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艺术中国》的视野与情怀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上旬刊 热度: 12332
江平

  

  

  

  很多省份都辦了文化刊物,深处内陆的湖南,财力、资讯两无优势,可是湖南省文化馆办的《艺术中国》,其视野与情怀,在同类刊物中都属难得。这与主编的理念直接相关,更与湖南特殊的人文传统分不开。

  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主要活动于湖北、湖南一带,但他的影响及其浓重的家国情怀,却远远超出了楚国区域,遍及整个华人世界。因屈原是投汨罗江自尽,他对湖南文人的影响应该更内在一些。近代湘中奇士,仅仅晚清的曾国藩、谭嗣同,就已声震九州。他们的远大志向,注定了他们审度事物的视野不会囿于湖南,而是放眼全国、乃至世界,近代湖湘的书画界,也出现了何绍基、齐白石、谭延闿等卓然大家,他们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每多开创性,气格也总偏正大,暗合曾国藩谥号的“文正”二字。

  湖南的出版与文化媒体,也屡开新风。笔者十多年前就叹赏的湖南出版界前辈、平江人钟叔河先生,文革后恢复工作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编的第一套书,就是八十年代最有影响的《走向世界丛书》。在长期闭关锁国、动辄被扣上“里通外国”罪名的大陆,彼时的有识之士还心有余悸,钟先生的这一创举和气魄,令从不主动为人作序的钱钟书都刮目相看,破例主动为这套书写序。新时代的中国大众对湖南不自觉地关注,却是在各省卫视共享后的“湖南台”。湖南卫视一度以鲜活、新颖的娱乐节目享誉全国,虽非精英文化范畴,至少让大众感觉到湖南文艺媒体的创造性。

  而同属湖南文化系统的湖南省文化馆,其主办的《艺术中国》杂志在经历了创办、推广与十年的苦心完善后,不仅成为省内的文化名片,且已然获得了国内书画界的关注与赞许。办刊的成功,除了主管部门的支持,主编见识之独到与文化担当之格局,更需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及曾国藩那般屡败屡战的毅力。《艺术中国》不仅刊名大气,所关注的地域也确实跨出湖南一隅,高瞻及于海外。如果说评述书画大家、名家、小家的创作或事迹,与同类杂志区别不大,则以下几点就是《艺术中国》的切实特色了:

  其一,设立“楷书百家”专栏。在行草与“展览体”隶书风行未艾的当今,也可谓书法领域的“守正”。

  其二,介绍各类文房用品的工艺与收藏,铜雕、砚雕篇目,书画家书画之外的随感杂谈,都明显多于同类刊物,偶或还兼及特色摄影。这些书画相关领域,不仅丰富了杂志内容,对几方面作者互相熏染也有益。跟国内大学在长期条块分割后的重归合并、对各专业大学生通识课也越来越注重的道理一样,可是艺术刊物能做到的,还真不多。

  其三,虽说中国固然包含台湾,但大陆的艺术刊物很少关注台湾,而内陆省份湖南办的《艺术中国》却设有“艺术台湾”栏目。

  其四,即笔者最盛赞的一点:《艺术中国》增设了“草根艺术家”栏目。这种举措首先出现在湖南,又似乎不那么意外——

  湖南,原本就是多民族地区,而湖湘文化,从南宋理学派到清代洋务派、近代新文化诸家,不断积淀,包容性很强,于是三教九流人才济济。声望极高的王闿运的门下就包括木匠齐白石、铜匠曾招吉、铁匠张仲飏;又如沈从文早年是湘西地方武装中的文书,后来弃武从文,仅有小学学历的他离湘闯荡,居然成了教授、名作家。这种省份办的《艺术中国》设草根艺术专栏,再正常不过。

  钟叔河先生是国内最早主张编辑《周作人散文全集》和《曾国藩全集》的,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需要相当大的勇气。曾国藩强调“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不苦撑,不咬牙,终无安枕之日”……纯正草根本色。钟叔河顶着种种阻力,先编了《知堂书话》,后推出的《曾国藩家书》和体量颇大的《周作人文类编》《周作人散文全集》,都是他倾力整理。钟先生坚持“人归人,文归文”,曾国藩与周作人的是非功过另当别论,但不忍有价值的作品湮灭。如此纯粹的出版家太难得!钟先生坦言“所想看的,只是那些平平实实的文章”,也就是草根阶层共同尊崇的朴实情怀。而湖南卫视,并非只重娱乐节目,他们近些年偏重严肃与真实性的栏目“寻情记”,深切关注民生,竭力成全普通百姓的朴素心愿,也是一般的地方媒体少有企及的亮点。

  当今社会阶层分化,国内文艺刊物普遍趋于小资以上情调,看重作者名头与出身。或为保住品位、留住读者,殊不知普世安逸时期每多矫情与无病呻吟,草根群体生命感受之深切,反倒最可能自然产生深刻作品。“诗人多蹇厄”、“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是唐人的归纳。蹇厄诗人屈原,牵挂草根阶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梦断湖南。唐以后的大量诗歌佳作,进一步表明了困顿与清贫体验之重要。世界著名画家梵高、中国一流书画家徐渭,都是草根寒士。如果说大半生艰苦的八大山人、弘一法师本是富贵公子,则湖南的齐白石,可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草根诗书画大师。他的书画印融入了民间技法,更将草根家庭最日常的青菜萝卜、小虾小鱼作为题材。土到极点,却也雅到极致;出自底层,终到艺术峰巅——齐白石对中国艺术界的励志,无与伦比。

  《艺术中国》是草根渊源如此深远的湖南所办,能不关心草根么?

  现代音乐家阿炳,饱尝了底层社会辛酸,把真切的生命感受融入他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可是,如果没有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两位教授专程到无锡为他录音、和他一起商定了东方情韵的曲名“二泉映月”,那首凄美的曲子还能流传吗?笔者那篇述评婺源已故农民书法家俞焰祥的文章发表之前曾多方投稿,何尝有刊物哪怕推出仅仅一个页面来推介确实优秀的正宗泥腿子书法?

  想当初,一位约稿的主编见我提供的是这篇,特地来电:“毫无影响的农民书法,与其他文章写的名家书法并置,实在太不和谐……”我说这位老农写得确实好呀,没名气正因为缺少宣传,何况他是在远不及当今名家的条件中,更要给他加分、优先介绍才对……奈何该主编坚持要我换了稿。在如此不讲理的风气下,《艺术中国》2017年冬及时发表了我刚写出的另一篇《特别诗墙——民工诗人寻访记》,与其他刊物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次年,《艺术中国》正式增设融浸着温情的“草根艺术家”专栏,真切反映他们的生存情状。这浑似杜甫那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实在是中国书画报刊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创举!齐白石泉下有知,必为家乡有这样的刊物自豪。

  《艺术中国》这个透出苍凉与情暖的草根专栏,不仅获得有识之士好评,而且占据了品位高地。前阵子,喜欢读书的上海流浪汉沈巍,一夜间成了全国空前大网红,虽不无借机炒作与盲目跟风者,仍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大众对草根文人的怜悯与敬重。而我写老农书法的那篇发表后,众多素昧平生的读者由衷感叹,其中一位还正式发表了读后感专文。此类实例,均表明艺术刊物的草根篇目,恰恰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当然,民间文艺圈的招摇撞骗者不少,但艺术媒体岂能不加甄别而一概屏蔽之?类似俞焰祥等文艺寒士,往往无力或不屑四处央求推介,如果媒体不给他们发表机会,而低劣粗俗之流常常购买机会以自我推销,那不仅误导大众,还会强化身居社会中上层的文艺家对草根文艺的鄙视,草根中的优秀者也被“恨屋及乌”了。

  我们同时要看到当代众多艺术家因有体制供养与展赛导向,作者脱离生活以迎合评委或购买者的口味,要么拟古以标榜所谓传统,要么每发小情调。而电话与拍照的空前便利,民间书信、图写等日常文墨土壤已失去,草根阶层中有条件来抒发真实感受的文墨创作愈发难得。在此不利情势下的文艺媒体,尤其要像保护珍稀物种一般,留意发掘、鼓励、传播纯粹而优秀的草根文艺。将来从高远的历史视角来回望,这样的艺术报刊,才是良知媒体、伟大媒体!

  姜坤

  湖南邵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历任职湖南省美协专职画家、湖南书画研究院专职画家、湖南省美协水墨画艺委会主任。曾为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湖南博物馆创作大幅美术作品。作品入选第四、五、六、七、八、九届全国美展,代表作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当代美术全集》。先后在日本、台湾、美国、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专著有《国画人体艺术》《名山画稿》《姜坤作品集》《姜坤画集》及小说《飘坠》等。

  蒋瑾琦

  字天雷,号泼天斋主。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印社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无锡市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中青展、全国展、全国篆刻展、全国书学研讨会、“兰亭奖”等重大展览。

  蒋跃

  198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该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美术报》原副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司美术评论专家库成员、浙江美协主席团成员、浙江美术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浙江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

  焦磊

  别署豚父,江上左史,幼生广陵,长于吴门,现居岭南。浙江大学音韵学硕士、香港科技大学语言学博士。能洞簫,亦略知吟哦,好金石书画而不工。书法以唐贤为宗,略参宋元人意。

  康移风

  湖南新化人 ,号半山,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煤矿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担任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协会、湖南省中国画学会、湖南省黄兴研究会、湖南诗书画艺术院等多家学术机构顾问,湖南当代中国画创作院院长。

  孔小平

  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文化艺术基金会副主席、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雷树德

  1962年6月生,湖南长沙人,湖南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历任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直书画协会书法委副主任、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会长。编著10部,撰写文史及书画论文70余篇。

  李安军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美术系,供职于湖南省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凤刚

  中国颜体书法研究会会长。自幼临习颜体楷书,深得鲁公楷书精髓,作品极具正大气象,大作临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现已出版,作品成上下两册,宣纸线装,印刷精良,此书限量发行,极具收藏价值,习颜者也定会从中受益。

  李逸峰

  文学学士、佛学硕士、书法博士,中国社科院宗教学博士后。现为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中小学书法教师“国培计划”首席专家,国家艺术基金终评专家。

  李莹波

  字玉湖,号崑堂,1981年出生,湖南益阳人。分别于湖南师大美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取得本科、硕士学位,现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为长沙师范学院教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李月秋

  1959年生,湖南新宁人,民进会员,系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系主任、教授。1985年衡阳师院美术系专科毕业,1996年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本科毕业,2000年湖南师大美术教育研究生班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版画艺委会主任委员,湖南藏书票协会副主席,邵阳市第十届、十一届政协常委,邵阳市文联副主席,邵阳市美协主席。

  林浩浩

  1987年生,浙江温州人。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花鸟方向专职教师。师从张立辰、闵学林先生,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花鸟专业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至今有作品入选全国专业展览4次(获优秀奖1次),省市级专业展览4次(获优秀奖1次、最高奖1次)。

  林乐伦

  笔名林下,衡阳人。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衡阳市书法家协会第七届主席、湖南省第八届文代会代表、衡阳市政协委员、衡阳师院客座教授。多篇论文发表于《书法研究》《东方艺术·书法》《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专著有《走近书法》《曾熙》《衡阳历代名家书画集》《人在中途》《民国衡阳书畫》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