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春夏渔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燕 热度: 11937
□陈峰

  春二三月,天气冷冷暖暖,变化不定。像是受了谁的唆使,一会儿热得像夏天,一会儿冷得比冬天还要冷,叫人无所适从。可是,这种最难将息的天气,却吸引了一群特殊的“驴友”长途跋涉而来。谁?河豚鱼。没错,就是历代美食家拼死一吃的河豚鱼。

  此时,客居外洋的河豚鱼早已热过身,做好了洄游的准备,怀着一腔的乡愁,成群结队,要回故乡了。

  是的,处于咸淡水交汇的象山港,是它们的出生地。

  这景况,令渔民倍感骄傲,只要河豚鱼游进港,就打上了这里的地理印记,重新上牌做“身份证”。不一样的海水让河豚鱼的样貌跟外洋的河豚鱼区别开来,肉质也有差异。外洋的河豚鱼头部方形,背部青兰色,腹部白色,少刺,毒性小;象山港的河豚鱼头部圆形,毒性大,背部花纹繁多,青黄相间,如穿了一件迷彩服。白色的腹部布满了荆棘小刺,拒人以千里之外,一副职业杀手的模样。外表森然的河豚鱼一旦被渔民捉住,胡子一翘,门牙咬得“格格”作响,一肚子的不服写在脸上。

  渔民的生活离不开海水,话题也离不开海水,“水”可以是名词,也可以作量词使用,渔民称半个月为一水。河豚鱼刚上市的半个月,叫头水河豚鱼。头水河豚鱼壮得像一枚枚炮弹,鱼肉肥嘟嘟,脾气特别大,以至于看上去气鼓鼓的,好像谁欠了它似的。河豚鱼因为有毒性,一般人不敢轻易尝鲜,放在太阳下曝晒,晒成鱼鲞。晒干后,河豚鱼依旧张牙舞爪,乡人称这鱼鲞为乌狼鲞。乌狼鲞切块与五花肉和笋干同烤后,吸收了肉和笋的鲜味,这时才温顺起来,安心成为过年必备的一道大菜。捕获河豚鱼共有四水的时间,俟第四水鱼汛结束,河豚鱼也完成了放籽排精的使命,瘦骨嶙峋,只剩一张鱼皮。

  这厢捕第二水河豚鱼的时候,那厢深海里又有一群鱼蠢蠢欲动,前赴后继,也要洄游到象山港。像是跟河豚鱼商量好似的,让河豚鱼打前站,做先锋部队,等河豚鱼在这里摸熟情况,它们随后也要来了。它们争先恐后,雌雄相伴,在这里将召开一场集体婚礼大派对。

  象山港,再次打开了大门。这一次,是为马鲛鱼,马鲛鱼要在这里宴请众鱼,分享它们的爱情。当然,浸淫了这里的海水后,马鲛鱼自然改头换面,与外洋的马鲛鱼一比,显得更神采奕奕。仿佛这里的海水是化妆水,自带神奇的美颜功能。马鲛鱼背部闪着蓝光,爱情的滋润令它们的头与尾,高高翘起,满身真有那么一些骄傲的意味在里面。马鲛鱼的名字适用于东海南海,甚至更远的海洋。改头换面后,渔民叫它蓝点马鲛鱼。古时想来应该有一个精通饮食的文化人吧,啜鲜之余,又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鰆,是形声字,从鱼从春,声亦春。春,即阳春三月,植物疯长,引申为迅速生长、壮大之意。“鱼”和“春”联合起来表示这种鱼春季迅速生长、夏秋可以捕食。古人善吃,又精于饮食文化,才取得出这么深奥的名字。大大咧咧,生性豪爽的渔民,终日风吹日晒,没这么多细讲究,叫着叫着,嫌这个字拗口又难写,干脆叫成串乌,嗯,好写又好记。这名字就像是暗号,一开口就知道是不是他乡遇故知了,它像一味中药,专治乡愁。

  正是“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光景,渔民们业已摩拳擦掌,等候马鲛鱼的光临,就像等候一个久未谋面的旧相识,做好菜斟满酒,只待他入席。那几天,渔民驾着捕鱼船出海,日夜察看。终于,在撒下的渔网里,马鲛鱼现身了,水灵灵的,泛着蓝幽幽的光泽,眼睛贼亮,盯着你。

  好了,时机到了,马鲛鱼要来了。渔民们看潮汛,一昼夜24小时,捕捉马鲛鱼的时间为两次落潮辰光,每次6个小时,白天晚上各1次。有时白天有时半夜,一条条马鲛鱼不远千里万里拼命地游回故乡。它们喜欢这里的海水,水流平稳,洄旋又少,是它们的温柔乡,也是最理想的“产房”。雌鱼在这里产下鱼卵,雄鱼在这里撒下鱼白(精囊),这里将诞生无数的子孙后代。

  捕鱼船轻悄悄地驶来了,马鲛鱼呼朋引伴还沉浸在狂欢里。渔民们突然拖起了渔网,马鲛鱼“噼哩啪啦”地蹦达,等蹦到船上,才大梦初醒。

  流网作业是渔民捕捉马鲛鱼的古老方式,马鲛鱼钻进网眼后还在拼命往前游,却是越游越紧,直至动弹不得。渔民利用马鲛鱼不懂后退的这个特性,只需一道网就将一条条鲜活的马鲛鱼捕捞上来。流网由尼龙丝结成,网眼大小有别,中间部分较密,约7厘米长,上下部分稍宽,约10厘米长。一张流网总长可达1000米以上,宽13米。这么长的流网并非一次结成,而是由每张长30米、宽13米的网片系在上、下纲绳上连结而成。上纲每隔35米系1个塑料浮标,下纲相对应系着陶制的泥饼柱,使浮力与坠力保持平衡,让流网始终处于舒展状态。流网的首尾挂有棕榈丝做成的标识物,棕榈丝久浸不烂,像一杆伸出洋面的旗帜,让渔民对流网的漂移了然于胸。

  渔民阿三是捕马鲛鱼的好手,多次捕得第一条马鲛鱼。清明前一周至夏至为一个马鲛鱼季,统共80天时间。阿三起早落夜,吃睡都在船上,赚的钱,造房子娶老婆。渔民们说:“阿三,你靠马鲛鱼发家致富,你应该为马鲛鱼塑像,日夜供着。”阿三嘿嘿嘿笑着,黑黝黝的脸庞上,一双眼睛晶晶亮。阿三回忆,现在马鲛鱼的“海水”总不如以前。那时候,洋面上就能看到成群跳跃的马鲛鱼,“噼噼啪啪”,空中划出一道道闪烁白光的弧线。遇到雾锁港面的天气,船在云中行驶,人在天际漫步,只听得过往船只“吱呀吱呀”的摇橹声,却看不见人的踪影,如仙似幻,如醉若痴。黑黝黝的阿三说起这个场景来,像有了诗人的气质。此处的“海水”指的是收成。

  清明前一周,马鲛鱼洄游到此产卵繁衍,产完卵,大鱼游回大海,小鱼长到两指宽,在夏至前游向大海,因此渔期特别短暂,马鲛鱼也显得特别珍贵。马鲛鱼的最佳品尝期是清明前后的半个月时间,最为鲜嫩肥美。新捕获的马鲛鱼市价曾卖到五六百元一斤,每年第一条捕获的马鲛鱼照例要上报纸的头条,以昭告本地市民马鲛鱼上市了,要吃的赶紧吃。第一条马鲛鱼的身价,一般人不敢问津,有钱人家为求美味不惜一掷千金,财大气粗地秤上一条,做一顿全鱼宴,这样的宴客特别有面子。平民百姓则望着冰块上的马鲛鱼,忍几天,十天后身价一天低似一天,这才吆喝着,让店家秤上一段,全家人一饱口福。

  村里很多孩子从小受父母耳濡目染,对鰆鱼和外洋马鲛鱼,也会辨别,鱼身表面是否有点点蓝色,鱼眼是否锃亮,鱼鳃是否鲜红,体表是否有光泽,用手指按一下鱼身,鱼肉是否结实有力,切开来,鱼肉是否是浅粉红的,都肯定的话,这样的鰆鱼才是上上品。

  家乡人喜欢吃马鲛鱼,因为它营养丰富,口感糯鲜,有“山上鹧鸪獐,海里马鲛鱼”“没有马鲛不成宴”等美誉,婚丧嫁娶宴请宾客都少不了它。一条马鲛鱼能做成三吃四吃甚至更多,清蒸、油炸、酱汁、溜鱼片、捶鱼丸、做鱼松等等无不适宜,能做出咸齑煮马鲛鱼头、马鲛鱼扣奉芋、酱汁马鲛鱼尾、油炸马鲛鱼排、马鲛鱼羹等等菜式。马鲛鱼鱼肉质地坚实,呈蒜瓣状,细嫩洁白,糯软鲜爽。一般认为10斤左右的马鲛鱼肉质为最好,全身又数尾巴的味道最好,因为尾巴特别活络,是活肉,流传着“鲳鱼嘴,马鲛尾”的说法。其实马鲛鱼全身上下都是美味。鱼头因为骨头柔软,鲜味留在鱼骨里更加清鲜。中间部分的鱼肉因为刺少肉厚,入口即化。

  马鲛鱼既可鲜食,也可腌制。为突出它的鲜味,用雪里蕻咸齑清煮最见鲜味。洗净,去内脏,切成头、中间、尾巴三段,沥干水分。咸齑切碎,春笋切丝,姜切片,葱切段,大蒜敲扁。把锅里的清水和姜蒜片煮沸,双手抱起鱼头,迅速滑入锅中,“嗤啦”一声,腾起一阵烟,仿佛鱼在哭喊,有什么办法呢,谁叫你这么好吃呢?不放油,清煮一会,估摸着熟了,放入咸齑春笋丝,滚起装盘,汤色是白的,鱼肉也是白的,咸齑是新腌的,是绿中带黄的,葱花浮在鱼身上,想想都觉得美味不可方物。

  清蒸马鲛鱼,一般取中间段,把鱼鲍腌一会。鲍腌就是在鱼身上抹上细盐,鲍,盐腌的鱼,出自《孔子家语·六本》: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鲍腌十分钟,清蒸。鱼肉吃起来很“飘”,大概就是飘飘欲仙的“飘”吧,赶快趁热吃,冷了,鱼肉荒腔走板,有腥味。

  油煎马鲛鱼,需把中间段切成片状,便成鱼排,像一朵花,两面煎至金黄,用番茄酱蘸着吃,鱼骨酥香无比,鱼肉自然也不输于清蒸。酱汁鱼尾最省事,酱油兜头浇下,置于锅中清蒸,如果置于饭锅中,那叫熯,饭熟了,鱼也熟了,撒上葱花,翘起来的尾巴依然骄傲,随时等待下水,便能洄游入海。

  有年清明节,村里有城里亲戚来乡下扫墓。当女主人端出咸齑笋丝马鲛鱼时,亲戚放下了城里人的作派,纷纷站起来,搛了一筷入口,连连大呼:“鲜忒来,鲜忒来!”又拨拉一下,惊奇于这道菜居然看不到一点点的油花,却这么美味。女主人告诉他们,乡下人吃海鲜,不喜欢用油,也不喜欢花里胡哨的搭配,就喜欢原汁原味,咸齑的咸鲜和春笋的清甜,再加上透骨新鲜的马鲛鱼,就像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一切都刚刚好。见过大世面的城里人,此时一愣一愣,煮鱼居然不放油,真是稀奇。等他们知道这种鱼能做成三吃四吃时,两眼放光,发誓来年清明节一定要预约一条马鲛鱼,一定要头水的,不管多贵,能做几吃就几吃。

  “春事刚临社日,杨花飞送鲛鱼。但莫过时而食,宁轩未解芳腴。”只可惜,马鲛鱼上市的时间太短暂了,错过了,只能等一年。

  马鲛鱼洄游后,楝子花开了,身居外洋的黄鱼也想起了故乡,要洄游回家看看。虽然世界上的海水大多相通,洋流的旋涡都是旋来旋去,但是有一些鱼类始终清醒,知道梁园虽好,终非故乡。出生时喝的是象山港的海水,纵使外面的海洋再大再深,味蕾的记忆就跟人类一样,儿时的味蕾最难忘。

  黄鱼来了,声势浩大,发出“咕咕”的叫唤声,当年从这里出生,从这里出去,现在又要回到这里,就像人类的一场春运,挤挤挨挨,要回家,一定要回家,何况它们还肩负着繁衍生命的重任。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黄鱼来了,自然逃不过渔民的眼睛,哪怕渔民的眼睛已经瞎了。在村里,有一个被渔民称为“海精”的老人。他从小给人做工务渔,长期在海里讨生活,积劳成疾,中年致盲。但他身怀绝技,虽然看不见鱼蟹,凭着多年经验,根据潮水规律,照样下海。老人拄着拐杖孤身一人走向海涂,脚下的一切对他来说是坦途。他熟悉海况就像熟悉自己身上的器官,白蟹、青蟹、泥鱼、鲈鱼自然瞒不过他的“眼睛”。老人还有一样绝技就是“听黄鱼”,用中间打通的毛竹筒插到海中探听黄鱼群的鸣叫声,来判断鱼群的大小和方向、方位。

  判断好方位,捕捞开始了,捕捞黄鱼又称“涨叫鱼”。农历四月初水到五月半水的端午节前后,黄鱼旺发,在洋底发出“咕咕”的叫声,大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哇声一片”的情景。捕捞黄鱼的传统网具是大网,两条船组成一对,一艘载网具,负责撒网,一艘不载网具,负责牵引,撒网后,两船合拢,船上二三十人一同起网。捕捞上来后,黄鱼还没死心,还“咕咕,咕咕”叫个不停。“海水”好的时候,网袋内的黄鱼被挤压得勒出肉来,大有就义前粉身碎骨浑不怕的气慨。“海精”老人最为痛心的一件事,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完成生产队任务,利用黄鱼怕噪音,几十条渔船合围水面,渔民各执两条大木棒敲击船梆。黄鱼一听到连续不断的“嘭嘭嘭,嘭嘭嘭”,即刻头昏脑涨,潜入海底,随后肚皮朝天,浮于海面,不知今夕何夕了。

  黄鱼,心高气傲,可以用脑门撞岩来自证清白,故称石首,脑袋正中嵌着一粒石子。黄鱼有的是傲的资本,要颜面有颜面,要身材有身材,体表金黄,刺不多,肉极肥腴。除了这些,还地位尊贵。端午节,江南一带生头女婿上门要挑端午担,要“五黄”,黄鱼、黄鳝、雄黄酒、咸蛋黄和黄瓜。四黄唾手可得,只有位于“五黄”之首的黄鱼,一鱼难求,需男方早早托人开始准备。

  甬上十大名菜其中之一咸齑大汤黄鱼,雪里蕻咸齑覆在鱼肚子上,汤汁乳白浓醇,加上冬笋丝,食指大动。如果再加上年糕片或粉丝,恐怕席上诸位都不想吃饭,一碗便够。

  黄鱼汛后,乌贼纷纷撞进网来,还有黄鲒、鲚鱼、海鳗、鲳鱼、泽鱼等涌入网中,直到农历六月廿三,渔民们谢洋回家。谢洋,是一个节日,庆祝渔船平安归来。为感恩海洋与神灵,渔民请来戏班子,庆丰收庆平安,在庙里上演“谢洋戏”“还愿戏”。有《翁册走书》《佯扫地》《打连响》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戏,盛时连演七天七夜。最幽默的是渔民自编自唱的渔歌《老公涨大捕》:老公涨大捕,老婆吃得凸大肚。抲得来,连城买,抲勿来,连城卖。

  解网谢洋后,已是夏天,渔民们暂时安逸了。他们走街串巷,上穿花格纺绸衫,下着玄色灯笼裤,脚踏木拖鞋,“踢哒踢哒”,风灌进灯笼裤中,原本清瘦的人顿时成了一个退隐江湖的武林高手。

  夕阳西下了,渐渐沉入大海中,风吹在身上,凉爽了许多。渔民阿三喝着杨梅烧酒,手撕乌贼鲞,酒至微醺,哼起小调:

  正月梅花香喷喷,透鲜鲫鱼好清炖。

  二月兰花盆里青,滚壮春鱼待客人。

  三月桃花粉艳艳,大群鲻鱼钻网眼。

  四月蔷薇开得黄,马鲛鱼发象山港。

  五月石榴结得猛,雪白鳓鱼露鳍枪。

  六月荷花水面开,馋嘴鲈鱼上钩来。

  七月凤仙花重瓣,刀形鲚鱼味道赞。

  八月秋分桂花香,金色黄鱼风味扬。

  九月菊花开重阳,霜降泽鱼门闩大。

  十月芙蓉赛牡丹,剖鳗晒鲞备年关。

  十一月腊梅吐芬芳,带鱼汛来纲接纲。

  十二月迎春黄澄澄,过冬梅童成上品。

  哼着哼着,不知什么时候,阿三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呼噜噜,呼噜噜”,好像远处的海潮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