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03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刊登过一篇介绍中国花朝节的文章,引起海外人士的关注。从那时开始,中断百年的花朝节开始在南方各城市逐渐恢复起来。按照各地民俗,成都、武汉和江浙一带的各个城市举办了“花神诞”拜花仪式、古代女仕创意化妆秀等系列活动。
天津至民国时期,花朝节期间还有文人雅集。华绍栋介绍华世奎的《思闇诗集》时提到:“华世奎与当时的开明人士来往颇多,组成十老会,诗集中写道:壬申花朝亦香约集同乡旧好年六十以上者九人,为十老会,酒罢摄影为图爰作长歌以纪之,并录同人姓字年岁于左……”
所谓“花朝节”就是仲春节,它与仲秋节对应,因中秋节又称月夕节,合在一起形成了古代“花朝月夕”的风俗。
花朝节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一说二月十二),古人认为二、八两月是春、秋中分,所以把二月半的“花朝”和八月半的“月夕”连称“花朝月夕”。
花朝节,又叫“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扑蝶会”或“挑菜节”。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花朝节”的活动主要有踏春赏花、赏红、女子剪彩花插头、花间扑蝶、“装狮花”、“放花神灯”、宫府出郊劝农和皇帝赐诗等内容。江南一带还有家家祭花神,到花神庙烧香,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的民俗。祭花神不只是女子的事,男子也趁机会出来活动,帮着女子系红绳,欣赏颜如玉。女子祭完花神,还要寻找与自己相对应的花神。相传,正月的是柳梦梅,二月的是杨贵妃等等。
“花朝”一说最早出现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该书写道:“浙江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二月十五。
到了唐、宋两代,“花朝”开始盛行。《提要录》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其风俗多是骚人墨客郊游雅宴,观景赏花和饮酒赋诗。春天来临百花盛开,也是蝴蝶翻飞的时候。踏青赏花人往往戏蝶于花草丛中,因此《诚斋诗话》说,“唐以花朝为扑蝶会”。宋代,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说,“东京以二月十二为花朝”。当时花朝节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在民间并不普及,北宋时期的活动又增加了新内容,如种花、载树、挑菜(采摘野菜)和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以“花朝”为节名,是明朝时期确定的。据明《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在头上插绸布彩花,是明代风俗与唐宋习俗明显的区别。至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说,《崑新合志》说:“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具,赏红。”《清嘉录》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清《镇洋志》也说:“十二日……剪彩条系花树为(左方右番)。”清人蔡云《吴歙》写道:“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明清时期的京津地区,以北京的花朝节最为有名。北京花农居住的草桥和丰台一带,在花朝节这天,会出现“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的情景。晚清时期,宫中的“花朝宴”最为讲究,太监们在颐和园中用红、黄绸条装扮牡丹花丛,以使满园春色,霞光飞扬。慈禧太后在品尝花卉点心的同时,还要观看《花神庆寿》的戏剧演出。
北京丰台区还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花神庙”,它坐落在笔者居住的丰台纪家庙村附近。花神庙逢春有祭祀花神习俗,也是各花行会的会址。花神庙庙门上方曾悬有“古迹花神庙”的牌匾,庙内前殿供奉花王及诸路花神牌位。传说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间,落籍京南丰台,因此丰台有花农遍植各色花卉的历史。
花朝节除有纪念百花生日的含义外,还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所以也是生殖崇拜的节日。
民国以后,由于采用公历纪年,一些传统节日包括花朝节逐渐式微。而我们的邻国,比如日本,还在红红火火的过着花朝节、上巳节和盂兰盆节等节日。如果有一天,日本将朝节、上巳节和盂兰盆节列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中国人又有何感想呢?所以,文章开头提到广州等南方城市开始复兴花朝节、上巳节和盂兰盆节,具有深远意义。
注:文中提到的“花朝节”,本文作者曾在2007年3月“今晚报副刊”发表的《两个被遗忘的节日---花朝节与上巳节》作过介绍。
天津至民国时期,花朝节期间还有文人雅集。华绍栋介绍华世奎的《思闇诗集》时提到:“华世奎与当时的开明人士来往颇多,组成十老会,诗集中写道:壬申花朝亦香约集同乡旧好年六十以上者九人,为十老会,酒罢摄影为图爰作长歌以纪之,并录同人姓字年岁于左……”
所谓“花朝节”就是仲春节,它与仲秋节对应,因中秋节又称月夕节,合在一起形成了古代“花朝月夕”的风俗。
花朝节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一说二月十二),古人认为二、八两月是春、秋中分,所以把二月半的“花朝”和八月半的“月夕”连称“花朝月夕”。
花朝节,又叫“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扑蝶会”或“挑菜节”。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花朝节”的活动主要有踏春赏花、赏红、女子剪彩花插头、花间扑蝶、“装狮花”、“放花神灯”、宫府出郊劝农和皇帝赐诗等内容。江南一带还有家家祭花神,到花神庙烧香,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的民俗。祭花神不只是女子的事,男子也趁机会出来活动,帮着女子系红绳,欣赏颜如玉。女子祭完花神,还要寻找与自己相对应的花神。相传,正月的是柳梦梅,二月的是杨贵妃等等。
“花朝”一说最早出现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该书写道:“浙江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二月十五。
到了唐、宋两代,“花朝”开始盛行。《提要录》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其风俗多是骚人墨客郊游雅宴,观景赏花和饮酒赋诗。春天来临百花盛开,也是蝴蝶翻飞的时候。踏青赏花人往往戏蝶于花草丛中,因此《诚斋诗话》说,“唐以花朝为扑蝶会”。宋代,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说,“东京以二月十二为花朝”。当时花朝节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在民间并不普及,北宋时期的活动又增加了新内容,如种花、载树、挑菜(采摘野菜)和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以“花朝”为节名,是明朝时期确定的。据明《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在头上插绸布彩花,是明代风俗与唐宋习俗明显的区别。至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说,《崑新合志》说:“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具,赏红。”《清嘉录》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清《镇洋志》也说:“十二日……剪彩条系花树为(左方右番)。”清人蔡云《吴歙》写道:“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明清时期的京津地区,以北京的花朝节最为有名。北京花农居住的草桥和丰台一带,在花朝节这天,会出现“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的情景。晚清时期,宫中的“花朝宴”最为讲究,太监们在颐和园中用红、黄绸条装扮牡丹花丛,以使满园春色,霞光飞扬。慈禧太后在品尝花卉点心的同时,还要观看《花神庆寿》的戏剧演出。
北京丰台区还有一座始建于明朝的“花神庙”,它坐落在笔者居住的丰台纪家庙村附近。花神庙逢春有祭祀花神习俗,也是各花行会的会址。花神庙庙门上方曾悬有“古迹花神庙”的牌匾,庙内前殿供奉花王及诸路花神牌位。传说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间,落籍京南丰台,因此丰台有花农遍植各色花卉的历史。
花朝节除有纪念百花生日的含义外,还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所以也是生殖崇拜的节日。
民国以后,由于采用公历纪年,一些传统节日包括花朝节逐渐式微。而我们的邻国,比如日本,还在红红火火的过着花朝节、上巳节和盂兰盆节等节日。如果有一天,日本将朝节、上巳节和盂兰盆节列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中国人又有何感想呢?所以,文章开头提到广州等南方城市开始复兴花朝节、上巳节和盂兰盆节,具有深远意义。
注:文中提到的“花朝节”,本文作者曾在2007年3月“今晚报副刊”发表的《两个被遗忘的节日---花朝节与上巳节》作过介绍。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