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古代海洋文学中的人海关系探究及现实启示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评论版 热度: 13443
孔令媛 尹周红 秦敏

  摘 要:海洋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尤其是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海洋文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通过对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古代人海关系经历了由敬畏到探索再到征服的发展过程。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人类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海洋心存敬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我们也才能实现建成海洋强国的目标。

  关键词:古代海洋文学 敬畏 探索 征服 和谐

  海洋是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宝库。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海洋密切相关,海洋文学的产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虽然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将中国文明归于“黄土文明”而非“蓝色文明”,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作品中就不乏与海洋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先驱的《山海经》,到汉代大量的观潮诗赋、魏晋南北朝时的涉海志怪小说,再到唐及之后的大量海洋诗词、宋元之际的海洋戏剧等,它们无不记载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与自然尤其是海洋的关系,能给今人以无限启迪。

  总体说来,中国古代海洋文学体现了古人对海洋的敬畏、探索、征服这一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敬畏海洋

  先秦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海上活动有限,先人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无法理解,对海洋的认知非常蒙昧。因此,早期的海洋文学以神话为主,反映了先人对海洋的想象。这一时期的海洋文学“以《山海经》为代表,其所描绘的海象,想象多于真实,展现了妖魔化和神化的两极张力,充满着浪漫的幻想”a。《山海经》中记载了“东海禺虢”“西海弇兹”“南海不廷胡余”和“北海禺强”四海之神。他们被当时的人们当作镇海四宝奉供。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古代先民认为海洋中危险重重,他们对海洋中的惊涛骇浪、海潮侵袭等自然灾害感到惧怕。因此,他们信奉海神的能力,认为海神能够帮助他们抵抗海洋的威力和灾难。实际上,早在尧舜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了对海神的祭祀活动,祈求他们的护佑。

  古代先民对海洋敬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中国古代的“尚水”思想。《道德经》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这一思想也是古人对海洋产生崇敬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探索海洋

  秦汉时期,人们接触、探索海洋的机会逐渐增多,对海洋的认知得到拓展。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汉帝国不断开疆扩土,海外贸易不断发展繁荣。海上活动揭开了海洋的神秘面纱,让人们对海洋的敬畏之情有所下降,海洋文学作品中的神话色彩有所减弱。《汉书·地理志》中有关于汉代的海上航线和海疆情况以及海外贸易的记载。“频繁的海外交流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域外世界进行探索的兴趣。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海外,并产生了经略海洋的心理”b。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由观潮到游海、从遥望到亲历的海赋,如班彪的《觅海赋》、曹丕的《沧海赋》、顾恺之的《观涛赋》、伏滔的《望涛赋》。诗歌方面则有曹操的经典海洋文学名篇《观沧海》。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海洋活动还不普遍,大多数人仍然对海洋缺乏了解、充满好奇,因此,魏晋六朝时还出现了海洋志怪和傳奇小说。汉魏六朝海洋文学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赞美和神往。

  唐王朝时期,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海洋贸易进一步发展,对外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日益频繁,人们对海洋的探索、认识和了解不断加深,对海洋气象、潮汐等现象有了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加上指南针的使用及驾船技术的日趋娴熟,人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航海活动更加热衷。沿海地区及海中岛屿的居住人口也大幅增加。这些因素推动了唐代海洋文学的发展。海洋诗歌数量猛增,而且题材非常广泛。其中很多是关于现实海洋包括潮汐、风讯、航海技术的描写。如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咏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刘禹锡也有诗云:“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

  季风,也称信风,是影响海上航行的一大重要因素。由于信风的风向很少改变,古人常常借助信风进行海上贸易和航行活动。如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中写道:“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人对海上航行知识的了解。

  三、征服海洋

  宋元时期是我国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颇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继续快速发展的时期。早在宋代,我国的造船业就广泛采用了多层隔板及水密隔舱技术;航海活动中已普遍采用指南针和天文定向导航等技术;政府鼓励民间商人从事海外贸易活动并设置专门的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一书中写道:“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c元代在海上贸易、航海技术和海上航线开辟等方面甚至远超宋代。中国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学发展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海洋文学中有大量描写观钱塘潮的诗词。唐宋时期钱塘观潮之风盛行,无数文人墨客写过观潮佳作。如李白的《横江词》:“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这首词描绘了钱塘潮的壮观景象。孟浩然、苏轼、辛弃疾、范仲淹等人也都写下过观潮名篇,表达了他们对钱塘潮的赞叹之情。

  但是,海洋具有的无限威力也刺激了人们对它的征服欲。这个时期很多海洋诗词表现了人们征服海洋的勇气和决心。南宋诗人陆游《泛三江海浦》中有诗云:“醉斩长鲸倚天剑,笑凌骇浪济川舟。”在古代,巨鲸被认为是海兽的化身,也是海洋的象征。诗中 “斩鲸”二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满怀壮志。此句将海的惊涛骇浪与诗人的醉意横发描写得淋漓尽致,描绘了诗人凌驾于碧海之上的豪情。在陆游另一首诗作《蓬莱阁闻大风》中,诗人同样抒发了面对海上狂风时内心的豪迈情怀。即使“天风摇荡万松声,卷海颓山得我惊”,但他仍然能够“荷戈老气纵横在,看剑新诗欬唾成”。

  除了诗词,元代海洋戏剧开始兴盛。元杂剧中出现了很多具有反叛意识的人物形象,涉海戏剧中最为著名的是《沙门岛张生煮海》和《争玉板八仙过海》。在《张生煮海》中,张生这一凡人形象向代表最高权威的龙王发起挑战,直到龙王答应他的要求才停止煮海,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征服海洋的信念和勇气。《八仙过海》也是一部著名的涉海戏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征服海洋、挑战神权的思想,因此广受人们喜爱。

  实际上,“从宋开始的海洋文学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上升,如冯梦龙的《焦土妇人》和《海王三》等”d。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之后,海洋的神秘面纱完全被揭开。但是,由于明清两代实行海禁政策,又饱受“倭患”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以及西方殖民者的掠夺,中国古代海洋文学逐渐由盛转衰,并走向没落。

  四、和谐共处

  人类历史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任何试图征服自然的行为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这是世界各国已经达成的共识。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与海洋和谐共处,对海洋心存敬畏,并不断认识、探索海洋。实际上,自从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后,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和海洋经济发展已日益受到关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谈及海洋强国建设。他说过,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海洋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海洋生物的保护、海洋文明的弘扬、海洋强国的建设,都是国家全方位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一定要有保护海洋、发展海洋的自觉意识,要全面关注中国的海洋权力和权益,积极应对海洋挑战,化解来自海洋的威胁,并不断制定、完善相关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从根本上保障人与海洋的和谐发展。

  中国古代海洋文学是我國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璀璨明珠,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宝贵遗产,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的人海关系以及古人海洋意识的变迁,有助于我们知海、懂海、爱海。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我们要敬畏海洋、保护海洋、善待海洋、合理利用海洋。我们要不断增强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海洋战略意识、海洋科技意识和海洋法治意识,实现和海洋的和谐共处,最终建成海洋强国。

  ac张如安:《沧海寄情:话说浙江海洋文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第4页。

  b 腾新贤:《沧海钩沉》,上海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65页。

  d 倪浓水:《中国海洋文学十六讲(修订版)》,海洋出版社2017年版,第8页。

  参考文献:

  [1] 孙培华.“一带一路”下古代海洋诗歌的现代意义[J].戏剧之家, 2017.

  [2] 王蒙、冷卫国.中国历代海洋诗歌选评[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

  [3] 杨凤琴.浙江古代海洋诗歌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科技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

  作 者: 孔令媛、秦敏,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项目第一/二负责人;尹周红,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与翻译,项目指导老师。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