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新人类喜欢过节,古今中外什么节都一并拿来,老节过新节也过,过得不过瘾了,创造个节再过,只为多图一点热闹开心,或者有各种送礼或收礼的理由。比如恋爱男女,西方的情人节,必定要隆重地过一过,若没有玫瑰花和红包,含情量似乎就得仔细斟酌斟酌了。但一个情人节是不够的,于是传统的七夕节也被列入中国式的情人节,也得有玫瑰和红包。还不够怎么办?真爱没有止境,送礼没有限度,于是又有了类似520我爱你等特殊日子。只是那些老节,因是农历计算的缘故,也因没能像那些新创造的节日,是因需而风行的,就需要提醒,比如立夏,比如重阳,比如端午。
每年我是到了菜场,看到有人专门摆摊卖菖蒲,才想起来,哦,端午要到了。
在所有民间节日里,端午很特殊,一整套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节日习俗,让它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各地五花八门的过节方式,各种传说,几乎让我有一个错觉,端午就是一个巨大的篮子,只要你愿意,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怎么装都合适。
而菖蒲,就像是这个篮子的提手。
这个比喻尤其适合南方的端午,如果你是南方人,如果你在南方过端午节,若你没在门楣上挂上一束菖蒲,你就不能说你的端午过得正经又正宗,你也似乎有点对不起国家特定给你的那一天神圣的假日。
菖蒲就是这么神。因为菖蒲在民间一直被视作神草,《神农本草经》载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先民们还将菖蒲人格化了,说它“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还给它按了一个生日,这是所有人间的花草里独有的殊荣。它的生日是每年的四月十四。到了那天,种植菖蒲的人就会像模像样地给菖蒲过生日,他们会为菖蒲“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意思就是让菖蒲在生日那天像人庆生一样,理个发泡个澡,吃点好吃又有营养的,认为这样,有神性的菖蒲就高兴了,一高兴,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被神一样尊崇的菖蒲,自然对人类的生活多有关照,它青绿青绿的,怎么看怎么好看,一直是中国观赏植物和盆景植物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好看还不够,还有特殊的香味。好看好香还不够,它还特别有用,比如驱虫,作香料,比如入药,泡酒,比如辟邪。说菖蒲辟邪,那是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反正菖蒲是千般的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好,是好养,因为好养也“长寿”,作为水生植物,菖蒲只要一点水,只要水不枯,它就会一直绿给你看,数十年数十年地绿给你看。
二
因为菖蒲的样子像剑,这个外形自然也成为它能驱邪避害的有力佐证。传说八仙里的吕纯阳,就是拿菖蒲做宝剑的。有一次他路过钱塘江,看到一只成精的瘌头鼋兴风作浪危害沿海百姓,他就拿着蒲剑与它打斗了几天几夜,终于打败了它,并与它约定,只要端午那天门上挂了菖蒲的人家,不许它拿潮水淹没。随后,吕仙人作法,将他用来做宝剑的菖蒲,撒到了沿海居民的房前,那些菖蒲在端午那天都变成了一把把闪亮的宝剑,人们觉得这些宝剑可以保护他们,就都挂在了门上,瘌头鼋乘着浪头来了,看到所有的人家都挂着菖蒲,作为一只守约的妖精,它只好退走了。这个传说的结尾句就是:从此,钱塘江两岸的老百姓,每年端午节都要在门上挂菖蒲,海岸线也基本上一直保持到今天的位置上。
作为宁波人,我自然还想转述一则独属于宁波的关于挂菖蒲的民间传说。
说很久以前,宁波一个穷秀才的妻子,名叫青英,口才很好,还会吟诗。有一年端午前一天,青英看丈夫还未回家,就思量着如何让端午节过得热闹一些,可家里一贫如洗,怎么办呢?突然,她看见房屋边她阿公栽种的药草菖蒲,在烈日下碧绿青翠的,她就挖了几棵菖蒲挂在大门上,觉得这样,家里就有了点生机和喜气。又触景生情,用红纸写了一首诗,贴在大门旁边:
自嫌薄命嫁穷夫,明日端阳祭礼无。
莫叫良辰错过去,聊将清水洗菖蒲。
傍晚,秀才转回家,看到大门旁妻子写的诗,既羞赧又惭愧,觉得自己无脸再见妻子了,就离开了家。走了一会儿,抬头看见一只老黄牛在田埂上吃草,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他想,何不如把牛牵去卖掉,弄一些钱回家,让妻子高兴高兴?
这个傻秀才,自然像所有的秀才一样,造反不成,偷牛也是不成的。这不,才牵了牛没走几步,就被牛主人抓住送官了。
知县问秀才:“你为何青天白日偷牵牛?”秀才就把自己的妻子如何贤德,家境如何贫困一一告知。知县听了,不信一个乡下女子会作诗,立马传了青英来。知县问她:“你家大门旁的诗是你写的吗?”青英急忙跪下回答:“大人在上,诗正是民女所作,未知触犯何法?”知县说:“你作诗不犯法,只因你丈夫偷牵牛,被人抓来见本县,你看要如何判处?”
青英听后,泪如泉涌,马上就表态说:“相公知法犯法,理应重判!”
知县点了一下头,对她说:“妇人言之有理!本县看你是弱女,丈夫坐牢,今后你要如何度日?既然你会作诗,本县命你再做七绝一首。如成,本县就赏你白银五十两,给你回家去度日。”
青英一听,就点头答应。取过笔墨纸张,略加思索,当场就写了这样四句:
滔滔黄水向东流,难洗今朝满面羞。
自笑妾身非织女,郎君何事效牵牛?
知县看了,哈哈大笑说:“你虽然不是织女,但本县判你丈夫坐牢,你夫妻二人不是成了牛郎织女吗?”知县说着,就叫人取出五十两银子,叫他们二人快回家。
这个民间传说是这样结尾的:青英端午节挂菖蒲,竟得到如此好运。此事传开后,每年端午节大门上挂菖蒲的人家越来越多,以后广为流传,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
三
宁波人过端午的由头,是很杂的,纪念诗人屈原说,只是其中之一。还有纪念孝女曹娥说,曹娥为寻翻船入江的父亲,在江边号哭七天七夜,最终于端午那天跳入江中,死时抱出父尸,孝行感天;还有迎涛神之说,涛神就是伍子胥,因为他含冤而死,尸体被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那天投入大江,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也有更久远的与南方气候特点相关联的“恶日”说,因为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因此历代流传下来许多端午习俗,都有关驱邪、消毒和避疫,比如门上插菖蒲、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端午节也因此成为人们去毒避疫的日子。
还有源自远古时期的祭龙说。我更相信这个说法的古老和正宗。
据考证,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竞渡用的是龙舟,而且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地理环境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并有五月初五日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也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宁波还是中国“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之一,这也是有考古实证的。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使用独木舟和木桨。而中国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就发现于宁波鄞州区云龙镇甲村,那是1976年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时期的斧形铜钺,器物上雕刻着“羽人竞渡”画面,图案生动清晰。这器物是古代部族权力的象征,曾被作为竞技体育历史悠久的理由之一申办奥运会,并在北京亚运会、奥运会期间专调北京展示。
宁波近海,宁波人的脾性颇有点海纳百川,过端午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宁波人真的将端午节过成了一只装着各种传说和习俗的大篮子,那是屈原祭得,伍子胥祭得,曹娥祭得,龙祭得。那是粽子吃得,菖蒲挂得,雄黄酒喝得,香袋佩得,龙舟划得。一个传统的节日在宁波要多热闹有多热闹,要多缤纷有多缤纷。这样天长日久的海之纳之,更延伸出宁波人独有的一些别处很少见的端午乡风,比如旧时宁波人过端午,还会在辟邪驱毒方面,兴画“端午老虎”与吃蜒蚰螺。
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中,有关端午的诗句有:“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红蘸高梁酒,苍术还须正午烧。”至于为何要描端午老虎,是因为人们想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这“五毒”。
在这一天,大人会用雄黄在孩子的额上写上虎头上的“王”字,也有的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也有将端午老虎印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虎和孩子,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虎、孩姿态各异,小孩子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填上各种颜色,就是“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说是可辟邪。而蜒蚰螺就是蜗牛,据说在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蜒蚰螺炖蛋吃,吃后可清凉解毒。具体做法是将蛋钻个小孔,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又比如在端午节这天,宁波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粘去,这样孩子就可以无病无痛、长命百岁了。
四
著名作家李敬泽先生去年在南方周末N-TALK文学之夜的演讲中,以《跑步、文学、鹅掌楸》为题,将跑步、文学和鹅掌楸看似浑不搭的三者生动又深刻地串在一起。他说,文学就是要把世界上各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各种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天上的事,全都连起来,形成一幅新图。
我将这篇文章取题为《菖蒲、端午与复仇之剑》,也试图将这三者作一个串连。因为我也想在这篇文章里做一件比较文学的事。菖蒲与端午的连接,民间文学早已经完成了,我前面的三段文章也算是努力作了一个复述。复仇之剑与端午与菖蒲,似乎还得好好地连连。连接的纽带就是伍子胥。
作为端午节纪念说里的伍子胥,史书里一直是一个复仇者的形象代表。
伍子胥的故事也因此流传很广。他原为楚国人,因父亲被奸臣陷害,父兄被杀,伍子胥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一心复仇,最后是作为吴国重臣受人谗害被吴王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赐死。
在伍子胥的传奇里,我注意到了两个或大或小或重要或渺小的人物。一个是他逃往吴国途中,经过濑水,遇见在水边浣纱的史贞女,向她讨食。她把浆纱的半桶面糊给他吃了,并向伍子胥指明了道路。伍子胥临走时再三叮嘱史贞女不要讲出他到过这里,以免追兵知道他的去向。史贞女为了使伍子胥放心,立即抱起一块大石头,投水身亡。多年后伍子胥伐楚成功,他回到当年与浣纱女相遇的溪边,将三斗三升共千斤的金豆子散在溪中。据说这也是女子被称为“千金”的由来。
另一个人物很关键,那就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刺客专诸。专诸是伍子胥专门为公子光篡位,刺杀吴王僚而物色的。因为吴王僚最爱吃太和公的炙鱼,专诸专门前往太湖拜师学艺,三个月之后,尽得太和公的全鱼炙手艺。而刺杀的凶器为鱼肠剑,这是一把在相剑师眼里逆理悖序的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鱼肠剑生来就是用来弑君杀父的,这似乎是此剑的宿命。
所以,在伍子胥的复仇事业中,我一共看到了三把剑。一把是伍子胥自己。从他逃离楚国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一把复仇之剑,只是这把剑握在他自己的手里,有他自我的谋略,自我的意识,自我强烈的目的。
一把是专诸。屠夫出身的他,去刺杀吴王僚,他的内心没有恩怨,也没有目的,他只是伍子胥手里的一把复仇之剑,一件杀人的利器。如果说志士献身是为杀身成仁,这个仁绝对不会出现在刺客专诸的认知里。
第三把就是鱼肠剑。它藏在鱼腹里,握在专诸的手上。相比于伍子胥与专诸,它不像是剑,更像是复仇之剑的手段或途径。
史贞女遇到伍子胥,帮助他或不帮助,她都没有活路,因为追兵就在后面,无论如何都逃不过一个死,就像同样帮助过伍子胥逃跑的人。所以,与其说史贞女投水自沉,不如说是被伍子胥这把复仇之剑的剑气所杀。谁能否认,这把剑的剑气万丈呢?
所有复仇之剑,一走在复仇的路上,终究会一去不返。只有菖蒲留下来,在每年的端午节,准时出现在百姓的门前。现在,我眼里的菖蒲就是一把神之剑,人间的恩怨和是非与它无关,它的使命就是在天地之间握紧自己,为百姓辟邪守正,同时守住自己所有的锋芒与剑气。
以彼岸花为引
一
彼岸花属石蒜科,正宗的中文名字一般叫曼珠沙华和曼陀罗华,曼珠沙华又名红花石蒜,是石蒜的一种,为红色彼岸花。曼陀罗华又名白花石蒜,是红花石蒜的一个变种,为白色彼岸花。
彼岸花是佛经中描绘的天界之花。唐代僧人般若翻译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语:“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华”在古汉语中即是“花”之意,这也是成语“天花乱坠”的由来。意思是普佛诸众,听了佛陀说经,他们因为参悟而功德圆满,脑海中出现天花从天而降的场景。这说法里有一个隐喻,即曼陀罗华和曼珠沙华盛开在阴历七月,长于夏日,却在秋天结花,花后发叶,花叶不相见,犹如此岸到彼岸,暗喻修佛因此就成正果了。而睹此花,也可让见之者断离其恶业。
说彼岸花花开不见叶,出叶不见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这其实只是石蒜类的特性,是天性使然。但在佛经里尊为天界之花,象征能从此岸修到彼岸的彼岸花,流落于人间,凡人们又如何能知晓其中的深义,他们大多不能容忍花与叶有这样的隔绝或分裂,因为这违背了人间团聚和圆满的终极理想,所以,彼岸花就被人们赋予了永远无法相会的悲恋之意,还始终有一种想方设法让花叶互映“美好”的冲动。只是现实太理性,强求终究没有结果,只是这种花就在人间被悲剧了,天界高大上之花,在凡间有了种种悲戚的引申义:死去的亲人的灵魂,阴阳两隔等,除了有彼岸花这个别名,还被叫做幽灵花、黄泉花。
还少不了各种传说,来印证这种花的不幸或不祥。
先说一对妖精传说里的爱情。
自然是很久以前,有两个妖精,一个是花妖叫曼珠,一个是叶妖叫沙华。他们奉命守候彼岸花,一个守花一个守叶。时间久了,它们没有日久生情,却好奇生情:对方长什么样呢?是什么性情?会不会是我特别喜欢的妖精款呢?越想越想见对方,疯狂想见的那种,真是好奇心害死猫。有一天终于忍不住了,就见了。见了就对上眼了,对上眼了就想啥啥了。
这可是违背神的庄严规定的。惩罚是两只妖精双双被打入轮回,生生世世在人间磨难。而它们守护过的花,也成为只开在黄泉路上的彼岸花。曼珠和沙华每一次轮回转世时,在黄泉路上闻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那一刻就痛不欲生啊,各种发誓不再分开:继续妖生继续爱情。可是天命是那么容易违背的吗?它们只能被不可抗力再一次扯入该死的轮回……
我能对这传说吐糟几句吗?妖精做不成了,罚它们做人,难道妖精比人高一等吗?还有,都说万物乃上苍所造,既然造出了这么精分的植株,不能再让相爱得只想做连体婴儿的恋人也被精分吧。真是造物不善,妖精遭殃啊。
还有一个传说更悲情。说有两个人名字分别叫做彼和岸,上天规定他们两个永不能相见,至于为什么不能见,没说原因。上天就是这么霸道,说什么原因,不能见就是不能见!但他们实在倾慕对方啊,倾慕得一塌糊涂,于是就偷着见了。之后的结局与那对妖精大致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天庭的惩罚是让他们变成一株花的花朵和叶子,这花奇特非常,有花不见叶,叶生不见花,生生世世,花叶两相错。
谁都知道,这花就是彼岸花。
还有很多传说故事,说的也基本是这个意思。这样的故事听多了,一点营养也没有,只会让内心沮丧得厉害。尤其是成长期的人,会不会误以为,那些要死要活在一起却不能在一起的,才叫爱情,才叫美好。而那些洞房了花烛了儿孙满堂的,就乏善可陈了。但若儿孙满堂的已不叫爱情,那叫什么呢?叫什么呢?叫什么呢?
若前者是彼岸花艳丽凄美的花事,而后者是不是就是彼岸花葳蕤的叶子呢?
那一方深爱另一方却忘记了对方的恋情,又是什么呢?
二
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花朵,彼岸花为凡人的情感悲剧承载得太多了。怎么样不如意怎么样悲惨都往彼岸花身上按。虽然理性的时候,人们也会认可这样的说法,两性关系,最好的状态是随缘。就像佛家结跏趺坐,随遇而坐,随心而坐,依心而为,最忌的就是强求与执着。彼岸花花与叶不见是自然,硬要让它们相见,就是强求与执着。
佛家也总是这样劝戒那些犯执着要死要活的人。
“但我等不是佛,我做不到啊。”如此这般的凡夫俗子,多了去了。如果爱一个人却不能在一起,谁的心里不难过呢?
在我的认定里,彼岸花于俗世之义,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同根同株,花是它,叶也是它;二是彼此存在,花是真花,叶也是真叶;三是永不相见,花开不见叶,叶长不见花。
这三个关键词细细想来会让我有一种错乱之感。如果我是一株彼岸花,既然同株同根,那么花是我,叶自然也是我,这个我与那个我,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为什么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我?或者花与叶本质上是同一个,就像一个镜面的两侧,我在这侧你在那侧,你照见的是我的花,我照见的是你的叶,但因为不能真实相见,你与我彼此就成了虚妄得不能再虚妄的现实;或者有两个我,两个我互为交叉,又互为正反,就像一个是正的,一个是邪的。一个是另一个的反动。
这三个关键词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让我想起眼下热门话题平行宇宙之说。
这个科学的假定,让我认定,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与我一模一样的人,像我的副本一样存在。甚至不止一个,每一个都自认为是我。深入地想象下去,在无穷多个平行宇宙中都将会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我,每一个都在做每一件我做过的和我没有做过的事,但我对另一个我一无所知。这绝对让人细思极恐,似乎比彼岸花花思念叶不得见更甚。
而花与叶是镜面的两侧,我生出另一个我,多想了也不太妙。就像我隐秘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角狭小的天地,在那里,我盛放着所有最圣洁的两性情感。似乎天底下真的有一个最好的爱人,他是完美的,善解人意的,温柔体贴的,才高八斗的,智慧善良的。他集所有美好的词于一身。有时候在梦中还能依稀看到他的模样。他是谁?在哪儿?在现实中他是无法描摹的,也无法说清他是怎样的一个存在物。但是彼岸花告诉我,他就是我的花或者叶,是诞生于我内心的执着。他本来就是我,与我构成同一个灵魂的彼岸花的花与叶。
第三个关键词也许更烧脑子。恰似人心复杂,善恶多念集聚一体,许多我厌弃的东西,许多类似原生的恶念,也都是我,只是我的理智与善恶观将它们尽可能地关在笼子里。如果叶是生机,是希望,那花就是种种欲念,我得让自己叶着,不开花。如果花是热烈的,美的,而叶是阴暗的存在,那我就一直花着。要么是叶要么是花,这时,非叶即花,就成为规范自己人生的一种道德状态。
写到这里,突然听到隔壁儿子的电脑里传来蒋山唱的歌《怎么办》:“怎么办,日月山上夜菩萨默默端庄,怎么办,你把我的轮回摆的不是地方。怎么办,知道你在牧羊,不知道你在哪座山上,怎么办,知道你在世上,不知道你在哪条路上。怎么办,三江源头好日子白白流淌,怎么办,你与我何时重逢在人世上……”
心里突然就五味杂陈了。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我似乎也是那么一朵彼岸花,也有与我对应的花或叶子,却不得相见,永远分隔。我突然就伤感得要命。我知道这歌词是一个叫张子选的诗人写的。怎么办,此时此刻,我很想将这个让我难过的诗人和歌者同时拖过来打上一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