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齐 鑫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饺子,特别是妈妈包的饺子。妈妈是北京人,包饺子很讲究,和面、拌馅儿、包饺子、煮饺子,就连吃饺子都有着不少说道。擀饺子皮儿要中间厚,周边薄,包饺子边要窄,捏出齐齐的小褶。吃馅儿要吃茴香馅儿。煮饺子水要宽,要点三遍水,点完第三遍水要开锅煮几分钟,说是“关锅煮馅儿,开锅煮皮儿”。吃饺子也讲究,要醋、酱油、香油、腐乳汁、蒜末儿都备齐喽。哈哈,你还别说,妈妈包的饺子,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大概是1956年,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天,妈妈领我到北市场的老边饺子馆儿吃饺子。没到中午,店里就已经坐满了人。我们要的是最传统的三鲜馅儿,韭菜、鸡蛋、虾仁儿。饺子端上来,热腾腾,亮堂堂,咬一口,又鲜又香又软。我边吃边说,妈妈,这饺子可比你包的好吃。妈妈也点头称是,并问服务员,这馅儿是怎么做的?服务员笑着说,我们这里是煸馅儿。旁边一位顾客插嘴说,人家是把馅儿先炒熟了。这以后妈妈也试着包了几次煸馅儿的饺子,吃着也挺香,可味道还是不如人家老边饺子。
1983年,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辽宁记者站当记者,特地去采访一次老边饺子馆儿。当时的经理叫边霖,是老边家第三代传人,他瘦瘦的个子,说话慢条斯理儿。听了他的介绍我才知道所谓煸馅儿,是把肉馅煸炒以后,再放入特制的骨头汤里,慢慢地煨,让汤汁浸入肉馅儿里,增加鲜味儿,这样煨出来的肉馅儿松散味儿美。这煸馅儿是老边饺子馆的独门秘笈,传子不传妻,传男不传女。1940年,边霖把老边饺子带到当时沈阳最热闹的北市场,由此扬名全东北。老边饺子皮儿薄肚饱、馅儿鲜味好,不光是本地人喜欢,就是外地来沈的客人,也都慕名前往品尝。1964年,邓小平同志到沈阳视察时,特地去品尝边霖包的饺子。吃后,非常高兴地说:“老边饺子有独特之处,要保持下去。”1981年夏天,侯宝林先生曾来品尝老边饺子,称赞不已,挥毫写了八个大字:“边家饺子,天下第一。”
说起吃煸馅儿饺子,还有一段难忘的故事。那是1985年9月,台里派我和另外两名记者一起去新疆边防部队采访。我们一行三人先乘飞机到南疆首府喀什,再乘坐部队的越野吉普车,沿着中巴公路奔波了一天,当天晚上来到位于图鲁葛尔特山口的边防连队驻地。这里是昆仑山脉,海拔3500多米,晚上抬头看天空的星星,又大又亮,真有“手可摘星辰”之感。
第二天,连长领我们到边防哨卡采访。一到边防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岗楼墙上的十个大字:“碧血洒天山,青春献哨卡。”进了岗楼,只见几个战士正忙着包饺子。连长笑着说:“战士们来这里三年多了,从没回过家,也没有客人来,你们来了,战士们非常高兴,一定要包顿饺子给你们吃。不过我们这里海拔高,水的沸点低,生饺子馅儿煮不熟,所以他们先把馅儿炒熟了。”我顺口说:“好啊,煸馅儿饺子,这在我们东北是最有名的。”
令我们更奇怪的是,擀饺子皮儿不是用擀面杖,而是用酒瓶子。连长解释说,就因为海拔高,很少包饺子吃,所以没有擀皮儿的工具,只能用瓶子了。用瓶子当擀面杖,可想而知,擀出的皮儿又大又厚。由于海拔高,水的沸点低,煮饺子的时间也比平原地区要长。饺子煮好了,战士们给我们每人盛上一碗,热情地让我们趁热吃。饺子吃到嘴里,皮儿还是有些生硬,好在馅儿是熟的。吃着这特殊风味儿的高原硬皮儿煸馅儿饺子,我感慨万千,感动于战士们的盛情款待,感动于他们保卫祖国边疆付出的辛苦。看着战士们朴实的笑脸,嚼着这煸馅儿饺子,高原之上,我突然有了种归家的感觉。
坐车离开哨卡的时候,我们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右手,向寒风中的战士们致敬!向祖国的边疆道别!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