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取材于宋幼清的《九龠别集》卷四《负情侬传》,并在此原材料的基础上对人物、情节、语言等作了一系列的加工、改动,使故事更加生动具体,更加贴合读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负情侬传》艺术加工
改编是“指作家在已有作品(体裁并不限于小说)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文人采用改编这种创作手法,一方面其通俗性与趣味性适应了广大市民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便于作者达到自己的教育劝诫目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下简称《杜十娘》)这一“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佳作,是对《负情侬传》的成功改编、继承与改造。
一、《杜十娘》直接吸收了《负情侬传》的故事框架
《杜十娘》的故事情节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借鉴宋幼清的《九龠别集》卷四《负情侬传》——讲述万历年间浙东李生与教坊女郎杜十娘之间的爱情悲剧。胡适在《文学的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道:“中国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这些大团圆结局往往思想力薄,不能引人深思。然而,《负情侬传》这个故事设计别出心裁,以矛盾冲突为主线演绎爱情悲剧,发人深省。同时,也应验了卡西尔所说的:“一切时代的伟大艺术都来自于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渗透。”《杜十娘》基本沿用了《负情侬传》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框架,以几组对立力量互相抗衡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简言之,即《负情侬传》是《杜十娘》的本事来源,两篇作品都存在着以下四组对立力量。
其一,有情与无情的对立:情真杜十娘与贪钱母。浙东李生与教坊女郎杜十娘情投意合,而女郎母日渐嫌弃囊中羞涩的李生,始以言辞挑怒,后以三百金为杜十娘落籍来刁难他;杜十娘勇敢机智地克服重重困难为求从良。母之愈阻拦,杜之愈情切。
其二,坚定不移与摇摆不定的对立:杜十娘与李生(在《杜十娘》中是李甲)。杜十娘一心以为能和李生长相厮守,而骨子里懦弱负心的李生态度由始至终摇摆不定,他虽然也喜欢杜十娘,但并没有排除万难与杜十娘白头偕老的毅力和决心。李生在新安人的千金诱惑和游说之下竟卖掉杜十娘,且面带喜色。杜十娘勇敢坚定的爱与李生的懦弱负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忠贞与荡情的对立:杜十娘与新安人(在《杜十娘》中是孙富)。杜十娘一心与李生回乡共同生活,而新安人“荡情弄舌”,间接拆散李杜二人。杜十娘的努力建立、苦心经营与新安人的破坏、拆散形成了两股相互抗衡的力量,助推了杜十娘绝望跳江的情节发展。
其四,助力者与破坏者的对立:李生之亲信、杜十娘之姊妹与新安人的对立(在《杜十娘》中是柳遇春、谢月朗与孙富的对立)。李生在筹钱为杜十娘赎身的时候,亲信“毅然各敛金付生”;众姊妹为杜十娘添置新衣、赠予十娘百宝箱。而新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以金钱诱惑和利弊游说的方式破坏了李杜的新生活。亲信、姊妹的帮助与新安人的离间是对立的两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故事情节。
总之,《杜十娘》大致是按照以上《负情侬传》所用的叙事线索和故事框架来展开故事的,并在文字表达、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塑造、细节描写等方面作了一些加工和改动。
二、《杜十娘》对《负情侬传》的加工改造
(一)在人物上
1.增加了柳遇春、谢月朗等人物,使故事更真实、具体。在《负情侬传》中,男主人公李生之“亲”、女主人公杜十娘之“诸姊妹”没有具体的姓名;而《杜十娘》对人物角色的设定更加精准,增加了柳遇春(男主人公的好友)、谢月朗和徐素素(女主人公的姊妹)这三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使故事更真实化、精细化、具体化。
例如,在李甲借钱多次遭拒后,柳遇春作为冷静的旁观者劝说李甲放弃为杜十娘借钱赎身。可是,第二天他看到李甲带来杜十娘所给的一百五十两零碎银子后大为震惊,之后到处奔走主动借贷,对李甲强调说:“吾代为足下告债,非为足下,实怜杜十娘之情也。”从劝说李甲放弃为杜十娘赎身筹钱到亲自为此到处告债,柳遇春态度的前后反转,真真切切地突显出杜十娘对李甲的真情实意,从第三方的态度反差来凸显杜十娘对李甲的爱意,使故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真实可感。
2.由“扁平”到“网形”,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立体。福斯特说:“我们可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的两种”,扁平人物“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如果这些人物再增多一个因素,我们开始画的弧线即趋于圆形”。《负情侬传》中的人物个性鲜明,但多属于人物性格单一的扁平人物,如勇敢忠贞的杜十娘;而《杜十娘》运用了一系列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呈现出性格丰富、有血有肉的网形人物,如敢爱敢恨、老练、机智、美丽的杜十娘。
一方面,《杜十娘》人物外貌描写更细腻、形象。《负情侬传》只用了一句话简明扼要地点出杜十娘的美貌:“女姿态为平康绝代,兼以管弦歌舞妙出一时,长安少年,所借以代花月者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则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展现出杜十娘的花容月貌。如“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眉弯眼明,莲萼脸容,樱桃小嘴,这些是对杜十娘肖像的细致描摹,娇香雅艳则从视觉整体和嗅觉表现出杜十娘的美丽动人。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李甲“帮衬的勤儿”,“坐中若有杜十娘,斗筲之量饮千觞。院中若识杜老嫩,千家粉面都如鬼”,这些则是从侧面烘托出杜十娘的惊人美貌。《杜十娘》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具体、细腻,更具画面感。
另一方面,《杜十娘》善于以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十三岁的杜十娘开始混迹于风月场所,每天和形形色色的公子哥儿打交道,从这个细节透露出杜十娘老练、世故的性格特点。又如,鸨母因嫌弃囊中羞涩的李甲而叱骂杜十娘,杜十娘毫不退缩,反而耐性不住为李甲辩驳“那李公子不是空手上门的,也曾费过大钱来”;当鸨母随口说出气话“有本事出几两银子与我,到得你跟了他去”的时候,杜十娘当机立断,马上抓住机会为自己争取赎身从良,还与鸨母讨价还价“只是三日忒近,限他十日便好”。这些细节以小见大,“借一斑以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字里行间透露出杜十娘机智果敢、颇有心机的性格特点。这些细节描写在《负情侬传》中是没有的,可见冯梦龙在改编过程中的匠心独运。
综上,相对于《负情侬传》来说,《杜十娘》通过运用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进一步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在情节上
《杜十娘》与《负情侬传》的故事情节基本一致,二者都采用线性叙事的形式,“在叙事时注重故事的完整性、事件的连贯性、情节的因果性”。《杜十娘》只在个别枝权处稍作修改,进一步加工改造《负情侬传》。
1.增加了杜十娘“讨价还价”的情节。情节“是一根指导读者兴趣的线索”,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离不开跌宕起伏、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冯梦龙在改编《负情侬传》的时候,给《杜十娘》增加了杜十娘“讨价还价”的情节,使故事更迂回曲折。在《负情侬传》杜十娘赎身一事中,鸨母提出“汝能怂郎君措三百金畀老身,东西南北唯汝所之”,而后女郎慷慨然日:“李郎虽落魄旅祗,办三百金不难”。在这里,鸨母提出的条件是只需三百金,并没有要求时间期限,且女郎亦慷慨地一口答应,没有一波三折之感。
在《杜十娘》中,当鸨母提出三天内凑齐三百金可赎身的时候,杜十娘机智果敢、不卑不亢地“讨价还价”,让鸨母“限他十日便好”。在这里加入了时间限期“三天内凑齐”,且杜十娘机智勇敢地“还价”让鸨母宽限时间至十天,有力地把这个赎身谈判的情节推向高潮。在《杜十娘》中增加的这个小插曲,让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在行云流水的叙述语言中向读者展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人胜。再者,添加的这个小插曲更是把杜十娘藏在骨子里的心机和世故透露给读者,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水到渠成地丰富了杜十娘的人物性格特点。
2.对《负情侬传》故事的结局部分作了改动。《杜十娘》与《负情侬传》故事的结局部分不完全相同。在《负情侬传》中,杜十娘投江自尽之后“李生与新安人各鼓船分道逃去,不知所之”。而在《杜十娘》里,杜十娘投江自尽之后,回忆起杜十娘的李甲“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孙富自此受惊,“得病卧床月余,终日见杜十娘在傍诟骂,奄奄而逝”;删去了《负情侬传》结尾“宋幼清日……”的那一部分,改成杜十娘死后魂归以明珠珍宝赠送恩人柳遇春。在《杜十娘》中,杜十娘以死抗议,李甲愧悔成疾,孙富也奄奄一息,柳遇春获得十娘魂魄赠予的珍宝,这个结局既丰富了故事情节,也更符合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观。
(三)在语言和艺术手法上
《负情侬传》语言简约质朴,艺术手法单一;而《杜十娘》在《负情侬传》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润色,使故事的表达如行云流水,艺术效果更出众。
1.语言更通俗、形象。相对于《负情侬传》而言,《杜十娘》的语言平白流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例如,鸨母许诺杜十娘以三百金赎身一事,在《负情侬传》中鸨母是这样表达的:“烛之生花,谶郎之得女也”,而在《杜十娘》中是这样表达的:“不信时与你拍掌为定。若反悔时,做猪做狗!”显然,“拍掌为定”“做猪做狗”这样口语化的言辞表达比“烛之生花”更通俗易懂,更形象生动,渗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又如,在《负情侬传》中,杜十娘用语言控诉了男主人公的负心之后跳江自尽,文本用了一句话简单明了地叙述:“而女郎已持明珠赴江水不起矣”。同样的纵身一跳之情节在《杜十娘》中是这样叙述的:“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众人急呼捞救,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鱼之腹!”杜十娘“抱持宝匣”纵身一跃,在场的人“急呼捞救”,这一系列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杜十娘投江自尽以抗争的壮举。“云暗江心,波涛滚滚”对江面的环境进行细致的描述,凄清的画面赋予故事独特的艺术效果,烘托出了悲凉的故事基调,情景交融,调动了读者的情思。这一绝代美人杜十娘“一旦葬于江鱼之腹”,生动形象的叙述语言瞬间把读者拉到故事现场,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总之,《杜十娘》的语言更通俗易懂,生动具体,形象可感,如行云流水,极具叙事张力和艺术感染力,耐人寻味。
2.人物语言个性化。《杜十娘》对《负情侬传》中的人物语言作了加工润色,使之更具个性化色彩。在《负情侬传》中,鸨母的话语简单明了,但个性化色彩不够突出;《杜十娘》中鸨母的话语则带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色彩。例如在《杜十娘》中,鸨母嫌弃李甲日渐囊中羞涩,于是叱骂杜十娘:“自从那李甲在此,混账一年有余,莫说新客,连旧主顾都断了。分明接了个锺馗老,连小鬼也没得上门,弄得老娘一家人家,有气无烟,成什么模样!”鸨母收到三百金后,随即责令杜十娘净身出户。鸨母有言:“只是你要去时,即今就去。平时穿戴衣饰之类,毫厘休想!”这些尖酸刻薄的话语风格完全符合鸨母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贪婪个性,“混账”“休想”等话语充分展现出鸨母的绝情。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为故事增添了一分色彩,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3.合理运用环境烘托手法。《杜十娘》运用环境烘托的手法渲染气氛,使故事表达得更充盈饱满。例如,在孙富对杜十娘动心而不得见之际,在《负情侬传》中以“黎明而风雪阻渡”简短地概括了当时的环境,而在《杜十娘》中则以环境烘托的艺术手法对此展开描述:“捱至五更,忽闻江风大作。及晓,彤云密布,狂雪飞舞。”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暗示了即将发生一场腥风血雨的惨剧,渲染了杜十娘跳江的绝望和抗争之情,同时这场风雪阻渡,使舟不得开,为孙富一睹杜十娘芳容制造了时机,并作了铺垫。
又如,《负情侬传》只以一句“而女郎已持明珠赴江水不起矣”叙述杜十娘投江自尽;在《杜十娘》中则运用了环境烘托的手法,渲染悲凉的故事氛围:“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杏无踪影”,云天暗淡下来,江上的波涛汹涌,浪花滚滚,杜十娘沉下了偌大的江海里无踪无影,以哀景衬哀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4.运用人话和韵文套语。《负情侬传》开门见山,开篇即入题,而《杜十娘》在故事的开头增加了入话,即“是导入故事正传的闲话,是作品的附加成分”,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韵文套语。
一方面,《负情侬传》开篇简单交代故事的时间、人物等,而《杜十娘》运用人话,以诗开头,夸燕京建都之盛,随后议论万历二十年间的局势,朝廷兴兵而粮饷未足,因此“暂开纳粟入监之例”,再引出纳粟入监其中一人就是故事的男主人公李甲。《杜十娘》开篇详细地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充分显示了明代社会中金钱的分量——有钱即可读书、中举、为官,前途似锦”。
另一方面,《杜十娘》中多处使用韵文套语,如“坐中若有杜十娘,斗筲之量饮千觞。院中若识杜老媺,千家粉面都如鬼”,把杜十娘美貌出众、深受公子哥儿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再一次突出强调杜十娘的美貌惊人,为下文孙富千金买美人一事作铺垫,言简意赅又耐人寻味。又如,凑足三百金赎身后,杜十娘与李甲二人离开鸨母大门时说:“鲤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杜十娘从良的自由和对青楼生活的告别,韵文套语的表达为故事添了一分色彩。
三、结语
《杜十娘》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和充满张力的叙事语言以及故事中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读者的追捧,这得益于冯梦龙对《负情侬传》的成功改编——沿用了《负情侬传》故事的基本框架和叙事脉络,在文字表达、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作了一定的加工和改动,使故事更加完备,更符合读者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陈大康.明代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冯瑞兰.明代白话短篇对文言小说的改编研究[D].集美大学,2013.
[3]抱甕老人.今古奇观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胡适著,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李琛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6]谭正壁.三言两拍资料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冯梦龙.三言二拍f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8]E.M.福斯特,冯涛译.小说面面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9]鲁迅.集外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
[10]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7.
[11]威廉·毛姆.论小说写作[J].世界文学,1981(3).
[12]石昌渝.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