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辛弃疾作为南宋词中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的豪放与悲壮是宋朝无人能比及的,那种战死沙场和为国“死而后已”的决心和壮志也是无人能及的。本文主要通过解读辛弃疾在词作中体现出的豪放性格与豪放词风,对词人进行深层次的体验与领悟,从而体会词人不凡的一生。
关键词:辛弃疾 豪放性格 豪放词风
提及宋词,就不得不说一说豪放词派的领袖人物——辛弃疾。辛弃疾被称为“词坛飞将”,其豪放的性格和词风连北宋的苏轼也要略逊一筹。本文主要通过解答“豪放性格”在辛弃疾身上如何体现以及“豪放词风”又是怎样形成的两个问题,带领读者走进辛弃疾的词作世界,体悟这位哪怕年老体弱也依旧心怀天下的词人大家。
一、历史造就了辛弃疾豪放的性格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豪放派词人。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辛弃疾词作的豪放特点呢?笔者通过对辛弃疾的生平了解和对辛词的大量研究,了解到词人的豪迈与生俱来,骨子里那种为国效忠、死而后已的决心展示了其心胸的宽广和气势的恢宏。辛弃疾是南宋时期非常重要的将领和伟大的诗人,其主要文学成就之一便是拓展了宋词的新的思想境界,是豪放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南宋时期豪放词的“第一人”。辛弃疾出生在金国初建的济南,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是他童年的全部画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辛弃疾南渡投奔南宋朝廷。宋朝的悲剧命运折射着辛弃疾悲壮的一生,而南宋这一朝代的特殊性,让出生行伍的辛弃疾挥笔题词,首首豪迈,阕阕悲壮,其基本主题始终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笔者认为,辛弃疾的一生都与政治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在朝廷中他是积极主战的代表,他无法看着自己的国家沦为焦土,自己的同胞沦为难民。同时,辛弃疾是行伍出身,可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即便他没有戎马一生,但他的内心终究是向往着有朝一日能穿上盔甲,在抗金的战场上叱咤风云,在硝烟里节节击溃“犯我国土”的金人。青年时,他曾率领五十人的部下直入叛徒张安国五万人的大营,生擒了张安国,光这一壮举也能说明辛弃疾的豪放是骨子里带来的。
只是,后来朝廷主和派占了上方,辛弃疾始终没能实现抗金的愿望,也因为主战思想被言官弹劾而落职退居江西上饶。值得称赞的是,辛弃疾虽仕途不顺,报国的愿望没能实现,但是闲居的他依旧将他的理想与抱负铭记于心,时时刻刻都把自己放在国家之下,为家国的兴衰牵动心绪。若非他的豪放,怎会轻易原谅国家对他的放弃?笔者在探查辛弃疾性格时还发现,辛弃疾的家境十分优渥,毫无经济压力的他自然可以退则出钱出人,出则上战杀敌。而这样的生活环境也给他提供了豢养侠客的机遇,比如辛弃疾闲居时用自己的钱修了几处园林式的庄园,养了很多的侠客,同时还组织了自己的“死士”。每天接触侠客的辛弃疾,有着自己的独立侠士精神,笔者觉得辛弃疾是想用这样的方式去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真正实现的抱负和理想。除此之外,辛弃疾的豪放还体现在他的乐善好施。辛弃疾是一个很豪爽的人,曾经自己出钱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烹办了一场奢华的葬礼,震惊了朝廷内外。他也非常爱惜人才,常常救济那些穷困潦倒、得不到朝廷重视的文人骚客。因此,笔者认为,辛弃疾的豪放之处就体现在他在政治得意时能够意气风发的“沙场秋点兵”,政治失意时,也并没有抱怨国家、痛恨社会,而是用自己独特的爱国情怀回馈国家和社会。因此,不论是辛弃疾在位还是退隐,他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坚持自己的理想,展现他的豪迈。
笔者也在众多的词作中挑出了两首最能体现辛弃疾豪放性格的词,以便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辛弃疾。
其一,《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是辛弃疾豪放词中较有成就的一首,是借助日常的情绪抒发来展现辛弃疾虽是闲居却也心怀天下、心怀故人的词作。该词创作于1200年,当时的辛弃疾已经辞去官位,闲居在铅山。这首词是一首唱诵春天的词作。上阕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词句清新,情真意切。下阕是词人借景抒情,展现了仕途暂缓却依旧能够豁达、积极。整首词表达作者弃政隐逸,玩乐于山水,但依旧没有忘记自己效忠国家,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志,于是就想到了故人,想要知道他们的情况,更确切的是想要知道國家的现状。因此,该词就增添了一番惆怅和哀怨。
其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是辛弃疾豪放词的另一首代表作。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借酒消愁,一醉解千愁。可是词人喝醉酒,忧愁却没有消失,反而越喝越浓,以至于激起了词人收复失地的雄心。词人点亮灯,欣赏着许久未出鞘的宝剑,寻思着这一生何时何地何事才能够用上它,并发挥它的作用。在梦里,军营一个接着一个地吹响号角声。秋高马壮之时,点兵沙场,准备出战。这一切都是词人所要表达的“了却君王的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举,只是这是在梦里,而在梦里,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笔者觉得这是词人的用心之处,即便现实的残酷不能够让词人实现梦里想要的名誉,但是依然表达了词人豪迈的胸襟:不与这个世界为敌。
二、从《破阵子》和《水龙吟》看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由于其大气、豪爽的人生经历和受到苏轼豪放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战斗传统精神的影响,使得他一生创作的大量词作都有着雄奇阔大的意境,展现了豪放沉郁的风格。也正是这种豪放、阔大的风格,让他的词作受到了后代人的追捧和模仿,也让越来越多的后辈人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豪放,学习他的豪放。
例如,辛弃疾豪放词中最具代表的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让人们感觉到辛弃疾身上的那种坦荡的侠士之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则给人们描绘了一个凄凉悲壮的塞外世界,呈现出阔大的“沙场秋点兵”的景象。事实是,辛弃疾早在青年时期就南渡到南宋,他根本没有去过“大漠孤烟”的塞外。塞外世界对他来说,是一个根本无法想象和触及的世界。但是辛弃疾却能把这样一种悲苦经验通过梦境来展现,在自我理想的世界当中穿上盔甲、驰骋疆场,并最终“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梦总是要醒的,词人还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杀敌报国、为国建功立业的事情也只能在梦里实现。笔者认为,即便这是一个梦,那也是一个豪放的、悲壮的、充满词人无奈的梦。面对着宝剑青光,词人想到英雄老去,壮怀抒尽,唯叹一声“可怜白发生”。全词始终有一股英雄之气纵贯,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