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从来都是不讲道理,随时以一种排山倒海泛滥成灾的阵势席卷而来。沉寂多日的“刘屯父老乡亲”微信群里接连发出三条相同的消息:今晚在村委会播放电影,各居民组长通知下村民。这可真是一种久违的情感体验!翻腾的思绪随即带着我穿越时光隧道,又回到那个精神和物质都比较匮乏的年代中。
小板凳,夏日夜,胶卷哒哒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虽说彩色电视走进了部分人家,但因着露天电影那份齐聚的热闹,成为那个年代最大的娱乐享受。每到七八月份,村里的高音喇叭就会传出消息,整个村子都像是被猛烈的电流冲击,瞬间失去了往日的从容,袅袅炊烟便会早早地钻出黄昏的村舍屋顶。放映员雷打不动地骑着自行车带着他的“老伙计们”光临后街小卖部的那片空地。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地上随意地躺着装放映机的暗红色大箱和两三个装电影胶片的铁皮盒子。那蓝色的漆被磨进了岁月里,露出斑斑点点的红铁绣。不一会儿,空地高处的两棵老树便会挺起白色黑边的幕布,放映员不紧不慢地调试。同时,夹在树窝里的音响滋啦啦播放着听不出好听还是不好听的音乐,因为大家的心思不在音乐上。这也算是放映前的吆喝仪式了。但机器可以提前调试,天气就没法掌控了。放映的过程中,天公不作美也时有发生。有时候刚开始放,就下起了雨;有时候虽然不下雨,但是风特别大,吹得银幕呼呼作响,摇来晃去,像驼背一样。可是,这些都丝毫不会影响乡亲们观影的热情。
乡村的夏夜,其实不比城里那般炎热。傍晚时你就看吧,熙熙攘攘的人,有抄近道的,有踩麦田的,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近水楼台先得月,本村的村民早就占好了位置,外村赶来的只能“见缝插针”或者老实地排在后头。到场的爷们,不知是耐不住热气,还是忍不住心头的喜悦,早早脱了上衣,光着膀子,抽起夹在耳后的旱烟,谈论着今年的庄稼或以后的打算。当然啦,这场合也少不了懒汉和流氓,那哨声此起彼伏,生怕别人注意不到他们。这时候,交谈声、啼哭声和蝉鸣声若是掺和进来,那定是热闹至极!老人们微抬着头,眯着眼,为看电影做出一副最有味道的模样。女人们则穿着碎花小褂,挎着个板凳,边摇着蒲扇边在那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上印出笑容。三人一伙,五人一群,扯上几句家常话,说个没完。在平日没有其他娱乐的小乡村,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里,大家享受着这短暂的舒展和放松,大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
最快乐的还是孩子们,你追我跑,跑累了,板凳上坐着,偎依着家长,向他们撒撒娇要来个一两毛钱,去买糖果和冰糕,也算是近乎奢侈的个人消费了。边吃边玩,好不快活。月弯弯,星点点,放映场上挤满了人,稍大点的孩子干脆给自己升级成了“包厢雅座”,或寻得场边树木的粗大枝杈,悠然自得;或爬上谁家的院墙、屋顶,惹得大人们提心吊胆地吼:“小兔崽子,给我下来!”这些小兔崽子也不甘示弱,打着手电的光束去晃瞎四方来人的眼睛。也就是借着夜色他们才敢如此造次,不然肯定要被村里有脾气的光棍混混打出屎来。而对于那些青春萌动的少男少女来说,露天电影场就是最好的约会和表白时机。他们三三两两地站在人堆后面,活脱脱表演了一段汪曾祺《受戒》里那清透纯澈的男女感情。女孩儿的羞涩,男孩子的热辣,在这时尽显无疑。
电影即将放映,老支书照例要讲上几句:“兄弟爷们,咱凑这个空儿唠两句……”每次无非就是些从大形式开头,讲到村里的治安状况、村民要团结互爱等“啰嗦话”。磕磕巴巴,断断续续。大家虽然听腻了,但要是不说怕是会觉得少了点仪式感。乡亲们总是很捧场,有吹口哨的,有拍手叫好的,还有调侃老支书两句的:“说多了小心女人们要上去挠你了!”有关电影名的猜测就会在这阵欢腾中真相大白。当放映机小圆孔里射出的那束光由小变大,延长,直至把银幕撑满时,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的场子里,声音便会戛然而止,变得一片安静。人们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露天电影开映了!
“冲啊,杀啊!”红色经典在银幕上冲锋号不断,喊杀声不绝,血流成河都算是小场面。偶尔会有小虫子冒然闯入光柱里,或是趴在了幕布上。如果这时的幕布上的镜头正好是美女解放军,小孩子还会起哄,美人也长痣咯!那时,《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的台词几乎每个人都能倒背如流,在那个没有爆米花、可乐、果汁饮料的场子,“津津有味”说的便是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因为一场电影满足得很容易了。他们沉浸在这难得的奢侈的视听盛宴中,品味剧中的酸甜苦辣。故事的精彩程度不必言说,只记得中场换片是观众们唯一的“尿点”。
一场电影看完,撑地的双脚有点不灵活了,屁股也有点麻木,有人还沉浸在剧情里,一时不能抽离。人群渐渐散去,借着一片片清朗的月色或手电筒的光,我们小孩子跟在大人身后,安静而缓慢地走着,深一脚浅一脚,身体有些摇摇晃晃,全然没有来时的那份饱满而激昂的情绪。不过,如果谁再次打开关于电影的话匣子,大家又一路上吱喳不停地谈论与争吵着。这时,你就有机会跟父亲娇嗔:“困得走不动道了!”趴在父亲背上,睁开眼睛听大人们说:“瞧,眼珠子锃亮,这孩子在这儿装睡呢!”
月光下,一群人,一场露天电影,一个美好的夜晚,让人们褪去了疲劳,放下了过去,甘愿被精彩的电影俘虏囚禁,在光影的世界里体验千万种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故事,或悲伤,或痛苦,或平凡,或劳累.......但是有露天电影的夜晚,随着电影带子的旋转,一些过往的辛酸,都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心里。随着晚风轻轻吹进心里的,是一种朴素的慰藉。幸福的味道,回味无穷。就像作家苏童在《露天电影》中说道:“那不是一个美好的年代,但是在一个并不美好的年代,会出现许多美好的夜晚,使你忽略了白天的痛楚和哀伤。”乡村在这时候显露出它淳朴的质地来,而生活也还原了它不紧不慢的底色。
插图:李金舜
那时候,看电影就是要这个样子,全村男女老少,甚至隔壁村子里的人同坐在一起,这种感觉是一家人对着电视机或者一个人举着手机体会不到的。乡邻之间是一种坦然,彼此间少有芥蒂,电影放映场门庭若市,家家夜不闭户,相处得自然又自在。没谁是心浮气躁的,村里贫富差距也不算大,没有全民皆商的嫌疑,也少有人人想钱的冲动。农民安心种地,工人踏实上班,学生专心学习但不乏童年的快乐。现在,生活变好了,椅子也不再是当年的小板凳了,投影画质也清晰了不少,也不需要特定的放映员。投影仪开机,选择电影,动作一气呵成。程序变得简单了,快乐却变得复杂了。露天电影,是一种情怀,更藏着邻里的温情、质朴与亲近,就算早已被埋进了时辰,陈列在岁月的博物馆里,但总会有人在浮躁的生活中将其打捞。
盛夏里的乡村,天总是蓝的,云像碘盐一样撒在空中,山像波浪一样环抱在村庄周围。新农村改造后,厕所和垃圾堆都由原来的“流浪汉”模样,摇身一变,轻松拥有“职业经理人”气质,这里的空气似乎能穿透你的心扉。晚上,夜色如水,和着清凉的晚风,伴着满天星斗、幽幽萤虫,夹了包瓜子,拿了串玉米,提前半个小时,到达了指定地点,准备重温露天电影。我以为待到幕布一挂,机器一架,搬着板凳的男女老少就会蜂拥而至,空地没多久就将被围个水泄不通,没有我的一席之地。然而,我眼前,空旷的村委会广场上,最深处是一个叼着香烟的男人,约摸50岁上下,身边蹲了个投影机,大概就是今晚的放映员了。以幕布为中心的转圈两三米内,稀稀落落的站着五六个人,大都是老人和小孩。小孩在低头玩手机游戏,老人们则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看娃,聊聊天,想来也没有久待的打算。小小的幕布在空荡荡的场地上显得寂寥异常,偶尔几个过路的女司机骑着的摩托车引擎声算是唯一的“气氛组”。耳畔隐隐回响着校园歌手郁冬的《露天电影院》:“我家楼下的空地曾是一个电影院,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现。如今的孩子已不懂得从前,那时候人们陶醉过的世界。”乡村露天电影不再喧哗热闹,人山人海,拖儿挈女,求看若渴。它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时代,让人觉得生活中有些珍贵的东西正在发生改变,正在被现代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所吞噬。
10分钟过去了,只有一个骑着摩托车的女人,在门口远远地瞄了一眼,连火儿都没熄,走了。20分钟过去了,终于来了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夹着个小板凳。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竟然是“赤手空拳”而来,只好脱下拖鞋垫在屁股底,心里懊悔着:这样坐下难免要显得矮人一头!“你这电影啥时候放,放的啥片子?”一旁的老奶奶按耐不住了。“马上啦,今晚看的是《八佰》!”放映员大叔迎合道。“差不多放了得了,一会儿孩子好回家睡觉了!”又一位带孩子的老奶奶附和着。放映员大叔一听,可能是觉得本来人也就不多,怕是担心若按规定时间放映,只剩他这个孤家寡人,便也就半推半就,把手摸向投影仪,空气中随即投射出一束耀眼的强光,影片《八佰》恍然现世。我环顾四周,场上扯上我不过也就六个人。拿起手机,在微博上编辑了一条动态:“在这流金岁月的缱绻中,我和村庄里的乡亲们,仍然怀念和期盼着乡村的露天电影……”我一向喜欢图文并茂,今日却没有勇气配上现场这冷清的,却又曾温暖多少人记忆的场面。电影还没过半,我便成了现场的唯一观众……露天电影和它背后的乡村记忆像再无可用的笔芯一样,就这样扫进了时代的一角。而那夜里缓缓奏起的电影片尾曲,更像是一首时代的挽歌,还有那已非常模糊的、遥远的关于乡村生活、乡村人的故事。
我看看放映员大叔。大叔似乎心领神会:“现在啊,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男人甚至女人都上大城市打工了,有的还会在大城市定居。家里这些老少留守人员,比起以前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的空调、无线网络、手机、数字电视一应俱全,七八公里外的镇上还有一个大电影院。选择多了,娱乐需求高了,谁还上这又热又挨蚊子咬的地儿,就为了看个露天电影呐!何况今晚是微信通知的,可能有些老人都不知道放电影的事儿!”顿了顿,又说:“现在啊,老的老,小的小,没人种地了,也注意隐私了,讨论的话题少了,农村早就没有以前那种街头巷尾的热闹了。有得有失,生活不能尽善尽美,幸福指数提升了,孤独却也是不可避免的。”大叔在地上捻灭了香烟,散落的一撮烟灰在他的这番话中泛起一瞬火星,很快熄灭。但这番话却随着烟雾的味道飘进我心里,让我瞬间想到贾平凹的《秦腔》。秦腔作为秦地人的文化象征,却遭到了新一代农民的抛弃。作为传统文化捍卫者的夏天智,当听说县长要去看他的秦腔脸谱,竟然连饭都不吃,静候领导到来,与其说敬畏权势,不如说期待上层重视秦腔,认可他这个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夏中星组织剧团下乡演戏,热热闹闹地敲锣打鼓去了,没想到每到一个地方,人都很少,甚至没人看。有时只剩一个演员,一个观众。与传统文化以前受欢迎的程度相比,今天以秦腔或者露天电影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谓是前景黯淡。
不得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繁荣富强了,农村却依然“沉重”。道路变宽,农田却不断减少;集贸市场繁华,农田却变荒芜;农民步入城市,开始富裕,但本性却不再纯朴。曾经一到晚上就摸黑的乡村,如今路灯排排,只不过却没人享用。村里人甚至足不出户,就能在购物网站上下单自己需要的物品,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在这样的进步中,逐渐退化成半熟人社会。同时,被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与农民的购买力相悖,从而使农民因为这些消费欲望的无可安顿而陷入痛苦之中。农村条件好点的,举家进城。差一点的,便倾尽所有护送儿女们进城。几代人的全部积蓄源源不断输入到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繁荣了城市,吸干了农村。懒汉少了,因为社会给他们的机会多了,他们也深谙在现今社会,后退撂挑子,会是多么不明智的选择。村头是那些只有清风明月相伴的老人,还有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后留下的年幼的孩子。老人对于照顾孩子的任务大都显得力不从心,老人与孩子的隔膜、孩子与父母的隔膜、老人与儿女的隔膜盘根错节在整个家庭中,同时酿成很多悲剧。农村空心化以及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加剧。他们也许不愁吃穿,但早已和那些没有被改造的几间老屋一样,失去了生机活力,成为时代的梦游者。农民到底应该“鼓口袋”还是应该“富感情”?平日里,乡民间很少聚集,自然也少有闲聊。因为能挂在嘴边谈起的,也无非是儿女在哪里生活、干什么工作、挣多少钱,其余的家长里短通通藏起来,攀比心和防备心重了。乡土中国的精神隐痛,在城市化背景下,愈发凸显。有人感慨,心随境改,人心变了,变得浮躁、冷漠了,小时候浓浓的乡情不在了。
确实,现代化的进程使城市文明日新月异的同时,农村文明也被一点点地侵入,逐渐被挤进一个小小的角落里。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通过智能手机这个载体传送到乡村,乡村人几乎一睁开眼就聚焦在手机上,不管是走路、休息,还是吃饭,手机始终处于主角位置,成为获取信息、聊天娱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另一半”。像以露天电影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如果不能以合适的方式回归,就难免会彻底淡出人们的记忆,或者像鸡肋一样,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人们就这样一点点淹没在让人欲罢不能的网络文化中,难以自拔。传统文化逐步衰败,新兴文化却难当重任,导致了乡民们精神的迷失。而精神的迷失,进一步助推了道德的沦丧。农民富裕了,却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对明星、网红的追捧,使农村人梦想一夜成名,日入斗金。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逐渐背道而驰,与老一辈农民的期望越走越远,农村作为中国的最后一块净土,不再干净。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一书里不禁发问:“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面?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曾经生机勃勃的乡村,如今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显示出暮年之态,这的确让人唏嘘。
就在我写作这篇文章时,“演员于月仙车祸去世”在9日冲上微博热搜榜单第一名,“乡村爱情没有谢大脚了”“大脚超市只剩王云了”等词条也持续登上热搜榜。而在10日,新一波的其他娱乐浪潮很快地吞噬人们的缅怀与遗憾,马不停蹄走进另一个话题热点。有网友说:“一个人真正的离开,是当所有人都忘记她的那一刻,我相信,只要我们铭记在心,大脚婶就永远不会离开,大脚超市也永远留着大脚婶的位置。”可大脚婶离开了,大脚超市也会有新人,人们在一段时间后就会模糊记忆,因为互联网时代的记忆同金鱼没多大区别,甚至谈感情都会显得格格不入。回望赵本山的13部《乡村爱情》,从2006年到2020年,作为辽北地区的“琅琊榜”,“象牙山三巨头”这场权力的游戏,生生玩了真实的13年。虽然比不上战国七雄合纵连横的壮阔,却自有腥风血雨在其中。但是,哪个普通人的生活中有机会合纵连横?还不都是身陷家长里短,一辈子和那几个人较劲。而且,较了一辈子劲的几个人,最后还是会坐在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可近年来,进城务工取代了田间互帮互助的集体生产,冷漠紧张的人际交往取代了昔日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更间接导致乡村少年对本土文化无法产生亲近感。我想,人们喜欢《乡村爱情》,喜欢谢大脚,是因为他们在铺天盖地的都市题材剧中,独树一帜地切入真实的农民生活,记录乡情,记住乡愁。人们能够有勇气直面精神的困境,漂泊的人借以寻得心灵的慰藉,而乡土上的人得以感受农村最初的真诚善良。
如果时间能倒退,你真的愿意重回几十年前吗?我的血脉在乡村,那里的田园农舍,那里的父老乡亲,那里的往昔岁月,那里的旧时风物,都牢牢印在我的心头。但我不愿意重回,我见证着它的发展,也始终愿意相信,乡村振兴和乡村凋敝会在适当的契机有机统一。不管怎样,我还是像向往欧洲乡下托斯卡纳的向日葵一样,从一而终地喜欢着我们乡村的人、情、味。总之,人有些时候,要活得体面点,不要失去孩童般的热情,那么凡事都会照你想的发展。怀念,是对过去美好岁月的缅怀和思念,而遗憾,其实是在虚度时间。时间的齿轮推动我们前进,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促使社会快速进步。时代的发展,总是一浪高过一浪,总在悄然生起巨大的变化,而那艳阳高照、肆意绚烂的人生,也总会在希望中不期而至!我们缅怀过去,但不能重复过去,我们珍藏曾经的记忆,就让它跟着时光的脚步永远地走下去吧!只不过,希望能给那些没跟上的人多一些柔和和耐心,让他们自然地走进历史,而不是被历史的巨轮无情碾压。别忘了,我们当初出发的目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