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废话文学”戳中了啥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热度: 18790
任平生

   “每过去60秒,就失去了一分钟。”“关于明天的事,我们后天就知道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就应该是出意外了。”……网络流行的所谓“废话文学”,本质上就是略微工整一些的废话,被戏称为有种“虽然说了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有说”的感觉。

   自从中文互联网诞生以来,网络流行语就层出不穷。到如今,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周期几乎以“日”为单位快速更新。废话文学的流行周期同样短暂,但在它调侃、嘲讽的表象下,是否也真的戳中了某些问题的根源呢?或许,并不是废话文学爆红网络,而是网络语言中“废话”含量确实过高了。

   当人们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一些问题时,排在前列的条目里有很多言语空洞无物、观点前后矛盾的自媒体内容,也有很多行文颠三倒四、内容虚无缥缈、满篇尽是废话的“伪新闻”。“废话文学”所示范和嘲讽的这种“说了等于没说”的特征,是否恰恰源于这些无聊庸俗的网络内容?

   社交媒体中和新闻评论区常见的“骂战”,正反双方都会将持中立意见的网友视为“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觀的缩略词)”,认为理中客所谈的“两分法”看问题的观点都是废话,解决不了正反双方在“选边站”上的巨大矛盾。

   然而细看所谓“正反双方”,都在自说自话、自问自答,全程几乎没有任何有效沟通或者有价值的信息,又何尝不是废话呢?更有一些新兴的“科普人士”“问答达人”,为了彰显或者伪装出令人信服的专业身份,拿出写万字论文的架势,用上各种专业术语、框架结构,将几个词就能说明白的小事扩写成“深沉厚重”的大段文字,读来满篇艰涩,让人高山仰止,读罢恍若梦呓,助益半分也无。明明是正确而无益的废话,却因为装进了故作高深的盒子,而被盲目推崇,赢得流量喝彩。这样的废话,难道就不是废话了吗?

   中文原本是一种简洁、精炼的语言,四字成语就可以讲完一个寓言故事,半句诗词可以阐述观点或者哲思,这都仰仗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传统语言环境。放眼中文互联网,仿佛简练些的只有英文缩写或者拼音缩写,但凡要用到文字时,冗余信息、无效信息就泛滥成灾。

   我们打开互联网世界,就如同拥有了“顺风耳”,万象杂音俱蜂拥而至。如果个人没有筛选信息的权利,平台没有去粗取精的标准,整个网络文化都没有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那么我们终将被海量的废话淹没,再也没有机会看到精辟的观点、绝妙的修辞,没有机会感受文学的魅力、语言的价值。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