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沅有芷兮(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燕 热度: 9981
□申瑞瑾

  沅有芷兮(外一篇)

  □申瑞瑾

  一

  现如今的外地人,倘若说起芷江,第一个印象恐怕就是“和平城”。是的,“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每两年在湖南芷江举办一次,已然让芷江成为享誉中外的国际和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飞虎队”纪念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自大江南北奔向芷江的七里桥。

  其实,除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芷江还有不少迷人的自然风光。比如明山,比如三道坑,比如蟒塘溪,比如中国侗文化城。因为距离市区极近,这些景点也成了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但我总在心里拿湖南通道与芷江做比较。或许是因为他们同属侗乡?芷江像温温柔柔但中规中矩的良家女子,不妖娆,不惊艳,却熨帖大方。她自然没法像通道那样,一入境内便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将你的心瞬间抓牢。通道紧挨着广西,那里的山水自然有了桂林的味道;而芷江身处云贵高原的余脉,登上峰起峦回、委蛇层迭的明山,便能将整个芷江县城尽收眼底。

  进三道坑是必须经过明山的,那无尽的绿曾伴随着明艳的蓝天白云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三道坑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三道坑”,而是隔一段路就出现一道瀑布。关于三道坑的描述已经太多,我懵懂走过两次,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只记得溪里有许多稀奇古怪的石头,只记得水流林静,还偶有深谷幽兰,犹如又一处世外桃源。

  可幽兰寻常,飞瀑寻常,涧水寻常,不寻常的是那条阴阳河。

  那年盛夏,怀化市文联杨主席委托我陪同株洲籍著名词作家夏劲风先生及夫人以及他的搭档、曲作家江晖先生去芷江采风,芷江县时任文联主席张远建先生全程陪同,专程去了三道坑。

  刚进风景区,起初感觉有些陌生了,仔细一看,又还是当年熟悉的模样;头一次去,栈道尚未修好,周围景致犹如不修边幅的山野村姑。那一次去,栈道袅袅娜娜,映入眼帘的已俨然是娟秀玲珑的淑女;头一次去,一门心思寻那三道坑,压根没注意拐弯处一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一道坑,从三道坑里的深山里流下来的溪水跟自明山的五郎溪一路欢歌下来的溪水在一道坑下方的浅滩上汇合成一潭水,再沿着我们刚进来的栈道蜿蜒流去,据说最后流入了舞水。张主席站在浅滩上招手呼唤:“亦蓝,你下来!”我不解地望着他,那有什么好看的?他说:“你来了就知道了!”我只得迟疑地走到溪边。他说:“把手放进这边试试!”我疑惑地把手放进三道坑过来的水中,感觉冰凉。他笑了:“你再摸摸那边溪里的水!”我又把手伸进明山下来的溪中,温热的。他得意地冲我笑了:“这是阴阳河,三道坑下来的叫阴河,明山下来的叫阳河。”原来溪水也有阴阳之分,也会谈情说爱吗?我想,以后来探寻三道坑的人们,都会到阴阳河边趟趟水吧!素有趟过男人河的女人,趟过阴阳河的男人与女人,又会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感觉呢?

  而夏老师夫妇似乎把注意力全放在阴河的石头上去了,他们每摸到一个形状别致的石头就扬起来给我们几个看看,尽管我们根本看不到。张主席好说歹说劝江晖老师到了一道坑下,也去感受了一番阴阳河的阴阳水。不知他回株洲后会不会谱出一支优美的关于阴阳河的歌?

  二

  每次站在舞水河东岸,背对着大气磅礴的万和鼓楼群,远眺不远处的龙津风雨桥,总感到在世界第一风雨桥脚下,舞水一次比一次妩媚;西岸的防洪堤风光带修葺一新,分外养眼,天后宫依然有尊严地立在那里,默默地望着河对面的我们,虽然“我们”常常可能变换着主客的角色……

  现代与历史交融,汉族与侗族的交融,令芷江县城犹如一颗不张扬的翡翠镶嵌在武陵山系南麓。

  万和鼓楼群背对着舞水河,由中心芦笙楼、琵琶楼、地筒楼与两个对歌楼等五个鼓楼组成,正前方为一个偌大的休闲广场。它犹如翡翠里的“蓝花冰”,通透水灵,将藏不住的民族气息散发得淋漓尽致,让每一个到过芷江的外地人都念念不忘。她与龙津风雨桥遥遥相对,搭配起来,真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山水。若说万和鼓楼群是心胸宽广的男儿,龙津风雨桥必如大气幽婉的女子,不用只言片语,只消舞水日夜合着节拍,他们便能默契地为天下人谱写着侗乡的“同一首歌”吧!

  其实怀化辖区内的每一座县城,均依山傍水、清丽绝伦,虽面貌各异,却各有值得重墨书写的历史。就如芷江,远在旧石器时代,舞水两岸便有原始人类活动;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五年置无阳县,便为芷江建县之始,经历两三千年的撤并,发展成今日的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离怀化市区很近,近得就像一座卫星小城。也正因此,它没法保留通道那般原汁原味的侗族文化元素。将县城一分为二的舞水河,自贵州经新晃、芷江流至怀化市区,以致芷江到怀化这条320国道沿途尽是旖旎风光。舞水河的“舞”字其实是有三点水的,只是打不出这个字,我便习惯用“舞”字替代,而不愿像某些纸媒硬要将三点水跟“舞”字凑成一个字,不远不近,看起来总有些别扭。

  当年屈原脍炙人口的名句“沅有芷兮澧有兰”里的“芷”是长在沅水边的一种香草,舞水是沅水的支流,顾名思义,芷江的“芷”便源自于此吧!

  我常常站在一江水跟前,远眺彼岸的花、彼岸的草、彼岸的人,什么时候,我也可以站在320国道的舞水边,追寻屈原笔下的那种叫“芷”的香草呢?

  三

  当然,蟒塘溪也是游芷江的必去之地。蟒塘溪电站,位于芷江城北四公里的舞水河上。自蓄水发电以来,自然形成了一个嵌在明山之中的高峡人工湖。

  第一次去蟒塘溪,是一个奇冷的冬日。应现已过世的本土著名诗人湖南蝈蝈之邀,陪他几位来自长沙的诗友游芷江。尽管天寒地冻,我们还是在当地文化局同行的带领下上了一只窄长的游船,突突的马达声至今不时回响在耳畔。淘气的孩子们总是跑到船头去吹风,而我们躲在狭窄的船上闲聊,竟然忘记了传说中的桃花岛模样。

  桃花岛已数载桃红,湖南蝈蝈的音容依稀记在心底——那时的蟒塘溪,那时同游的人,那个清冷刺骨的冬日,便跟那日的天色一样,黯淡在各自的记忆深处了。

  再去蟒塘溪,已是夏日的傍晚,陪同的是夏老师一行,彼时刚从三道坑经过明山返城,张主席说:“来了一定得去看看蟒塘溪。”依然未碰到桃花岛明媚的时候,也没找到当年的痕迹。没有留下来吃鱼,我也不愿留下来吃鱼,我真怕不小心又走到当年那艘游船,会看见湖南蝈蝈那张阳光灿烂的娃娃脸……

  不愿再回想那个阴冷的冬日,不愿再牵扯出绵长的回忆,还是侃侃芷江的亮色吧!

  艾头坪的桃花,如今是跟白蜡一样大名鼎鼎。说起到怀化周边看桃花,人家准会说,去艾头坪!数千亩桃园,让这座山头那垅田里,在春天,无处不是桃红。更羡煞城里人的是桃林周边的别墅,一座比一座建得漂亮大气。看来,芷江人不仅仅能搞活经济,过上富足小康的田园生活,更是打扮家园的高手,不然,何以引得这么多“好花”之徒争先恐后去艾头坪赏花呢!赏桃花的同时还可以赏梨花杏花,更有成片的油菜花交相辉映,处处一派姹紫嫣红的春景。当然,赏花须得在晴好的天气去,若没得湛蓝与洁白的映衬,再美的花也会黯然失色的。

  连续几年去艾头坪赏桃花,头一次在一忘记名字的山坡上,桃花梨花正争相斗艳,斜坡上,漫山桃林,地上铺着绿茸茸的毯子,头顶蓝天与白云,阳光渗进花树、草地,让我跟诗人柴棚欢喜得雀跃不已;次年,朋友约了去踏春,到的也不知是艾头坪的哪个村落,路边的三两株桃树下有一地落红,剩下稀疏的花朵涨红了脸地留恋着长满新叶的枝头,不肯离去。好在油菜花和紫云英正可劲地显摆着自己的丰美,我摘下一株蒲公英,一吹,眼见着就散了,那个阴沉的下午留在镜头里的颜色都是黯淡;想必是柴棚还牵挂那年的桃花,春还那么早,就会同芷江、新晃几十个文友,浩浩荡荡开往艾头坪。在新的一处桃林里嬉戏玩耍的美女们从来不忘跟开得正好的桃花媲美、拍照,男人们便三三两两坐在田埂上闲聊,谁叫是陪女同志过节呢!

  一周以后,慧卉姐下乡特意绕道艾头坪,说漫山的桃花都差不多谢了。唉,花期短暂得令人心碎的不仅仅是桃花吧!

  四

  说起芷江,值得介绍的太多太多,我怕一扯远就收不拢了,还是略略素描几笔吧!

  芷江有颇负盛名的漂流,我曾跟着大队人马在茅丛河睡过一次帐篷,体验过一次自由漂,还特意为此写过一篇《随波逐流的妄想》。现如今多了那种刺激惊险的漂流,在河里自由自在漂流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芷江更有“无敌小鸟”,前几年一女孩参加湖南台一选秀节目的海选,她介绍自己来自湖南芷江,那小鸟的造型和一开口便“黄腔”的歌声把评委和观众都逗得前俯后仰。为此,网上立马流传出一个芷江帅哥用芷江话“痛骂”那个“无敌小鸟”的视频。不知谁搜了来围观传阅,硬是给大家增添无穷的乐趣,令人不得不佩服芷江人的幽默与自嘲精神。

  芷江女人给人的感觉很温顺,他们叫热水瓶叫ai(同“挨”)水瓶,声音嗲嗲的、柔柔的,一个ai字,不知酥倒了多少男儿。不像溆浦女子,看来温文尔雅,只要用乡音一开腔,美丽便大打折扣。所以生为溆浦人的我,是很羞惭在外乡人面前像别的许多同乡那样,不管不顾地大着嗓门说一口生猛的溆浦话的。

  芷江还有最著名的特产:芷江鸭。有一年,去芷江一个亲妈饭店专门炒了一只鸭子带回家吃,余香犹在。后来好些次再去,我问起那家亲妈饭店,当地人笑:你才知道啊,芷江人的亲妈就是岳母娘,所以叫“亲妈”的饭店太多了,不知你要寻的究竟是哪一家?

  自此,总感觉没再吃过正宗的芷江鸭,当地人说:不是炒法不到位,而是鸭子变了。我大惊,鸭子怎么变?他们无奈地说,原来三个月出笼一只成鸭,现在只要一个月了。

  当年芷江的军用机场早已改造成民用机场,凡是想自怀化坐飞机去外地的,必得来芷江。芷江已经用航线连接起来了大江南北,和平鸽常常在七里桥的抗日受降纪念馆里闲庭漫步,苍松翠柏永远笔挺在受降堂与纪念馆之间的宽敞大道两旁,陈纳德的雕像傲然挺立在飞虎队纪念馆内,号称“内陆最大的妈祖庙”的天后宫里竟然有保存完好的精美浮雕,龙津风雨桥跟凤凰虹桥一样既能过行人又能赏河景还是商贸区,万和鼓楼群早已成了芷江城侗族标志性建筑和居民休闲场所,阳光、松林、溪流、草滩早已把象狮坡打造成闻名遐迩的中国侗文化城。越来越多的外地名流、游人慕名来到芷江,来参观这座历史名城 而芷江,始终那般温婉地迎来送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相信每一个去过的人都会慢慢爱上她,并逐步了解这座小城光荣、非凡的历史,同时静享那一处连着一处的侗乡美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