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然想起自己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以及曾经的同事,已经差不多有一半从纸媒退了出来,离开曾经工作生活并为之打拼了大半辈子的报纸或者杂志,想必一定有许多遗憾和不舍、无奈和落寞。这些人从纸媒退出来之后,年龄已经老大不小,有的甚至只差那么几年就要退休了。他们或者闷居家中,或者重新寻找生存的出路。但他们已经很难在当下从容地谋饭了,旧光景不再,心里的失落是不言而喻的。原因似乎很简单,那就是这些纸质媒体都在强大的自媒体狂潮冲击之下倒闭或者半倒闭了。融媒时代已经到来,纸媒的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当年一家独大或者几家独大的情形一去不返,如今一台手机就是一个功能齐全的自媒体,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发布平台。可以这么说,自媒体可以秒杀大多数纸媒,纸媒的落后已经显而易见,有着先见之明与忧患意识的纸媒改弦易辙,还在彷徨犹豫的纸媒转眼就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弃。纸媒从曾经的辉煌到冰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嬗变,新的事物渐渐取代旧的東西是时代的进步。时代在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打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再一次验证了“适者生存”的道理。放眼当下,纸媒们都在使出浑身解数突围,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向融媒时代进发,谋求一席生存之地。有的成功了,有的半死不活,有的很快被淘汰,这似乎是纸媒的现状。
但是,也有一种奇迹像一道风景呈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经过脱胎换骨的嬗变之后,一些纸质杂志或者报纸,却能够在惊涛拍岸中屹立不倒,它们甚至越来越赢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我离开媒体已经许多年,对于当下的媒体生存状况没有研究,却不能不关注。我曾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媒体人,办过杂志也办过报纸,从普通记者编辑到总编,整整15年,那是人生的黄金季节也是纸媒的黄金时代,对于媒体工作自然有一种很深的情结在内,同时,对一些还在办纸媒的朋友自然也就特别关注。由于改做行政工作的关系,算起来,自己能够长期或者比较长时间保持一定联系的纸媒已经不多,《艺术中国》算一家。这家杂志可以说是在自媒体时代纸媒哀鸿遍野的状态下依然生存得有声有色、活色生香的一个异类。当然,我与这家杂志之所以保持了比较长时间的联系,是有诸多原因的。第一个原因是它办得很有特色和个性,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品位,属于在惊涛拍岸声中也能够屹立不倒的那种,否则不会引起我的关注或者长时间的兴趣,因为大家都非常忙,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也因为这个时代信息量爆炸,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不是特别的东西你根本不想也没有必要去关注它。第二个原因自然是和它有着某种渊源,而这种渊源又让你不能不对它有所关注。第三个原因,可能与我个人一直以来对于办好一个媒体的理念有关,那就是必须有名编辑才能办出名杂志或者好报纸,名人效益从来都不可低估。因为这三个原因,《艺术中国》便在许多年来一直让我略有闲暇就会翻一翻,有的时候还要认真地读一读,并且点赞一二。一本好杂志或者一篇好文章,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的。
《艺术中国》自然是一本关于文化艺术类的杂志,它的努力在于,不走同类杂志的老套路,只走属于自己的路。它的重点在用自己的专业精神和眼光向读者讲述艺术家或者文化人的故事和内心的真实,挖掘文化和艺术深层次中有价值的东西,并通过编辑的妙手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尽量避免那种令人生厌的肉麻吹捧、说教以及浅薄的人物报道。《艺术中国》喜欢做一些有个性和深度的报道,并报道一些真正守得住寂寞的艺术和文化的探求者,还做一些被许多人忽视却很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艺术梳理工作,历史的、现实的。这些工作很少有人去做,因为它费力不讨好。愿意做这种工作而且是用心去做,唯有《艺术中国》,许多时候,他们是把它当成文化自信的事业来做。在我看来,凭这一点,这份杂志就应该有它的生存价值和生存下去的理由。也许恰恰是因为它的这一份坚持,才成就了它今天在媒体江湖的影响力,它生存得很不容易,但它生存得很好也很有活力。因此我要祝福它。
一家纸质杂志能够在当下越办越有影响力,自然离不开办刊人的努力与坚持,还有一份责任与独到的魄力、眼力。曹隽平和他的团队这些年来一直把《艺术中国》当成事业来做,他自己更是用个人的影响力竭诚办公,算得公而忘私了。作为一个学者和书法艺术家,曹隽平如果不是这么公而忘私,他个人的日子完全可以过得不像现在这么辛苦,他甚至可以比现在许多搞艺术的活得更潇洒。但他似乎并不想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世俗化的样子,而要把自己的心力和时间都用在杂志上,为当下的艺术家、文化人和读者打造一个五光十色的平台,提供一份纯正的精神食粮。对于这一点,我从来没有丝毫怀疑,想必读者也有同感吧。他的日常似乎和《艺术中国》密不可分,无论8小时之内还是8小时之外,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永远都是他的杂志,这种执着、痴迷,我大抵能够体会,当年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要说的是,曹隽平许多年前从郴州到《艺术中国》,最先就到了寒舍讨教怎么办好杂志。当然,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我以一己之见为他出了一些点子,这些点子多多少少反映在后来《艺术中国》的某些栏目中,我心里还是欣慰的。正是这种信赖和友谊,使我与杂志有了一份解不开的缘,而我想要告诉隽平和他的团队的是,做好一份纸媒的杂志并不容易,要屹立不倒更不容易,做得让读者喜欢自然是不容易中的不容易。不过,我和大家都愿意相信,在文化自信的泱泱大国,一份带着温度、具有独特风味的艺术文化精粮,一定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只要一如既往地坚持高格调、高质量、高标准、正能量,《艺术中国》就必定会是不可替代的也是中国的。
己亥年夏写于大风堂
林跃平
生于福建漳州市东山岛,字十耳,号五孚堂,策展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吴悦石先生弟子。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书法家协会会员、韩国庆熙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五孚堂水墨书院院长、北京新水墨意象馆创始馆长。
曾荣获“和谐中国2007年度影响力人物”之十大创新人物、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作品入选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2014第三届造型艺术新人展。
刘广文
1957年5月生,湖南涟源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产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200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广文隶书展”。《刘广文隶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刘立稳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在全国第二届楷书展、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行书展、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书法展、“楷圣故里”全国楷书名家邀请展、“历代名人咏成都”全国书法大展、“中原水城”杯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等专业书法大赛(展)中三十余次入展或获奖。出版有《毛笔小楷技法精要》等。
刘小龙
1982年生于泾川,别署厚斋、省吾庐。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骨干、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师、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平凉市书协副秘书长、西王母印社副社长、全国80后代表书法家。作品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第七届新人展、首届欧阳询奖最高奖等。
刘兴国
1981年出生,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师,湘南学院讲师、插画教研室主任,《艺术中国》杂志社特约编辑、特约撰稿人。长期从事中国书画、中国民间美术、美术评论与研究工作,作品与论文发表于《美术》《出版与发行》《艺术教育》《中国书画》《艺术中国》等刊物;出版专著一部;曾为“湖南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工程”撰写70余万字的作品评论。
刘亚东
1973年生,现为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届)、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书法课教师、湖南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课主讲教师、湖南省中小学书法骨干教师培训班主讲教师、湖南省教育廳中小学书法教材评审委员,师从著名书法家杨明臣先生。
刘振涛
1937年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知名文艺家档案专馆首批建档知名书法家、齐白石纪念馆特聘书画师、湘潭市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湘潭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书法作品为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和收藏家收藏。
龙开胜
1969年8月出生,湖南隆回人,现为空军政治工作部文艺创作室主任、第十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画院研究员、全国第五届中华英才获得者。作品荣获第二、三、六届兰亭奖,第九届全国书法展一等奖等十几次全国书法大奖。
罗红胜
1969年11月生,现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书法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罗华斌
号白溪山人,湖南新化人,国家二级美术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娄底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娄底书协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现任教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被聘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客座教授。书法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四届正书展,全国第四届楹联展,全国首届行书展,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书法篆刻展;获首届齐白石艺术奖,湖南省新人新作展金奖,湖南省第三、四届三湘群星展金奖,湖南省艺术年展金奖,娄底首届文化艺术奖。
倪文华
祖籍湖南湘潭,生于宜章,大学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湖南省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聂鑫森
1948年生于湘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湖南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出版过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文化随笔集、诗集和学术专著近七十部。其中关于美术、古建筑、古玩鉴赏有关的专著有《一个作家的品画笔记》《走进大匠之门》《齐白石国画品赏》《触摸古建筑》《民居与名器》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