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胡适与鲁迅悲剧观念之比较

时间:2023/11/9 作者: 名作欣赏·评论版 热度: 11409
韩文易

  摘 要:胡适与鲁迅先后在各自的著作中发表过对于文学中悲剧精神的看法。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中贫瘠的悲剧思想和“大团圆”的悲剧结局,二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反对。在树立新的悲剧观念上,针对西方古典悲剧观中的英雄悲剧,二人皆提倡现实主义悲剧观,并都认同进化的文学观,并且都不认同把西方的悲剧模式完全照搬到中国。尽管二人的悲剧观念有诸多相同之处,但是在西方悲剧观视野的观照之下,依旧有着不同于对方的独立主张,以西方悲剧观念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我们可以发现胡适的悲剧观同亚里士多德有相似之处;而鲁迅的悲剧观更加接近于马克思、恩格斯与果戈理。论及悲剧问题的具体实施时,二人的悲剧理论中都缺乏具体举措,我们只能从他们的文学观上来整体把握,发现鲁迅在悲剧理论的建构上明显比胡适丰富。

  关键词:胡适 鲁迅 悲剧观念

  一、对中国传统悲剧的批判

  胡适和鲁迅作为“五四”一代知识界的旗帜性人物,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悲剧观念作出了批判,特别是对其中“大团圆”的悲剧结局的特点,都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在他们的眼中,大团圆的结尾和中国国民性中的落后面是分不开的,这必然会影响到悲剧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悲剧艺术确实有二人所指出的问题。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人形成了一种乐于接受超现实的慰藉的审美心理,在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之中,窦娥虽然冤死,但是六月忽降飞雪,遮盖住死者的尸首,这件事情已经使得窦娥的冤情昭告天下。人民群众借用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逐渐形成一种历史的意识;人间到处都是冤屈不平,但是上天一定会主持公道的。{1}在第四折中,窦娥的冤情被窦天章翻出,但是窦天章是一个糊涂的官员,还是在窦娥鬼魂的提示下才发现女儿的冤案。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大团圆”结局,作者借用人们心中普遍的迷信观念,通过艺术加工,强化被压迫者的反抗意志,将主人公的复仇精神和反抗意志加以升华。通过对《窦娥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关汉卿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乐观主义者,同样也是一个包含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笔下也会描写诸多黑暗,但那些只是作为“希望”或“光明”的衬托而存在。

  《窦娥冤》式的理想主义大团圆悲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虽然包括作者在内无人不知“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但是在《长生殿》中,洪还是把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寄托在唐明皇和杨玉环的身上,对后宫本有的荒淫污秽和床帏之争避而不谈。《赵氏孤儿》中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因果报应的价值心理宣扬到极致,大报仇的结局未尝不是一种团圆。“中国十大传统悲剧”中的其他篇目也多有这种特点,在此处不一一列举。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中明确反对“大团圆”的结局。他认为:“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2}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悲剧定义为“说谎的文学”,认为这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证据。“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3}在对“大团圆”的中国传统文学进行批判的同时,也表达了他现实主义的悲剧观点,在后文还会提及。

  无独有偶,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只不过,他所批判的范围更广泛,是从地理风景的角度来切入的。在鲁迅看来,中国人患有“十景病”。“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4}这种畸形心理的表现,自然也包括“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典悲剧文学。因为后文便是鲁迅关于悲剧著名的定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5}在定义了悲剧之后,鲁迅又写道:“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6}显然,鲁迅持和胡适相同的观点,认为“大团圆”的作品背后是虚假盲目的乐观主义,缺乏现实的依据,是真正的悲剧文学的大敌。

  然而,两位文化巨人并没有在悲剧问题上对中国文学全盘否定,作为悲剧精神树立的典范,二人指向了同一部作品:《红楼梦》。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盛赞高鹗续写的四十回“令人佩服”,其“令人佩服”之处便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7}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红楼梦》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8}《论睁了眼看》中,鲁迅也提到:“《红楼梦》中的小悲剧,是社会上常有的事,作者又是比较的敢于实写的,而那结果也并不坏。”{9}可以见得,胡适和鲁迅不仅对中国传统悲剧的反对意见一致,在树立新的悲剧观念上也有统一的观点,那就是对“真”的追求,现实主义的悲剧观念。

  二、植根于现实的悲剧观

  在传统的西方悲剧经典文学中,悲剧的主角大多是英雄人物。如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等。而西方的悲剧理论也趋向于一种英雄叙事,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也写道:“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10}这个观点对后世的悲剧理论发展影响很大,黑格尔在其悲剧理论中也阐述过:“真正的悲剧人物性格就要有这种优良品质。他们完全是按照原则所应该做到而且能做到的那样人物。”{11}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悲剧创作中,很多作品也有这样的趋势,如郭沫若的《屈原》、田汉的《关汉卿》,其主角都是有崇高英雄品格的人物。

  在英雄悲剧观的大背景下,胡适和鲁迅提出的悲剧理论却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早在1911年,胡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书时,就表示过“悲剧可以没有英雄,却要贴近现实”的观点。在他的一篇课程作业,名为《“HAMLET”,A TRAGEDY WITHOUT A HERO》的文章中,他认为《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做事犹豫不决,也不够勇敢,没有英雄气质。“The greatest weakness of Hamlet is that he is too conscientious.”使我們印象深刻的是奥菲利亚等和现实生活更接近的人物,而且这种“没有英雄的悲剧”在西方经典著作中还有很多。“Not Hamlet alone is unheroic. There is not a single character in the play that deserves the praise of a hero.”

  以上内容可以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证明胡适的现实主义悲剧观,而从胡适总体的文学思想来把握,这种“没有英雄的悲剧”首先来自于其“进化的”文学观。胡适用“进化的观念”擦亮“历史的眼光”,使这种眼光既是“历史”的,又是“进化”的,并构建文学的进化论。胡适自称为“文学的历史进化论”{12}。这是胡适的基本文学思想之一,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一文中提到:“一言以蔽之,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故以为古人已造古人之文学,今人当造今人之文学。”{13}在鲁迅的悲剧观念中,一方面不主张塑造悲剧英雄,甚至不求矛盾的冲突,主张情节淡化,写普通人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另一方面也明显体现出进化论的观点,虽然他站在了批评的角度,但并没有否认文学进化的必然性:“许多历史家说,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那么,中国当然不会在例外。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14}而承认文学的“进化性”,本质即是表示文学是植根于现实的。

  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向国人大力推荐易卜生作文学的根本方法,其实就是宣扬现实主义。“尽可以说,易卜生的文学,易卜生的人生观,只是一个写实主义。”{15}一句便是证明。他在文中反对被传统道德束缚的旧文学,提倡贴近社会现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文学,主张文学要揭示社会现实的真相,批判社会的罪恶。正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写道:“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16}说到反映社会现实,悲剧无疑是胡适眼中一种很好的文学手段,他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写道:“有这种悲剧的观念,故能发生各种思力深沉,意味深长,感人最烈,发人猛省的文学。”{17}此外,胡适的现实主义悲剧观不像中国传统文学一样只表现社会风貌,也同样体现在创作方法上。有学者认为,胡适提倡的西方现实主义带有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与“五四”新文学的时代要求一致。{18}这也是他从侧面反对大团圆式悲剧的言论,因为相比于建立在“反思”心态上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中国的写实主义倾向仅仅流于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确实显得贫瘠许多。

  鲁迅在悲剧观念中延续了他关注现实,揭露现实的一贯作风,他在文章中对那些没有表现现实生活,反而沉迷于中国的旧文化中不能自拔的文人予以犀利的抨击,在《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中,鲁迅把“老调子”定义为一把割头的“软刀子”,并说道:“旧文章,旧思想,都已经和现社会毫无关系了……生在现今的时代,捧着古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了。”{19}和胡适一样,鲁迅主张将悲剧文学深入到平民的生活中去,写作“平常的”“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其原因他也表达得很清楚:“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20}在鲁迅的视野中,悲剧务必出于现实,西方古典主义中对崇高美的追求并不是他所需要的,但是他的悲剧观念与西方诸多学者的理论有着契合之处。不仅鲁迅这样,胡适也是如此,在引入西方悲剧观发展的体系后,两位文化伟人的区别便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来。

  三、西方悲剧观视野下的观念差异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得出胡适和鲁迅对中国传统悲剧都持有批判的态度,而且他们都提倡现实主义的悲剧观。但是两位的悲剧观念在很多地方还是有本质的不同,为了更好地比较二者的观念差异,本文引入西方的一些主流悲剧观作为参照。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明确提出悲剧的概念:第一,即是承认人类最浓挚最深沉的感情不在眉开眼笑之时,乃在悲哀不得意无可奈何的时节;第二,即是承认人类亲见别人遭遇悲惨可怜的境地时,都能发生一种至诚的同情,都能暂时把个人小我的悲欢哀乐一齊消纳在这种至诚高尚的同情之中;第三,即是承认世上的人事无时无地没有极悲极惨的伤心境地,不是天地不仁,“造化弄人”(此希腊悲剧中最普通的观念),便是社会不良使个人消磨志气,堕落人格,陷入罪恶不能自脱(近世悲剧最普通的观念){21}。

  从胡适对悲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他强调悲剧的前提是“悲哀”,而表现是“同情”,这样我们想起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胡适和他都将悲剧的发生归因于人的性格或命运。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中有“悲剧……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22}。其中“悲哀”与“恐惧”类似,而“同情”与“怜悯”类似。我们不能说胡适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完全一致,但是的确可以从中找到诸多相似之处,再加上他自己也提到他的观点中有“此希腊悲剧中最普通的观念”的注释,我们便可以得出结论:在西方悲剧观的参照系下,胡适的悲剧观念是接近亚里士多德的。

  而鲁迅的悲剧观无疑受到了果戈理的影响,《几乎无事的悲剧》一文便是对果戈理《死魂灵》一书的推介,此外,他在1907年所写的《摩罗诗力说》中便对果戈理的悲剧大加推崇:“十九世纪前叶,果有鄂戈理(N.Gogol)者起,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23}与胡适不同,鲁迅对“人类最浓挚最深沉的感情”或者“极悲极惨的伤心境地”这样富有激烈冲突的矛盾不感兴趣。有学者认为,鲁迅对悲剧的定义“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侧重于戏台上的悲剧演出的。与悲剧主体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只能在戏台上,现实之中很难出现。{24}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认为,真正在生活中出现的悲剧是修补“老例”,他写道:“瓦砾场上还不足悲,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是可悲的。”{25}这恰恰和《几乎无事的悲剧》一文中的观点一致,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如古希腊悲剧那样崇高、壮美的题材是很少的,反而像修补“老例”,不断地唱“老调子”等这种拒斥时代进步的事情却常见于社会生活之中。

  在这里,鲁迅的观点就显得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当接近了。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对他的戏剧作品《济金跟》提出批评,信中阐述了马克思和他的悲剧观念:历史的必然要求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26}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而本身处于下降和灭亡时期的旧事物,竟然相信自己存在的合理性,硬要同新生世界进行斗争,它就一定会犯下历史性的错误,酿成历史性的悲剧。鲁迅从来没有反对过崇高、优美的悲剧艺术,但是他认为如果想让这种悲剧艺术在中国发展,就必须先清除掉“十景病”“老调子”等完全失去生命力的旧事物,而这些旧事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在当时中国主要的悲剧。

  为了清除旧事物的余存,鲁迅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了针对现实悲剧的解决方法,即战斗。鲁迅对于悲剧的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肯定了破坏是具有价值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鲁迅针对修补“老例”的现象,提出“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27}在《娜拉走后怎样》中,鲁迅表示“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28}当然,这里的解决方法已经超出了悲剧观念的范畴,甚至超出了文学领域,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思想精神是非常有力量的,在打倒旧传统开拓新领域方面表现得勇气十足,给后人以很多启示。

  相比起来,胡适虽然也缺乏悲剧理论如何实施的具体举措,但是他建立了系统的文学思想。胡适通过《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以及《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白话文学史》等文章和著作,建立了集进化论、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为一体的文学改良思想,悲剧文学也被纳入这个庞大的体系中。可惜的是胡适本人并无悲剧创作来践行他的悲剧理念,而鲁迅有大量带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问世。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鲁迅在思想的系统性上,确实是要逊色于胡适的。这也是两位在悲剧观念上的不同之处。

  综上所述,胡适与鲁迅的悲剧观念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对中国传统悲剧的批判和现实主义的悲剧观念。但是也有相异的地方,以西方历史上主流悲剧观为参照,胡适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悲剧观,而鲁迅于近世的马克思主义悲剧观更加相似。当涉及解决方法,二人又都没有提出比较具体的观念,以至于只能从其宏观思想上来把握。当然,这已经是苛求了,所幸在胡适和鲁迅之后不久,中国现代文坛上就涌现出朱光潜、钱锺书这样系统论述其悲剧观念的文学家,填补了二人留下的空白。

  {1} 周先慎:《中国四大古典悲剧》,漓江出版社2014年版,第27页。

  {2}{3}{17}{21} 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载《胡适文存》(一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16页,第116页,第117页,第117页。

  {4}{5}{6}{25}{27}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第203页,203页,第204页,第204页。

  {7} 胡适:《〈红楼梦〉考证》,载《胡适文存》(一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66页。

  {8}{14}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载《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页,第211页。

  {9} 鲁迅:《论睁了眼看》,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10}{2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注:《诗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8页,第63页。

  {11}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注:《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84页。

  {12} 庄森:《胡适的文学思想》,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97页。

  {13} 胡適:《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载《胡适文存》(一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7页。

  {15} 胡适:《易卜生主义》,载《胡适文存》(一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477页。

  {16}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载《胡适文存》(一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8页。

  {18}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19} 鲁迅:《老调子已经唱完》,载《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

  {20} 鲁迅:《几乎无事的悲剧》,载《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3页。

  {23} 鲁迅:《摩罗诗力说》,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24} 林新华:《论鲁迅的悲剧观》,《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2期。

  {26} 陆贵山、周忠厚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28}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页。

  参考文献:

  [1] 周先慎.中国四大古典悲剧[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2]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 胡适.胡适文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4] 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黑格尔著.美学(第三卷·下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庄森.胡适的文学思想[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7]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

  [8] 林新华.论鲁迅的悲剧观[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2).

  [9] 陆贵山,周忠厚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