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兴丁蜀镇的东坡书院出来,我问陪同我的东坡小学校长勇辉,玉带桥在哪儿?
那可远了,在善卷镇祝陵村呢,坐公交车要回到宜兴市换车。
祝陵村,因祝英台陵墓在此而得名。但我不找祝英台,我要找苏东坡的玉腰带。
拿着玉带桥的图片,问了几个村民,在村巷里拐来拐去,终于找到了玉带桥。
玉带桥很破旧,饱经沧桑的样子,似乎很难承重。周边环境也很差,水很浑浊,杂草丛生,另一侧有很多瓦砾。但桥仍在使用,能走人,也能走农用车。桥形很好看,拱形,倒映水中是一个完整的圆。
桥下有一人在网小鱼小虾,岸上有一老者,对面有几个年轻人在钓鱼。
老者问我,从哪儿来?我说辽宁。
随着计算机、数字通信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构成智能楼宇的各个信息化子系统在技术体制、性能和功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进和提升,例如,融合了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等功能的数字高清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逐步代替了传统的模拟闭路电视监控,以往的基于总线的ID卡门禁系统逐渐演变为基于TCP/IP数字网络的IC卡门禁或基于指纹、人脸等生物识别的智能门禁系统。但在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IBMS)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千多里就来看这个桥?我说可不。
老者说,苏东坡修的,以前也有人来看。
我想,不只是我这么傻,还有和我同样傻的。
但我心里感到挺亲切。坐在桥边,我对东坡说,我来看你了,你修的桥仍然造福一方百姓。
那年,东坡与好友单锡走到这儿,想过河。河里有条挖泥船,东坡就求这条船帮着摆渡过去。
船上的人见岸上两人斯斯文文,就说:“我这儿有个上联,你们要能对出下联就摆渡你们过去。”
东坡想,我和单锡都是进士出身,对对子还不是小菜一碟。就说:“请赐上联。”
船上的人说道:“泥罱罱泥,泥鳅钻出泥罱眼。”
苏东坡和单锡听了,觉得这联看似平常,但文字刁钻,要想对工整,一时难觅佳句。
这时,见一个少年牵一头大牯牛在车水,东坡立刻吟道:“水车车水,水牛盘过水车头。”
船上人听了,无话可说,就将他俩摆过河去。
当然,对对子这段是戏说,但这桥的确是苏东坡捐造的。过河之后,苏东坡就请来村官,捐出皇帝所赐的玉腰带,村里人也纷纷捐款,没多久一座花岗岩拱桥屹立在双祝河上。人们不忘苏东坡捐玉腰带造桥的义举,将此桥命名为“玉带桥”。
东坡贬惠州,建议修西湖,又捐出了皇帝赏赐的一条犀腰带造了一座桥。
两次捐腰带,造了两座桥。东坡不在桥仍在,依然是一道东坡的风景,也是东坡为民造福的留存。
东坡是儒家,也是佛家和道家的信奉者,但儒家思想始终是东坡的持守,心怀社稷、为民造福始终是东坡的主旨,即使被贬,也逍遥不遁世,无官图有为,这也是他与其他文人的主要区别吧。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宋朝时,常州叫阳羡,宜兴、无锡、江阴等都归常州管辖。
常州不是东坡出生地,也不是东坡履职地,东坡也没有任何亲戚在常州,但东坡与常州的缘份很深。
东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考取进士,琼林宴上,东坡问挨着他的蒋之奇是哪里人,蒋说是常州人。那时的东坡并不了解常州,也有点不屑。蒋说,这屋子里很多都是常州人。东坡不信,蒋就把单锡等常州人都叫了过来,顿时东坡对常州肃然起敬。又听说常州是鱼米之乡,便与其定下卜居常州的“鸡黍之约”。
东坡共14次来常州,有的是来督查,有的是绕道来游历会友,更多是路过。他把侄女嫁到常州,自己也在常州买了地,这地就是现在的东坡书院。
我问钓鱼的,这桥是谁修的?他们说不知道,只知道是老桥。看来年轻一代应当普及一下历史呀。
我也问自己,跑这么远,来看一座桥,值得吗?
得山水清气,法古今完人。中国古代圣人很多名人很多,但完人是苏东坡。写苏东坡写得最好的是林语堂,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有一个弱点,就是苏东坡呆过的很多地方林语堂没去过,这样写出来就缺少了实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觉得,历史是需要抚摸的,要了解一个古人一段历史,就要到那个地方看看,这样才能设身处境更真切地感知。从书本上来,是从理性到理性,这是认识的一个平移。而从实地中来,是从感性到理性,这就完成了一个认识的飞跃。
我沿着东坡的足迹,走过眉山、开封、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扬州、黄州、惠州、儋州、常州、郏县、阜阳、宜兴。我曾坐在农民摩托车的后座上,去看一株东坡海棠;也曾截住一辆客货,冒雨走进中和镇;还顶着烈日走了一个小时,去看一口东坡井。我觉得我逐渐走进东坡的生活,走进东坡的心灵,走进他超然的人生观。我觉得他是我的老师,或是德高望重的同事,或是能为我指点迷津的朋友,每到一处,我都想坐下来与东坡谈谈。
就如此刻,我坐在桥栏,东坡就坐在我的对面。他告诉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说,可不,我在陪着你行走,你也在陪着我行走。我们走过“应似飞鸿踏雪泥”,走过“天涯何处无芳草”,走过“此心安处是吾乡”,走过“诗酒趁年华”,走过“千里快哉风”,一直走到“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告诉东坡,我是一千年后派来的使者。一千年后,你的苏堤和三潭印月仍在造福后人并成为必看的景点;你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成为经典传唱;你写的《寒食帖》作为天下第三帖被反复临摹;你发明的东坡肉和烤生蚝始终脍炙人口……
一千年后,你仍是男人的朋友、女人的情人、文人的偶像、大学里的学科、民间的段子、当权者的借鉴、失意者的楷模、永不过气的明星……
是的,东坡没死,东坡还在,他是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山间的风,永远闪亮照明,永远流淌润物,永远清爽宜神。
你说,我来看一座桥,值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