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富春堂本《南西厢记·游殿》套曲考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学术版 热度: 17391
摘 要:在富春堂本崔時佩、李日华《南西厢记》的《游殿》一折中,出现了两个情节重复的套曲。本文研究其作者归属问题,认为【甘州歌】套曲保留了崔时佩的原作风貌,含有杂调声腔的风格;【忒忒令】套曲为李日华新增,盛行于后世的昆山腔舞台。

  关键词:《南西厢记》 李日华 崔时佩 昆山腔 海盐腔

  崔时佩、李日华《南西厢记》的著作权问题,明清至今始终未有定论。此种《南西厢记》的最早记录,见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李日华《南西厢记》二卷。海盐崔时佩编集,吴门李日华新增,凡三十八折。”a明闵遇五《南西厢记跋》亦云:“此崔时佩笔,日华特校增耳,间有换韵几调,疑李增也。”b这两则文献说明崔、李都参与了《南西厢记》的创作,但并不能确定在传世作品中,具体哪些曲文出自谁手,以及二人各自的创作比重。

  针对这个问题,明万历金陵富春堂本《南西厢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近年来,学界已经指出富春堂本《南西厢记》的独特价值,如俞为民在《〈南西厢记〉的版本与流变考述》一文中说,明代《南西厢记》的版本“当以富春堂本为一类,其余如万历本、汲古阁本为另一类”c。孙崇涛进一步说道:“富春堂本可能较多保留了崔时佩的原作面目。”据此,他将富春堂本称作“杂调本”,其余版本称为“昆腔本”d。通过对比富春堂本与其他版本中差异较大的内容,可以分析和推测崔时佩的创作风格,以及《南西厢记》的早期面貌。

  一

  在崔、李《南西厢记》现存的所有版本中,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刻本(下称富春堂本)的第五折《游殿》存在一个有待推敲的现象。e其他版本中,《游殿》所使用的套曲均由【忒忒令】【园林好】【江儿水】【川拨棹】等八曲构成,仅在个别曲牌数目上存异;而富春堂本不仅完整收录了【忒忒令】套曲,还在前面多出了四支【甘州歌】与四支【解三酲】。现对比富春堂本与明末汲古阁本如下:【忒忒令】套曲及开篇的【光光乍】【菊花新】,基本就是后世所通行的唱段,而富春堂本中的【甘州歌】套曲却并不见于《西厢记》的各类版本,在戏曲选本和西厢题材题咏的诗词、散曲中也无迹可寻。经对比,富春堂本《游殿》的【甘州歌】套曲(前八曲)与【忒忒令】套曲(后八曲)应当出自两个不同的文本系统。

  首先,这两个套曲存在明显的情节重复。前八曲中有三首【甘州歌】描写法聪携张生游殿的场景,从第四首【甘州歌】到末一首【解三酲】,讲述张生与崔莺莺相遇,最后有一【尾】唱“空妄想,春风面,傍花随柳过前川,将谓偷闲学少年”,至此,“佛殿奇逢”的情节已被完整敷衍。但从【忒忒令】“随喜到僧房古殿”开始,又将该情节重复了一遍,破坏了剧本的连贯性。

  其次,这两个套曲的登场人物一致,但行当安排有所不同。末一首【解三酲】由净唱“秀才们好心不善”,说明前八曲是净扮法聪,而后八曲以及富春堂本其余之处皆是丑扮法聪。另外,前八曲由生、净二人主唱,后八曲是生、旦(红)、丑皆有唱段。

  第三,这两个套曲所展现出的人物形象有所不同。头曲【光光乍】中,法聪和尚“假持斋,为长老”,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丑角。在【忒忒令】套曲中,法聪与张生一起偷觑小姐,还公然讨论崔莺莺脚大脚小,保持了形象的前后统一。然而在【甘州歌】套曲中,法聪的形象却大有不同。他与张生合唱“巍巍端坐普陀岩”“净瓶杨柳贮春烟”等句,对法寺庄严气象多置歌颂之词。看到张生对崔莺莺暗生情愫后,还劝导他“自宜笃志攻书卷,莫误了玉堂金殿”,这一切都衬托出法聪端庄、沉稳、爱说教的性格特征。这表示,【甘州歌】套曲单独出自另外一个系统,其中的法聪和尚以正面人物的身份出现。

  最后,这两个套曲的语言风格也有差异。【甘州歌】套曲对王实甫《西厢记》的模仿痕迹不重,只是偶尔化用;【忒忒令】套曲则几乎全部引自《王西厢》,且基本继承了后者的句数和语序。统计【甘州歌】套曲中与《王西厢》相关联的语句,约占31.3%,而【忒忒令】套曲则高达65.3%,是前者的两倍有余。由此可见,【忒忒令】套曲是对《王西厢》的改编,而【甘州歌】套曲可能只是对《王西厢》进行了参考借鉴。

  要之,富春堂本《游殿》的【甘州歌】套曲与【忒忒令】套曲分属于不同的文本系统,后者与王实甫原著的贴合程度更高。而前者与全剧产生了一定脱节,是“多余”的选录。

  二

  既然如此,那么这两个套曲的作者就成了一个疑问。在富春堂本《南西厢记》中,作者仅题李日华一人。f综合“海盐崔时佩编集,吴门李日华新增”的说法,不去考虑富春堂本《南西厢记》是否存在第三作者,两个套曲的作者也就锁定在了崔时佩、李日华二人之中。本文以为,【甘州歌】套曲应是崔时佩的原作,而【忒忒令】套曲是李日华的新增。

  首先,从明人对《南西厢》的评论中可判断【忒忒令】套曲乃李日华所写。凌濛初在其所编写的《谭曲杂札》中有一段通行之说:“改北调为南曲者,有李日华《西厢》。增损句字以就腔,已觉截鹤续凫……直取‘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两词语填入耶?真是点金成铁手!乃《西厢》为情词之宗,而不便吴人清唱,欲歌南音,不得不取之李本,亦无可奈何耳。”g凌濛初批评李日华对《王西厢》断章取义的做法,所举“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一例,即出自【忒忒令】套曲的【尾声】,可见他把这段文字的作者归于李日华。不过,也有曲家对此持相反意见:“此实崔时佩笔,李第较增之。人知李之窃王,不知李之窃崔也。”h“崔割王腴,李攘崔席,具堪齿冷。”本文以为,采用与李日华时代更近的陆采之说更为稳妥。陆采言:“李日华取实甫之语翻为南曲,而措词命意之妙,几失之矣……”陆采认为,李日华的创作动机是从北杂剧中进行曲目移植。因此,他没必要对《北西厢》的文辞做出巨大改动,只需要“翻北为南”即可。陆采自作《陆西厢》一种,经学者考证或成书于嘉靖十四年(1535)i,并自述有与李日华争锋之意。从三位作者所处年代来看,陆采很有可能也看过崔时佩的原作,如果崔时佩才是此种《南西厢记》的第一作者,那么陆采大概不会将矛头直指李日华,而对崔时佩只字不提。如前所述,【忒忒令】套曲基本上继承了《王西厢》的语句,与陆采所言情况正相符。而【甘州歌】套曲则只是部分借鉴了王实甫的经典语句,不应出自李日华之手。

  其次,從李日华的其他作品中可推测【忒忒令】套曲乃李日华所做。据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李日华改《北西厢》为南,不佳,然其《四景记》亦可观。”j《四景记》惜已不传,但李日华的存世作品还有《四景闺情》小令四首、《四景宫怨》套数一套,与《游殿》中崔莺莺的唱段在意象使用、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如:这两段皆是清新流畅的南曲,同属于春怨、春愁的主题。两组曲均使用了“蜂蝶翅”和“梧桐”等意象,并且在每一曲末尾集中抒情的部分,也都采用了语句的不完全重复结构,即“燕衔春去”后四句、“人别后”后两句。在《四景宫怨》套数中,也有一句“怎如得双双燕子梁间语,怎如得两两鸳鸯沙上眠”,与《游殿》中“纷纷红紫斗争妍,双双飞雀行书案”的写法十分相近。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不再赘举。由此可见,【忒忒令】套曲的语言风格与李日华的其他作品是较为相近的。

  最后,从曲牌与声腔的使用上可间接说明【忒忒令】套曲乃李日华所做。《南西厢记·游殿》中的【忒忒令】套曲与【甘州歌】套曲同为八曲、用“先天”韵,说明二者之间确实可能存在原作与改编的关系。其中,【忒忒令】套曲属于南曲和传奇中常见的【步步娇】套数,常用于生旦唱段,叙事、抒情皆可,情绪由平缓转入激烈,用在《游殿》中可谓合情合景。加上生、旦二人的频繁互动,能够取得良好的舞台效果,也符合李日华为昆山腔舞台设计剧本的动机。反观【甘州歌】套曲却绝迹于台前幕后,无人问津。【甘州歌】与【解三酲】在成为昆山腔曲牌之前,都属于海盐腔曲牌。比如有学者考证,【甘州歌】就频繁出现在有着海盐腔“活化石”之称的刘家孟戏中,是“生旦的唱腔,带有浓厚的海盐腔韵味”l。不过,《游殿》中这八支曲子使用了同曲牌堆叠的形式,在叙事上略显单调,舞台效果也比较差,随着海盐腔的消亡,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综上所述,【忒忒令】套曲更像是李日华针对崔时佩原作的不足,并结合昆山腔的音乐特点所做出的改编。

  三

  从文本阅读的角度而言,富春堂本《南西厢记·游殿》中两个套曲的并置显然阻断了阅读的连续性,其原因或许是有意为之。富春堂所刊刻的戏曲数量,堪称金陵书坊之首,且“杂调”剧本占有很大分量。在刊刻李日华《南西厢记》的时候,富春堂或许同时拥有数量众多的“杂调”《南西厢记》资源,只是今天都亡佚不存了。所以,这很可能是书商故意将其并列以供对照,理由有二:富春堂本《南西厢记》仅第五折前注有“新增”二字,提示读者存在改编的情况;【甘州歌】套曲并不在一个完整的版面上,排除了不慎混入其他版本的可能性。戏曲文本刊刻的功能指向,无非案头阅读、场上对照、演出脚本三种。早期剧本主要为演出的脚本,“出像”和“音注”的设计给戏班和演员提供了直观提示。如浣月轩本《蓝桥玉杵记·凡例》即说:“本传逐出绘像,以便照扮冠服。”与此相对,观众在欣赏演出时也需要一个辅助理解的剧本,许多便携又精致的“巾箱本”由此诞生。另外,戏曲作为综合的艺术形式,它的文本自成独立的审美体系。凌濛初刻本《西厢记》的凡例中就说:“是刻实供博雅之助,当作文章观。”m有了案头阅读的需求,各类标榜“新刊”的版本、名人评点本以及“花栏”“出像”等取悦消费者的印刷形式便层出不穷。万历年间,海盐腔、昆山腔并行于舞台,且同一剧目的舞台演出差异不大,富春堂在《南西厢记·游殿》一折中加入【甘州歌】套曲,很可能是为了便于海盐戏班演出和观众对照,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大量内容的重复版刻,降低了书坊的成本。另外,从案头阅读的角度来说,【甘州歌】套曲的风格与全折有异,也正可相映成趣。

  在内容上,这两个套曲与王实甫《西厢记》的原作是“貌离神合”与“貌合神离”的关系。李日华的【忒忒令】套曲,在语言上模仿《王西厢》,却与它原有的意境背道而驰;崔时佩的【甘州歌】套曲,虽在语言上与《王西厢》相去甚远,却真正继承了王实甫的精神内核。其一,李日华的原作加入了旦、贴的唱段,使崔莺莺与红娘贯穿整个《游殿》的表演,如此虽然增加了生旦之间的互动性,却也显得肤浅鄙俗。曲家金圣叹给《游殿》的题名为“惊艳”,重点在于“惊”字。试想:若崔莺莺总是于舞台间穿梭往返,甚至与张生多次眉来眼去,哪里还有“惊艳”的效果呢?相反,【甘州歌】套曲采用生、净合唱,崔莺莺与《王西厢》中一样,只有上下场的提示语和一句“恰似呖呖莺声”的念白。这样的处理方式更加含蓄、有爆发力,保全了“惊艳”之本色。其二,李日华将法聪塑造成“每日吃荤腥常醉倒”的假长老,增添了迎合低级趣味的“幽默感”。而在王实甫的原著中,却少有抹黑寺中僧侣的做法。崔时佩的《游殿》与《王西厢》一样,保全了法寺庄严的气氛,作者花费近乎一半的笔墨来描写古寺春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第一支【甘州歌】:

  (生)三生幸有缘。荷尊师不弃引领观瞻。朝臣待漏,坐榻清闲。因过此地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合)嬴蓬岛,赛阆苑。果然世上地行仙。回廊下,游几遍,恍疑身上九重天。

  这些语句虽然与《王西厢》无一相关,却在气象上颇为契合,为崔、张的爱情故事披上佛教文化的色彩。清人姚华在《南辞定律》中言:“《西厢记》曲本北调,李日华……颠倒互用,使词章血脉断续,已失元人本旨。”n这是李日华创作被后人所公认的弊病。而崔时佩的原作又因为舞台表现力弱、文人气质较重等特点与戏曲表演难以融合,因此不行于后世。两相对照,正可互补。

  关于富春堂本《南西厢记》,杜信孚曾一语指出它的重要地位:“此为李日华所撰《南西厢记》之最古本,定为海内孤本。”o由于“古”且“孤”,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也是包罗万象的。崔时佩、李日华的生平事迹流传甚略,且崔时佩不像李日华一样,有其他存世作品可供参阅。今只凭借《游殿》中的只言片语,便能管窥二人作品的不同风貌,并直观展示崔时佩的文字风格,这对于《南西厢记》的文献与文学研究,或可提供启迪。

  a 〔明〕高儒:《百川书志·古今书刻》(合排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8页。

  b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二册),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1185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c 俞为民:《宋元南戏文本考论》,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83页。

  d 孙崇涛:《南戏〈西厢记〉考》,《戏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2—18页。

  e 崔时佩、李日华《南西厢记》共有五个现存的明代版本:明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刻本、明万历梁伯龙题叙本、明万历周居易校刻本、明末汲古阁本、明末闵遇五《六幻西厢记》所收本。其中,富春堂本《南西厢记》分折、无出目名。现按照后世通行的说法,称第五折为《游殿》。

  f 富春堂本《南西厢记》共上、下两卷,上卷卷首缺失数页,卷末题为《新刻出像音注李日华南西厢记》;下卷卷首题为《新刻出像音注花栏南调西厢记》,卷末题为《新刻出像音注李日华南西厢记》。

  g 〔明〕凌濛初:《谭曲杂札》,见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三集),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92—193页。

  h 〔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能品·西廂》,见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57页。

  i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j 〔明〕徐复祚:《曲论》,见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9页。

  k 谢伯阳:《全明散曲》(第二卷),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382页。

  l 刘肇源:《广昌孟戏遗存的海盐腔调查》,见海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海盐腔研究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mn 伏涤修、伏蒙蒙:《西厢记资料汇编》,黄山书社2012年版,第221页,第758页。

  o 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第五卷),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9页。

  参考文献:

  [1] 高儒.百川书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 伏涤修,伏蒙蒙.西厢记资料汇编[G].合肥:黄山书社,2012.

  [3]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G].合肥:黄山书社,2005.

  [4]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5] 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G].济南:齐鲁书社,1989.

  [6]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7] 谢伯阳.全明散曲[G].济南:齐鲁书社,2016.

  [8] 海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海盐腔研究论文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9] 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10] 孙崇涛.南戏《西厢记》考[J].戏曲研究,2001(1).

  [11] 俞为民.宋元南戏文本考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4.

  作 者: 李晓腾,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曲史、戏剧理论。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