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隨着明治维新走上近代化之路后,戏剧的改良运动也随之展开。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戏剧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启蒙者和先驱者。他从戏剧评论、戏剧翻译以及戏剧创作等方面积极参与日本戏剧的改良运动并产生重要影响,是日本戏剧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对戏剧的认知和主张在当代仍不过时,是事关戏剧本质的值得探讨和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森鸥外 戏剧改良 新剧运动 剧本文学
森鸥外(1862—1922)在日本是与夏目漱石齐名的文豪,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评论家、翻译家,曾任日本军医总监,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评论界关于森鸥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小说创作上,对他的戏剧评论、翻译及创作等在戏剧文学领域的成就关注甚少。实际上戏剧在森鸥外的文学活动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他翻译并介绍了大量的西方戏剧理论和资讯,翻译了易卜生、莱辛、卡尔德隆等人的剧作,曾专门著书《盖哈特·霍普特曼》介绍和评论他的创作并翻译了部分作品,而森鸥外本人的戏剧创作也深受西方戏剧影响,特别是易卜生和梅特林克。可以说森鸥外从理论到实践都全面参与了日本戏剧的近代化过程。
当我们把视线投向明治时期日本近代戏剧的诞生和发展时,会发现森鸥外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早在1889年(明治22年)他已经发表了一系列的戏剧评论,而这些评论可以被称作“演剧神髓”a,不仅是日本近代戏剧诞生时期的启蒙和指针,甚至可以说某种程度上确立了日本近代戏剧改良的方向。由他翻译的戏剧十年间(1907—1916)公演达五十次之多,由其本人创作的剧本也多次公演,在当时均引起强烈反响,而他的剧本创作也影响了当时的一代青年剧作家和文学创作者。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戏剧发展的先驱,他在戏剧方面的探索和成就极具文学价值,是研究日本近代戏剧和近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森鸥外与戏剧的不解之缘
说到森鸥外与日本近代戏剧的缘分要追溯到他的德国留学时期(1884—1888),在此期间他首次接触到西洋戏剧,并对戏剧产生浓厚兴趣,不仅频繁前往剧场观看了多部戏剧,并且阅读了大量的戏剧理论及剧本,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戏剧理念。
森鸥外在《德意志日记》中记录了他的观剧经历。他第一次观剧是1884年11月16日于莱比锡的老剧场看的四幕喜剧《掠夺萨宾妇女》,这时他到达德国还不到一个月,据推测他是通过当地报纸的相关报道对该剧产生了兴趣。1885年10月11日森鸥外转至德累斯顿继续学业,在这个艺术之都他逗留了不足五个月,但是多次去往剧场,甚至在到达后的第二天就去了宫廷剧场,三天后的16日参加了剧本朗读会,在当日的日记中他写道“抑扬顿挫妙不可言”,可见当时他已经对剧中的对白有了鲜明的感受。在此期间他收到友人赠送的《演剧文学史》(Geschichte der dramatischen literatur Kunst,1883),此书对他的戏剧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其戏剧理论基础,在他回国后参与的“演剧改良论争”b中多次援引该书内容。此外他利用闲暇时间观看了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威廉·泰尔》等剧。当地报纸的剧评成为森鸥外观剧的重要参考,并加深了他对作品的理解,通过现场观剧他实际感受到了剧评的重要作用。
1886年3月,他又转学到慕尼黑,同样在到达的第二天他就去看了歌剧演出,并在3月份四次去剧场观剧,由此可以看出森鸥外对戏剧的痴迷。在此他看了希腊悲剧《厄勒克特拉》、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他在日记中记述道:“对演员的演技感到满意”,至此森鸥外已经养成对演员演技的鉴赏力。慕尼黑继承了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剧场内饰华丽无比,在这里森鸥外体验到剧场是高于生活的异次元空间,可以将人们从日常空间中解放出来。
1887年4月,森鸥外回到柏林,仍然保持了他的观剧习惯,在此他观看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莱辛的《智者纳坦》、席勒的《唐·卡洛》等欧洲代表性古典戏剧。虽然柏林的剧场不及慕尼黑的豪华,但是著名演员云集于此,他们的演技让森鸥外叹为观止。柏林期间的观剧体验使得森鸥外更为关注演技和剧本,他意识到演员是赋予剧本生命力的重要存在,让舞台上的对白和剧本产生变化的是演员的演技。
综上所述,四年的德国留学为森鸥外打开了戏剧之门,使他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培养了很高的戏剧鉴赏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戏剧观,对戏剧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有独到见解,为回国后参与日本近代戏剧的改良运动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森鸥外与戏剧运动c
1889年8月,森鸥外留学回国的第二年成为日本演艺协会文艺委员,自此他以戏剧改良为己任,积极参与戏剧改良运动。同年10月,他创办文学评论杂志《栅草纸》,并在创刊号发表《为演剧改良论者之偏见而惊讶》,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对戏剧的看法。他在文中写道:“尔等所谓演剧改良仅寻求剧场之改良,应停止对西欧剧场之模仿”,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当时以模仿西洋剧场为目标的改良主义,他认为本质上应该从剧本开始改良。随后,他接连发表《再论戏剧并答评论家》(1899.12)、《剧场里的诗人》(1900.2),反复强调和论证剧本改良的重要性。
在德国留学期间的观剧体验和阅读的戏剧评论对本阶段的论争起到积极作用,森鸥外对戏剧的认知更为接近本质问题。他论述了剧本超乎于剧场的重要性,论及剧作家的自主性,并提议将剧本作为文学的一个分类看待。他认为歌剧和正剧的剧场不同,正剧(即drama,是森鸥外第一个将其翻译为“正剧”,指不包括音乐舞蹈等抒情因素的纯粹的科白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话剧”)应该“呈现日常言语应答时的诗意”,应该在简朴的剧场中上演。剧本才是改良的先决条件,建设华美的剧场乃本末倒置之举,最重要的是创作出值得回味的对白并担得起近代戏剧之名的剧本。森鸥外所论述的这些问题在后来的戏剧发展中不断得到证实,即使在今天颇具现实意义,是触及戏剧核心问题的有价值的论点。
关于森鸥外的戏剧评论,著名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评价“其意义如同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可称之为《演剧神髓》”。由于森鸥外积极参与戏剧改良的争论,使得当时低迷的戏剧改良运动向真正的近代化迈进。
1909年,由小山內薰和市川左团次创建自由剧场开始“新剧d运动”,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正剧与情剧的分立(正剧即drama,情剧指opera),剧场中的诗人的第一主张、小剧场和国民演剧的问题、剧评的确立、歌舞伎的新风等,而这些问题在二十年前森鸥外的戏剧评论中已经反复被论述,这说明森鸥外对戏剧的近代化有着明确的前瞻性,而他的戏剧理论真正指导了日本的“新剧运动”。
同年11月27日、28日,小山内薰的自由剧场首次开创性地公演易卜生的戏剧,受到文坛瞩目,大量的年轻人为之兴奋并掀起一股风潮,这一年被称为日本近代戏剧史的“奇迹之年”,而公演所用的剧本正是森鸥外所翻译的《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以下简称《博克曼》)。这轮公演不仅是自由剧场的开山之作,也是日本第一次公演易卜生的戏剧,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戏剧的出发点。此后1911年文艺协会公演了由岛村抱月翻译的《玩偶之家》并引起反响,两年后的1913年,森鸥外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娜拉》为剧名再次进行翻译,并由近代剧协会公演,成为一时的话题之作。
三、戏剧翻译
森鸥外在持续发表戏剧评论的同时,也通过翻译西方的剧作来实践并检验自己的观点。1889年1月3日至2月14日,他和弟弟笃次郎(剧评家、剧作家,笔名三木竹二)共同翻译卡尔德隆的《萨拉梅亚的镇长》,以《调高矣洋铉一曲》为名在《读卖新闻》发表。同年10月起耗时近三年在《栅草纸》上断断续续发表了翻译自莱辛的《爱米丽雅·迦洛蒂》的剧本,取名为《折蔷薇》。这些翻译以歌舞伎的剧本形式呈现,念白为古典文体。
1900年1月,随着笃次郎创刊戏剧杂志《歌舞伎》,此后森鸥外便以此为据点,发表了大量的戏剧翻译作品,共计二十二部之多。在1908年笃次郎去世之后,森鸥外更是继承弟弟的遗志,持续在此杂志上发表西洋戏剧的梗概介绍和翻译剧本。他翻译了大量的欧洲近代独幕剧,促成了独幕剧的流行,为日本的剧坛注入一股新鲜气息。这些翻译剧本后来由出版社综合成书出版,成为当时有志于戏剧创作的青年的不二选择,而致力于新剧运动的各表演团体也被激发出强烈的表演欲。森鸥外对此评价:“本书某种意义上将戏剧从幼稚的壮士戏剧e之境中拯救出来,这才能被称为构成真正的纯粹的艺术价值的原动力。事实上在此西洋演剧上演之前观众——即便是具备相当教养的观众——也不过是《不如归》f剧的醉心者。”森鸥外的戏剧翻译不仅让日本读者领略到西洋戏剧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本土的戏剧创作热情,在这个意义上他不仅是日本近代戏剧的启蒙者,更是引导者。
在众多翻译戏剧中,最为瞩目且地位最重要的还属前文提到的译自易卜生的戏剧《博克曼》。此剧本在自由剧场的上演掀开了日本近代戏剧发展的光辉一幕,本次演出不仅对戏剧界包括整个文学界都是一次冲击。聚集了青年作家的文艺杂志《文章世界》曾评论该剧“实际上对文坛特别是吾等青年人的感化是何其伟大”。日夏耿之介g对森鸥外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评论说:“日本的近代戏剧源于明治三十九年(1906)四月八日森鸥外的关于霍普特曼的讲座。《博克曼》公演之前也有文艺协会的莎翁剧《威尼斯的商人》《哈姆雷特》以及新曲浦岛和常闇h等,但是吾等并未感到新鲜”,“自由剧场是彻头彻尾的新鲜。在新鲜的小山内背后有让他永远不失新鲜的文坛涅斯托耳——森鸥外”。
这次公演正值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之后,全国上下洋溢着高涨的情绪,人们从多方面寻求着新的刺激,而自由剧场这种新的表演形式加上易卜生戏剧的第一次公演,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成为戏剧史上的象征性事件。
四、戏剧创作
在《歌舞伎》发表戏剧翻译的同时,随着1909年1月杂志《昂》(日语读作:Subaru)的创刊,森鸥外以此为据点接连发表戏剧创作,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戏剧作品《普鲁姆乌拉》(笔者音译,原名「プルムウラ」),并以此激励了一批青年作家投身戏剧创作,于是第二期杂志成为戏剧特辑,收录了木下杢太郎及与谢野晶子等人的作品。此后森鸥外在该杂志发表他的第一部现代剧《假面》(1909.4),第一部用白话文创作的史剧《静》(1909.11)。以白话文对话为主的戏剧《生田川》发表于《中央公论》(1910.4)并于当年上演,这也成为森鸥外的戏剧代表作。
其实森鸥外的戏剧创作始于更早的1902年,用“雅语”(古典书面语)创作并发表了《玉筪两浦屿》。1904年以“狂言”的形式创作并发表《日莲圣人辻说法》,而上文说到的《普鲁姆乌拉》则使用了以七五调为主的净琉璃调。森鸥外特别重视戏中的对白,他在创作中不断摸索,试图在日本的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最具艺术表现力的文体表现。随着1909年白话文小说《半日》的发表,森鸥外的戏剧创作也转向白话文对白,但是他一直坚持着剧本至上、注重主题的表达以及对白的艺术性。
森鸥外的戏剧创作与其小说创作同步进行,同样体现出他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追求。他的戏剧创作既表现出欧洲近代戏剧的熏陶和影响,也未放弃对日本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他从古典文体出发,题材多取自于日本古典戏曲,但是随着文体转为现代语,题材也逐渐转向现代,这与其小说题材的走向正好相反。森鸥外的戏剧主人公以身处逆境的女性为主,描写她们如何与现实的命运进行抗争,这与他后期的多部历史小说(如《安井夫人》《山椒大夫》《最后一句》《阿公阿婆》《鱼玄机》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将两类作品进行对照分析也是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的。
森鸥外一直在实践着戏剧创作,也保持着其高度的艺术追求,但是在很多剧评家看来,他的创作曲高和寡,仅注重剧本的艺术性而忽视了现实性和演出的困难。而在森鸥外看来,戏剧文学恰恰应该与实际演出保持距离,剧本不是为演员而创作的,而是要保证剧作家独立性和剧本的自立性,他也亲身实践了这种理念。
结语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启蒙者,更是近代戏剧诞生和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从戏剧理论的指导和确立,到西方戏剧的介绍和翻译,再到亲力亲为的戏剧创作,他不遗余力地为日本近代戏剧的发展而贡献了智慧和心力。他的戏剧理论是触及戏剧本质的,他的戏剧翻译从内容主题到文体表现都为日本剧坛树立了新的标杆,而他对青年剧作家的引导和培养加速了戏剧近代化的进程。他的戏剧创作虽然有局限性,但是他坚持的艺术追求贯彻始终。总之,对森鸥外戏剧文学的研究既是研究日本近代戏剧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森鸥外文学研究的有益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作品的深度挖掘还是结合社会背景考察作品的接受情况,或者探索其与小说创作的关系,都是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a 吉田精一:《明治的文艺评论》,樱枫社1980年版。
b 围绕“演剧改良运动”进行的文艺界的争论。
c 包括“演剧改良运动”和“新剧运动”。前者指明治前期的歌舞伎界的革新运动,目的是为了让歌舞伎的表演内容和形式符合日本近代社会。运动以1886年成立的演剧改良会为中心,促成了歌舞伎座的建成,提升了歌舞伎的地位,但是最终半途而废。后者指明治末年,以确立日本近代戏剧为目的而开展的运动,以坪内逍遥、岛村抱月、小山内薰等为代表人物。
d 新剧以欧洲近代戏剧为目标,即日本的近代戏剧、话剧。
e 又称书生戏剧,是明治中期青年知识分子为了宣传自由民权的政治思想而上演的业余戏剧。
f 《不如归》原为德富芦花创作的小说,后来被改编为话剧公演,是新派悲剧的代名词。
g 日夏耿之介(1890—1971),诗人,英文学者,评论家。著有《明治大正诗史》《明治浪漫文学史》,对森鸥外等作家有深入研究。
h 由坪内逍遥创作的新舞蹈剧和歌剧。
参考文献:
[1] 金子幸代.近代劇の誕生――鴎外と戯曲[J].「講座森鴎外第二巻鴎外の作品」新曜社,1997.
[2] 越智治雄.明治大正の劇文学[M].塙書房,1971.
[3] 森鴎外を学ぶ人のために[M].世界思想社,1994.
[4] 森鴎外全集(第22卷)[M].岩波文庫,1973.
[5] 吉田精一.森鴎外研究[M].筑摩書房,1964.
作 者: 赵文静,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日语教育;马婷婷,硕士,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文化交流史。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