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质疑一句名言

时间:2023/11/9 作者: 杂文月刊(选刊版) 热度: 14974
刘吉同

  名言曰“有其父必有其子”,其意一般倾向于褒义,即父亲优秀儿子必定优秀。但是,不少却是“有其父未必有其子”,方方面面的例子太多了。

  性格。《大宅门》里的老爷子白萌堂个性鲜明,敢作敢为,但儿子白颖轩却与世无争,是个典型的“好好先生”。然而,白二爷的儿子白景琦却又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活土匪”。贾政端方正直,热衷功名,但宝玉却一反其父,是个叛逆的“混世魔王”;贾环则是个猥琐顽劣的“问题少年”。朱元璋刻薄寡恩,太子朱标却仁慈宽厚。武则天是个铁血女皇,但儿子李显、李旦却是一对窝囊废,软弱无能,优柔寡断,李显在皇位上竟还被老婆和女儿毒杀,当然这是“有其母未必有其子”之例。

  才能。刘备也称得上一代英主,但他的儿子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李白与杜甫是大诗人,但他们的儿子似乎连小诗人也不是。司马炎也算聪明神武,但其儿子司马衷却又愚又蠢。赵奢乃一代名将屡打胜仗,但儿子赵括却只会纸上谈兵,赵孝成王迷信“有其父必有其子”而重用赵括,这下可把赵军和赵国害惨了。

  品德。明末的魏允贞、魏广微父子都是朝中大臣,前者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后者阴险狡诈,助纣为虐。狄仁杰在魏州刺史任上,甚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其儿子狄景晖后来也到了魏州做官任司功参军,但此人“贪暴为人患”,老百姓怒之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把气撒在了他老爹身上,将狄仁杰的生祠和塑像都捣毁了(《资治通鉴》卷207)。狄仁杰一世英名却被孽子株连,真是“坑爹”呀。唐相卢怀慎举贤荐能,为政清廉;其孙子卢杞后来也做了宰相,但却“忌能妒贤,迎吠阴害,小不附者,必致之于死”(《旧唐书·卢杞传》),很多忠良都被他害死,当然这又是“有其爷未必有其孙”之例。

  诸如上之,不胜枚举。个中原因与遗传、家庭、教育、经历等都有关系。但从根本上讲,还是源于人之个性的多样和复杂。哲学上讲“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何况人乎?俗话说“同是一母生,十子九不同”,都是对这种复杂性的具体诠释。后天环境和条件对人的影响更不能低估,也是“有其父未必有其子”的重要原因。有出越剧叫《王老虎抢亲》,剧中的尚书之子王天豹,无法无天,胡作非为,公然在大街上强抢民女。没有理由说尚书大人就是个坏人,但他儿子确实是个坏人,是杭州城一害。原因不是别的,正乃他是尚书之子,有很多特权罩着,故才变坏了。假如他是农夫之子,十有八九会是个好人。

  写到这肯定有人着急,说你这是选择性举例,历史上“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例子同樣很多,比如周勃父子、王羲之父子、苏洵父子、范仲淹父子、曾国藩父子等等。是的,这些都是事实不能否定,而且它也有一定的概率和道理。但是,当一句名言出现许多漏洞时,质疑无疑应挺身而出,明确指出其“病灶”所在,以提醒社会,这是舆论的使命和责任,也是社会安全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否则,难免会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悲剧,像前之赵国那样。

  其实,质疑是对“有其父必有其子”的一次全面体检,且很有现实意义。其一,有利于否定“血统论”。当年那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不知伤害和摧残了多少人和家庭,今天强调其“未必”,有助于防止它死灰复燃。其二,有利于尊重常识。爹是爹,儿是儿;爹不能代表儿,儿也不能代表爹,这些都是常识,遵循常识会使人少犯和不犯错误。其三,有利于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人会自觉警惕惯性思维,不为“虚光”所迷。冷静思考,求真求实,最后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摘自《上海法治报》2020年12月28日? ?盖桂保/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