肩扛式的拍摄技法,在他们创作的影视作品中,影片的人物性格丰富、饱满,拍摄场景细腻而又生动,使观众忽略了手持拍摄过程中镜头的轻微晃动而去关注故事本身。总的来说,影片无论是用旁观式的“直接电影”方法进行拍摄,还是用亲临现场的“呼吸感”式的拍摄技法,其目的都是突出影片的核心内涵——真实,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现场。

  (三)写实光效的运用

  创作中对光的运用是艺术家情感外化的重要手段,拍摄时通过光线的合理布光赋予画面象征意义,从而激发影片故事与观者的情感共鸣,达到共情的情感表达。纪录片《蜂蜜之地》的用光就是以写实光效(生活化用光)为主进行创作,导演运用光来塑造不同场景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氛围,突出现场自然、真实的纪实美学,通过光线的运用赋予影片独特的自然美和独特的情感附加功能。不论是空镜头的拍摄还是某一场景的拍摄,导演对光线的巧妙运用使不同场景的画面蕴含了不同的寓意。

  纪录片《蜂蜜之地》拍摄之初,导演形容哈蒂兹·穆拉托娃家像是“18 世纪”的居住环境。如屋内的土墙壁斑驳破旧,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具有古典风味。影片中煤油灯和蜡烛这样具有18 世纪代表性的照明产物,使得哈蒂兹·穆拉托娃的生活环境更像是18 世纪社会文化的缩影。比如在母亲呼叫哈蒂兹·穆拉托娃找水喝的夜景中,煤油灯下,母女俩相依为命的画面像是一幅18 世纪荷兰的古典油画,狭小的房屋和昏暗的光线传达给观众压抑、消极、不安的情绪,而油灯闪烁映射出的微弱黄光则带给观众一丝温暖。此外,影片对光的运用还表现在影片的叙事中,如哈蒂兹·穆拉托娃和小男孩走在山丘之上,以天空为背景,主体人物和山丘呈黑色,缓缓移动的人物轮廓成为视觉的中心点。这种视觉上的冲击使画面有“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效果,由观众去揣摩和体会,给观众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导演在影片人物、环境氛围的塑造上,对于光线的运用具有合理性和时代意义,自然光线的运用、煤油灯和蜡烛的运用都凸显出影片的真实性。运用简单、符合当下场景的光线创造出丰富的画面影调,凸显出故事的纪实性和真实性,使影片既有真实的艺术特性又有光影造型赋予的艺术美。

  四、结语

  本文从纪录片《蜂蜜之地》的内涵建构、叙事逻辑、视听特色三个方面解析影片获得成功的秘诀,概述了影片表现纪录片真实的本质属性和导演对纪录片真实的美学态度,让我们看到导演是如何将整部影片的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完整呈现出来的。影片从人文关怀的旁观者视角体现生活本真,聚焦北马其顿山区“传统”养蜂理念与“现代”剥削思想碰撞下的文化冲突,用“以小见大”的策略切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样宏大的环保议题,利用影视艺术揭示现实生活,影射人类急需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境况,同时赋予影片艺术价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