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族群,栖居在大凉山区,自称“尔苏”;一个民族,生活在岷江上游,自称“尔玛”。海拔不低的高山深谷是二者休养生息之地,他们拥有各自其独特的族群记忆和口述历史,外界也流传着有关他们的种种堪称神奇的传说故事。2017年6月,应邀来凉山甘洛考察,见闻不少,感触亦多。在这方土地山,彝族文化自是众目聚焦的重心,尔苏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亮点。
秘境甘洛,位于大凉山北部,小相岭东麓,青山绿水,气候宜人,其南連越西,北接汉源,西通石棉,东邻乐山市金口河区。尔苏人在甘洛,主要聚居在新市坝、玉田、团结、海棠、新茶、两河、沙岱、阿兹觉、则拉、坪坝、蓼坪等乡镇。此外,凉山的越西、冕宁、木里以及雅安的石棉与汉源、甘孜州的九龙等地亦有尔苏人分布,在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三江流域之间,在历史人文相关的诸县之间,在杂居共处的藏、彝、汉等民族之间,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川西尔苏文化圈。目前,尔苏人在民族识别中是划归藏族的一个支系,大多数居住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高山区。尔玛人是羌族,“尔玛”在羌语中是当地人的意思,当今中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四川,也就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北地区岷江及涪江上游,以地域相连的汶川、理县、茂县、北川四县为中心,兼及松潘、平武的若干乡镇。着眼人文地理环境,尔苏人处在彝、汉之间,尔玛人处在汉、藏之间,他们所在区域均为中国西部藏彝走廊上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
尔苏人和尔玛人,皆是有语言无文字。尔苏人讲的自家话,叫做“尔苏语”;尔玛人讲的自家话,俗称“地脚话”。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按照语言学家的分类,尔玛人的话(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尔苏人的语言也属于羌语支的一种。岁月悠悠,古史茫茫,世事沧桑。尽管缺失文字是个遗憾,但转换角度看,由于固有的语言系统发达且传承至今,尔苏人和尔玛人都在对自身文化的坚守中创造并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口头遗产。他们的神话,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歌谣,他们的语言,他们的乐舞,他们的风土人情,他们的生产生活,一言以蔽之,他们的历史、社会、文学、艺术、习俗、宗教等成为今天海内外民族学、民俗学及人类学研究者高度关注的对象,并非偶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民族色彩,决定了这里是作家实地采风、创作的好地方,是学者田野考察、研究的好去处。
尔玛人号称“云朵上的民族”,向来有以白为善之民间信仰,他们对天地间神灵的信仰也集中体现在以白石为象征的崇拜上。在川西北岷江上游羌区,走进村寨,走进人家,处处有见尔玛人对“俄比”、“阿渥尔”(羌语对白石的称呼)的虔诚奉祀。白石崇拜是羌族文化的典型性标志之一,有关白石替尔玛族群保佑平安的神话,有关白石替尔玛村寨祛除邪祟的传说,在川西北羌族地区是处处有闻。尔玛人的生活也跟山间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依山而居,垒石为屋”是古书对他们族群生活特点的记载,其民居建筑至今存此风貌。于是,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在川西北藏羌地区,便有了座座石头砌就的层层递升的碉房和高高矗立的碉楼,让前来观赏的游客惊叹、赞美不已。跟尔玛人一样对大自然怀有亲切认同感并且信奉万物有灵的尔苏人,建房为石木或土木结构,有碉房及碉楼样式的民居,他们也崇拜白石、巨石,有以石为神的习俗。服饰尚白的尔苏人自称“白人”(根据尔苏语,“尔”为“白”,“苏”指“人”),意思就是“白的人”或“崇尚白石的人”。走进河谷山坡的尔苏村寨,可见大多数人家门上供奉着尔苏语称为“觉”( jo)的白石。在尔苏人心目中,经过萨巴主持仪式被赋予神圣性的石为灵物,代表神灵亦代表祖先,能通神、鬼、人,可以祛邪祟招善福。
尔苏社会中有“萨巴”,尔玛社会中有“释比”,他们作为民间宗教人士都是本族文化的重要掌握者和传承者,都堪称是各自民族的“高级知识分子”。尔苏人有“萨巴文”,是祭师萨巴使用的,有200个左右单字,也有少量衍生字和会意字。常在文字中配用白、黑、红、蓝、绿、黄色来表示不同含义,色彩有象征寓意,如绿色代表木、黄色代表土、红色代表火,等等。从图画脱胎的萨巴文,属于刚刚跨入文字行列的原始象形文字,至今己乏识读者。甘洛尔苏萨巴使用的“扎拉玛”图画文字,保留了十多种内容涉及历史、宗教、天象、历法、医药等的文献,价值不凡。尔玛人有“刷勒日”,是羌族释比专用的,图像为主,内容也涉及狩猎、游牧、农耕、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祭祀还愿等内容,其为折叠式彩绘书牒,或80多幅,或100多幅。图经上有线描着色(由蓝、黄、红、绿、黑各色构成)、服饰各异的人物形象,以及花草、动物、日月等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由于少文字说明,常人看不懂,如今仅有部分释比能识读其内涵。2009年参加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论坛,我与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谈起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图像文献,他说这类文献濒危度高,目前学界对之研究不够,有待展开和深化。实事求是地讲,整个尔苏文化和尔玛文化在当今现代化进程中都面临挑战和冲击,如何抢救和保护二者同是迫在眉睫的事。
尔苏人和尔玛人,都在其神话传说中保存着有关迁徙以及文字的族群记忆,哪怕是片段。尔苏人对自己的根总是秘而不谈,有人推测他们在历史上是躲避追杀的族群,被有意无意切断的族谱叙事中当隐藏着极沉痛的历史性创伤。根据萨巴口头传说,尔苏人在迁徙到大渡河以南之前,曾经拥有卷帙浩繁的萨巴经书。尔苏人跟一个名叫“浦”的古代民族发生了战争,战败后在迁徙路上迫不得已将37匹骡子驼的萨巴经书全部烧毁,为了让祖先留下的萨巴经文记在心中,萨巴们将经书烧毁后的灰烬用水调来喝到了肚子里。从此以后,萨巴们可谓“腹有经文”,尔苏人的萨巴经都是靠萨巴口授传承。尔玛人记忆中的家园在甘青河湟之间,他们本是驰骋在中国大西北的游牧族群,史称“西戎牧羊人”,民间叙事长诗《羌戈大战》见于释比唱经,其中就讲述了尔玛人历经艰辛迁居岷江上游的神话历史。尔玛民间有关于羊皮鼓来历的种种传说,基本故事是讲天神把写有文字的经书给了释比,在后者返回途中,经书不小心被羊吃了,从此文字失传。多亏金丝猴指点他杀羊取皮绷鼓,随着击鼓声声,释比方能忆起经书内容。直到今天,羌族释比的经文也依靠释比一代一代心授口传。
尔苏与尔玛之间,尔苏与其他族群之间,有好些秘密等待识者探究。如,或日“尔苏人与羌有很大的关系,汉晋以来,史书曾提到分布在这一带的羌人部落名称有二十多种。过去的尔苏人除了族内婚外,只与石棉等地的羌族通婚,这与其祖先与羌有关不谋而合”;又如, “还有说法是,他们以前也曾住在过成都平原,尔苏人的诗歌和唱经里每卷必出现的岷江、峨嵋等等地名应是佐证,尔苏人保存的三十七卷经中,每卷的开头都会念‘岷江沱沱哈古什,他们深信自己的民族有一个充满秘密的历史,并努力考证尔苏人与成都平原上神秘消失的三星堆文明的主人间的关系”;此外,还有推测:“羌人的一支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国,这国名与夏代的关系有否渊源,尔苏人会不会是西夏灭国后逃来此地的一支党项羌人呢?”(《尔苏人》,http.//www. baike. com/gwiki/尔苏人,采撷于2017/6/19)……历史为后人留下诸多悬案,最终解答也许不重要,我们感兴趣的是族群与族群之间生动的文化交往。
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号称“凉山北大门”的甘洛以彝为主而兼有藏、汉、苗、回等10多个民族。在这多民族共居的沃土上,有世世代代传承有序的彝族文化,有划归藏族又特色鲜明的尔苏文化,还有民族之间互动与文化彼此交融的种种事象。听月琴悦耳,品荞酒畅神,跳锅庄欢乐,看梯田层层,望高山巍巍,感峡谷莽莽,一桩桩,一件件,好客的甘洛真的让人难忘。青溪峡谷的茶马古道,如脉管沟通汉区和彝区,沿途山石草木倾吐着古老故事;南丝路驿站的海棠古镇,似磁石吸引四方的商客,处处深宅大院铭记着昔日繁华。即便是镇上始建于明代的千佛寺,也在佛门的释迦、道教的城隍、民间的川主乃至彝族神灵的共祀格局中,从接地气的信仰民俗层面体现出多民族中国的多民族文化的多元谐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