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辽河源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燕 热度: 12769
□九荒

  六月初,是辽河流域春夏相交之际,也是“艳阳辣辣卸衣装”的季节。往年这个时令,放眼沃野群山,应该是千里秀色,芳草漫溢的景象。辽河的水,也应该一天天地丰盈起来。而今年的辽河,却显得十分消瘦,已然没有了以往微风鼓浪、水岸相搏的气势。

  今年虽然雨水稀少,但我相信东辽河不会像其他河流那样,在干旱的季节出现断流的现象。因为东辽河起源于长白山脉,是一个植被繁茂,从不缺水的生态之源。

  东辽河就在城西不算很远的地方,所以有时会去河边转转,看流水滋润稻田,看桃花在水中悠然飘远。而近段时日,看到这条正在减肥的河流,着实让人心痛。

  东辽河里的水究竟去哪儿了呢?是被水库截流了?还是被城市用水取走了?抑或是源头快枯竭了?一想到这个问题,心头不禁一颤。

  关于辽河的发源,曾听过这样一段传说:

  很早以前,这里没有河,是块沼泽地,其中有许多泉眼,最有名的当属辽河掌、转心湖、蛤蟆泉。三眼泉的汩汩清流汇到一处,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湖泊,湖里还住着一个鲤鱼精。湖水清澈甘甜,成为了当地人的饮用之水。这里土地肥沃,年年风调雨顺,湖边的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富足安乐的日子。一年夏天,天气炎热难耐,即使在阴凉的地方休息也会满身流汗。一个地主的老婆,由于不能忍耐这样的高温,便脱光了衣服到湖里去洗澡冲凉,洗完还在湖里撒了一泡尿。这一泡尿顿时惹怒了鲤鱼精,湖水刹那间涨了起来,泉水的流量和流速也增加了许多。一时之间,地主婆被淹没了,不会游泳的她,只能溺水而亡。鲤鱼精已不能适应这个被污染过的环境,它只好乘水驾浪腾空而起,直奔渤海,许多鱼跟在后面,一起随它而去。湖,从此消失了,沼泽地也没有了。鲤鱼精走过的足迹,就成了现在的辽河。

  而据史料记载,东辽河汉代称南苏河,明代称艾河,清代称赫尔苏河、黑里苏河、东辽河。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为辽河之东源,故曰东辽河”。是辽河干流上游地区东侧的大支流,发源于辽源市区东南,东辽县辽河源镇福安村小葱顶子山半山坡上。流经辽源、伊通、梨树、公主岭、双辽等市县,全长448公里,在昌图县与康平县之间山东屯附近,与西辽河汇合,形成一股流水,称之为辽河。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汉代。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是辽宁人民的母亲河。辽河流域存在着“上万年文明起步”文化遗址,是商族先民的发祥地,又是东北地区四大族系之间发生冲突和争夺领地的主战场,也是古老游牧民族东胡族等少数民族的活动中心。

  随着斗转星移,日升月落,远古文明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而我们的民族却一直在繁衍生息,一直沿着岁月的长河走进现代文明。值得我们欢欣鼓舞的是,辽河里的水,时至今日,还在我们身边继续欢快向前流淌着,继续哺育着两岸的人们。

  而如今,这样的一条河流,在这个无雨的六月,却露出了大部分河床。密密麻麻的河卵石曝晒在阳光之下,显得十分落寞和无助。看到此景,会联想到断流或枯竭,会想到茫茫戈壁或浩瀚的沙漠。

  会出现水荒吗?每年这个季节,如果遇到干旱,水库的水位都会急剧下降,自来水厂的产水量也会相应下降,出现饮用水短缺现象。稻田就更不用说了,只能用井水灌溉。据说,用井水灌溉的稻米,不如用辽河水灌溉出来的品质好,口感和味道都会有很大差别。

  如此看来,干旱少雨对辽河的影响不可小觑,这样的影响波及面也十分广泛。保护辽河,保护水源,以及保护长白山的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探访辽河源,已是心中不可再等的头等大事。

  这个时候,恰逢一次文学活动,有去辽河源实地考察和体验生活的行程。

  那天上午,我们从辽源市出发。在龙首山下,东辽河一曲清流,从城市中心淙淙流过,清澈的河水从容地翻涌着白色浪花。这样的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剔透,有时落在急流里,有时被微风吹到河滩上。而河滩上,却有水位明显下降的痕迹,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禁有些黯然神伤。我们是在辽源市去往辽河源啊,虽然很快就要身临其境,很快就要揭开她神秘而圣洁的面纱了,可心里隐约的担心和忧虑还是占了上风。

  我们乘坐的大巴,一直在群山和田地边的乡间公路上行进,随着行程的深入,远山和近树也已变得满目苍翠,一片葱茏。打开车窗,还能闻到草木清香的味道,还能感觉到味道里的亲切和湿润。这是久违的长白山的气息,也是久违的森林氧吧独有的味道。

  由于是乡间公路,大巴行驶得特别缓慢,遇到不好走的地方,还要绕路行驶。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儿,可以借此机会细看一下车窗外的景色,虽然此行目的是去看辽河源,可路途上的风景也绝不能错过。

  在拐过一片片玉米田,或穿过一簇簇矮树丛的时候,会看到一条极细的溪流在路旁向远处蜿蜒。岸是黑黑的土壤,水是透明的流体,溪流一路走,一路用细小的声音歌唱。她走得非常小心,唱得特别腼腆,需要我们慢慢地观赏,细细地聆听,才能领略这份矜持和美好。

  岸边,水草虽然不算繁茂,但却也能把这条细流装扮得恰到好处。水稗草松弛的叶鞘悠闲地呼吸着湿润的空气,节骨草的枝丫有序地伸展着,形成一种葱郁的力量。一些蓝色的乌头花、红色的桃叶蓼,以及黄色的月见草花点缀其中,让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植物也精神抖擞起来。偶有几簇马蹄莲在路边纵情怒放,那恣意生长的态势,营造出了不屈不挠的抗旱精神,每条剑形的叶片上,都积蓄了辽河的精气,浸染了勇者的个性。

  一条细小的溪流,竟然收纳了这么多自然风光。不禁向本地向导询问此溪流的名字。向导说,还能有什么名字,东辽河呀,这就是从辽河源头流过来的水。

  他的一席话,令我心头猛然一振,果然是一条不平凡的溪流。我们为了寻找辽河源,不惜长途跋涉,而这个神秘之源流出来的叮咚之水,却始终在我们身边流淌,让我们享受着饕餮的自然风光大餐。虽然这是一个干旱的六月,但这条溪流两岸的风景,却泄露了辽河源的隐秘,让我们迷醉在了大自然的造化里。

  大巴车进入一条稍窄的乡间公路,缓缓地拐了几个弯后,停在了由铁栏杆围起来的一个院落外面。院子里面有婀娜的柳树,挺拔的云杉,还有几株矮小的灌木错落有致地生长于院落里。院落的外面是一些农舍,还有一些庄稼在农舍的园子里展头露脚。而唯独用铁栏杆围起来的这个院落,宽敞且有匠心的园林景观。

  不用说,也不用问,这里一定是我们一直想抵达的辽河源了。

  脚一落地,觉得空气湿度很大,连脚下的土地也仿佛是湿润的。目光中一条色彩斑斓的卵石小路,伸展到不远处一个用石头垒成的椭圆形凹陷地带。小路的两边种着各种花草,她们红黄相间地开放着,让这里的风景多了几分高雅与悠然。小路尽头的那个凹陷,一定不是一个普通的坑。那些围成凹陷的褐色石头都有独特的造型,排列也有一定的秩序。凹陷的边缘赫然立着一块醒目的巨石,巨石上面刻着很显眼的“东辽河源头”五个大字,字的右下方署着启功的名字。看到这几个字,忽然有些震撼,又有些欣喜。

  巨石后面是木制的凉亭和长廊,旁边长着一株粗壮的大柳树,树的根部一定扎到了辽河的水系之中,树梢部分就是这里的制高点了。

  我们无暇顾及眼前的景致,而是直接来到凹陷的边缘,俯身一看,原来这里竟然是一处水潭。凹陷大约一人高,直径大约四米左右。凹陷的底部是一个四周围满了鹅卵石,中间突突突冒着泉水的泉眼。

  泉水清澈得玻璃一样透明,水底的鹅卵石,以及翻涌的小石子跳动的节奏都看得清清楚楚。水面上,向上冒出的水,形成圆圆的波状的涟漪,向四周均匀地扩散,线条清晰,轮廓分明。泉眼的一端,有一条小水流顺着窄而深的河床,穿过院子,向远方欢快地奔涌而去。

  见到这样的水,神仙都想喝一口,禁不住诱惑,纵身跳下泉眼旁边的卵石上。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种从没有过的兴奋袭上心头。拿起潭边专为游人准备品尝泉水的舀子,舀了满满一下,先是品尝了一小口,然后咕咚咚地一连喝了几大口。此种时候,说什么都不抵一眼甘泉的说服力大,喝下这样的泉水,足可以醉了。

  据当地人说,辽河源不论是干旱季节,还是多雨季节,都是这样的出水量,不会明显增多,也不会明显减少。至于辽河下游今年水瘦,主要是降水量少的原因。听了他的话,之前对辽河源的一切担心和忧虑,都显得那么多余。现在,辽河源一切安好,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从下面上来,绕到巨石后面,抬眼望去,只见石面的右边刻着“吾龙泉”三个大字,接着是一些小字,铭刻着关于辽河源的又一个传说。

  这里记载,辽河源也叫辽河掌,相传康熙皇帝东巡打猎时,曾喝过此泉之水,觉得甘甜凉爽,暑气全消,便说道,真乃吾之龙泉也,吾龙泉由此而得名。

  这样一眼集天地之灵气的泉水,在长白山下,在阳光里,在身体内,自然地流淌,欢快地前行,已然成为一种情系心牵的源头。愿我们的心灵能如此泉一般清澈见底,并将纯净和美好根植于流水般的岁月长河里,不急不缓,从容淡定地承载我们的明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