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被用错了的词语。清人翟灏的《通俗编》说:俗语讥讽能说会道的人,叫作“三寸鸟”,源自《庄子》中的喙长三尺,原意是沉默、闭口不言的意思。《庄子·徐无鬼》里说:“丘(孔子)愿有喙三尺。”郭象注:“盖鸟喙长者多不能言(叫)也。”
既然人们已经习用“喙长三尺”这个成语,以致只要提起这个成语,就令人想起那些只凭一张尖嘴投机取巧的人,也不必一定还要拘泥于《庄子》之文的原意了,大家明白。
唐朝初期有个叫陆余庆的人,做过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官职。他同当时很有名望的文人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等都是好朋友。这人虽颇有口才,文笔却很是一般。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极强,同别人谈话聊天,可以谈天说地滔滔不绝。可他笔头的表达能力很差,不善于把自己所议所论写成文章。有一次,他奉命在朝堂上草拟诏书,好久也没写出一句,急得团团转,结果降为左司郎中。据唐人《朝野佥载》记载,陆余庆当洛州长史,“善论事而谬于决判”,当时人们对其有两句暗含嘲讽的评语:“说事则喙长三尺,判事则手重千斤。”
很多人以为口才就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特定场合下也许用得上这种方式,但在更多的时候,这并非表示我们很有口才,相反,却会证明我们说话缺乏诚意,不负责任。因为这种说话方式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夸大其词,而这必定会受人怀疑和轻视。如果我们希望别人注意我们,必须创造或者借用一些绝妙的好词好句。多收集一些资料,在适当的场合不经意地脱口而出,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有一次,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应社团之邀,担任演讲会的讲演者之一。在他前面已经有五位演讲者,滔滔不绝地发表了长篇大论。轮到艾森豪威尔将军上台讲演时已将近半夜,不少听众无精打采,有的甚至昏昏欲睡。他环顾四周说:“在我前面几位先生的演讲内容,合起来可成为一篇精彩的长篇小说,我实在没有能力增加一个字。可是每篇文章都应该加上标点符号,就让我来为这部长篇小说点上结束的句点吧!”艾森豪威尔将军说完,就走回座位。结果,博得满堂喝彩。
古今中外,人们对只有“唱功”而没有“做功”的“三寸鸟”都不甚喜欢。这种人虽没有几分真才实学,却长着一个三寸不烂之舌,最喜花言巧语,最善夸夸其谈。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而善于倾听,能干事,却不滔滔不绝,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在选人用人方面,不能只听其说,更重要的是观其行。
有一点区分,那些善辞令而非巧言,则是智慧了。南朝齐高帝善书,与尚书令、书法家王僧虔赌书毕,问:“谁为第一?”虔答:“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言外之意,臣书臣中第一,陛下书帝中第一。齐高帝对王僧虔不卑不亢的回答不由赞道:“卿善为辞。”清末徐坷《清稗类钞》有则故事:王菊轩娶妻久不育,将娶妾,商之于妻,妻不答,一再商之,则曰:“此不知是谁之过,其各以一人试之,可乎?”菊轩语塞。古代有则笑话:唐代艺人高崔嵬善辞令,敬宗李湛命人将他的头按在水中,拉起后问:“水中见何物?”高说见到三闾大夫屈原,向臣云:“我逢楚怀王无道,乃沉汨罗水,汝逢圣主,怎么也来了?”敬宗尴尬笑之。
作为说的一方,要善解人意;作为听的一方,应毋忘敬人之心。
摘自《镇江日报》2021年11月26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