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有何不好?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热度: 17517
杨朝清

  11月初,因为想出版自己翻译的理查德·波尔特的哲学专著《海德格尔导论》,农民工陈直在网络发帖询问哲学著作是否有出版可能,因为其农民工的身份,引发了一场关于农民工和哲学的讨论。

  在互联网时代,“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引发围观,显然在于样本的稀缺和新奇。长期以来,人们都对农民工存在着刻板印象。不论是农民工弹古筝,还是农民工播音腔朗诵,抑或“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当角色扮演打破人们对一个身份标签的心理预设,被关注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过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农民工并非一个同质性的整体,也有部分人接受过高等教育依然将户籍保留在农村。作为一位从二本大学数学专业退学的农民工,陈直接受了市场的洗礼,干过许多不同的职业。与其他农民工不同的是,他将业余时间大多用于学习英语、钻研哲学;翻译哲学专著这样一件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一位农民工不仅敢想,还勇敢地做了。总是会有一些人的精神世界异于普通人,成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现今,有用还是无用、利益多还是寡,成为一些人价值评判的标准。这样的实用主义,导致“哲学遇冷”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读哲学被嘲笑”成为一种纠结的处境。物质生活上谈不上丰盈的农民工思考哲学,很容易给热衷“浅阅读”的人们一种不务正业、本末倒置的认知。

  每个人都需要精神食粮,就像每个人都需要吃饭一样。不同的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不一样,“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本质上也是寻求一种精神食粮,我们没有必要戴上“有色眼镜”。

  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说,人是表现为言谈的存在者,言谈背后是人的生活家园。努力工作的陈直,不仅有自己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追求,也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生存理性”。如果通过钻研哲学能够让他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和满足,能夠让他更好地发现、认知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有什么不好呢?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仅要包容“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更要为普通人丰盈精神家园提供帮助和社会支持。

  摘自《联谊报》2021年12月2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