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汉中三题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燕 热度: 10171
尧山壁

  对台戏

  公元220年刘邦来到南郑,委身汉王。历史在这儿拐了个弯儿,中华民族进入大汉时代,汉中成为一个重要历史舞台,并且进行了一次“戏改”。上千年的封建宗主被赶下台,代之一个草根皇帝,几个布衣将相,演绎了许多精彩故事,其中《追韩信》《未央宫》成为汉中的保留剧目,永不落幕,那几个角儿天天在眼前晃来晃去。

  城市南隅的汉台,典型的汉代建筑,堆土成台,拔地而起,高七米。有首诗说:“留此一杯土,犹是汉家基。”雄踞台上的望江楼,高十八米,巍巍乎高哉,正是高祖刘邦的形象。底部白色山门,是粉底朝靴;中部棕红梁枋、隔板、回廊,五色彩绘,是蟒袍;顶部庑顶歇山,翼角飞檐,错综交织,突出一个攒尖,是王帽。那个高鼻子皇帝,正拨云纵目,望着蜀波楚浪吟哦:大风起兮云飞扬……

  也许当年偏居一隅,迫于无奈,权宜之计,还无心营造宫苑。不久天下归汉,这儿便成龙兴之地,后人添砖添瓦,大兴土木,渐渐变成观瞻的名胜。看亭台楼榭,珍木修篁,蔚然大观。汉桂九株,浓荫如盖;旱莲二株,清香袭人;铁树二株,一高一矮;皂荚二株,一雄一雌,树龄都在数百年以上。博物馆占据一角,更是艺术的园林,古栈道陈列,石门十三品,都是国之瑰宝。台分三级,高低相间,花木掩映,深不可测,让人联想起未央宫,霎时剑拔弩张起来。

  汉台西南三百米,有拜将台,正方形,高四米,白玉栏杆。两侧石碑相对,西碑舒同题字“拜将台”,东碑刻有祝绍周绝句:“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为韩信鸣不平。台前韩信戎装石像,高六尺,一手握剑,一手托印。气势不够威武,倒像一个白面书生。也难为雕塑家,《史记·淮阳侯列传》,并无相貌刻画,只有一句“奇其言,壮其貌”。大概韩信并没有武功,更无项羽那样拔山之力,其军事才能全凭脑子聪慧,善于知己知彼,排兵布阵。一旦失去军权,轻易束手就擒,连几个宫女也对付不了。

  两台南北相望,曾经相互依存,情同兄弟。刘邦接受萧何举荐,听了韩信“登台对”,喜出望外,“择良日、斋戒,设坛场,见礼。”从此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得关中。继而出井陉,背水一战,征服山东,夺取天下。拜将台成为汉军由守而攻的转折点。可惜刘邦能共患难而不共富贵,功成狗烹,用时如金,弃之如土,拜将台连着断头台。从此汉中两台唱起了对台戏,站在北台看南台,像是公审,这边居高临下,那边是弱者。站在南台看北台,像是答辩,这边据理力争,那边无言答对。控辩双方,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群众。我问身边两个当地人,观点对立。一个怨刘邦“卸磨杀驴”,另一个说,拉完磨又踢又咬,还不收拾你。全国范围好像更同情弱者,评选中国十大名台,拜将台榜上有名,与琴台、丛台、孔雀台等位列一起,而汉台落选了。外地人说起汉中,往往只知拜将台而不知汉台。

  不仅刘邦丢了许多选票,连萧何也遭诟病。当年汉朝甫定,论功行赏,以萧何最盛,食邑最多。刘邦称其为“功人”,诸将为“功狗”。连太史公也说“天下俱称其美”。但是百姓并不认同,认为他忠而不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汉中人心里有杆秤,给张良修庙,为韩设祭坛,给萧何的评价只是路边一块石碑,在汉中以北八十里马道村,村边有条河,河北有个不犬的石碑,“萧何追韩信处”。碑上有两句诗:不是寒溪一夜涨,哪来炎汉四百年。立碑人打了伏笔,萧何月下追韩信,从汉中到关中只有一条道,沿褒斜道一直向北走,自西向东流的寒溪,二人都应阻滞在河南岸,而把碑立在河北,暗里指责萧何把事做过了。

  张良韩信两位教员,时时耳濡目染,汉台有个镜吾池,天天对照洗心,影响了汉中人的性格,看透世事,不热衷仕途,不激进。除了东汉李固当过太尉,再没出什么达官显要。本地人外出当兵上学,急着回乡。外地人进来求职,都想留下。不图山清水秀,物阜财丰,看重的是汉中民风淳厚,生活安逸。中医说“甘温除大热”,汉中人心态好,不卑不亢,不温不火,随性自如,不与人比。常说:“他们吃蒸饭,我也有锅边吃。他们吃肉,我们也吃红豆腐。”《华阳国志》上说,汉中人“尚滋味,好辛香”,民谚说:“有酒不怪菜”“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汉中人血液里多了些浪漫因子,不时不食,见面话是“好耍吧”“耍汉中去”“过得去,攒个逑劲。”有个世外桃源的味道。

  武侯墓说戏

  诸葛亮是智与勇的化身,国人奉为神明。据我所知,全国现有孔明庙三十三座,武侯祠九座,为争先生生平中一段户籍,南阳、襄阳打不完的官司。唯独武侯墓,“自汉至明一千三百年来从无异说。”(清道光三年《忠武侯祠墓志》)因为先生病死五丈原前有遗嘱:“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坟地、规格都定死了。为匡扶汉室,先生驻节汉中八年,六次北伐,鞠躬尽瘁,死后也要守护国门。一朝主宰,而不还葬成都,另有意图,不使自己威逼汉室宗庙,至忠也。

  以朝圣心情,沿先生首次北伐之古金牛道北行,过定军山便看到望碑,停车步行,足下沉重,生怕惊动先生安息。站在玉带桥环顾四方,前书案(山),后笔峰,襟军山,带沔水,桥下溪水,静静绕墓一周,奔汉江而去。山光水色,茂林修竹,眼前仿佛是躬耕陇中场景,一派卧龙待顾气象,有少年出世之生机,无英雄迟暮之悲凉。先生果然是易学大师,堪舆高人。

  步入山门,绿荫如盖,碑碣林立。卷棚式献殿,香烟缭绕,重檐式大殿,气氛森严,正面先生塑像,纶巾鹤氅,一手扶膝,一手握卷,书僮侍立左右,外站龙骧虎贲(关平张苍)。两侧墙上,悬挂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大气磅礴,似从胸中呼出。先生一脸庄重,二目深沉,依然在运筹帷幄。方形神龛像一辆战车缓缓行进,窗外林涛飒飒,山影重重,疑似汉中练兵的木牛流马、八阵图。

  三进院落,殿宇相连,许多门楣廊柱,便有了许多牌匾楹联,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仿佛一个跨时代的诗书联展,真草隶篆,百花齐放,名言警句,标新立异。“出将入相”“坐言起行”“内敬外直”“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虽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从不同角度,概括出一个千古伟人的形象,也省去了这篇拙作许多文字。

  大殿之后,四方攒尖坟亭,亭后圆形墓地,墓在中心,汉制复斗形,头西脚东,永怀西蜀之意。墓高四米,周长六十四米,围以大理石裙板。墓上兰草青青,如同新坟,却被两株护坟汉桂说出已有一千七百年历史。树高十九米,胸围三米,年年八月开花,花色金黄,香飘十里,因此生发一副名联: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植来十里定军草不香。与汉桂同龄的还有满园参天古柏,《忠武侯祠墓志》上说:“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所植汉柏五十四株,象征武侯在生之年。”柏林看似无序,实为八卦太极图形,冢为圆心,行株距离按爻线长短布局。《墓志》记载,祭期为每年清明,演戏三五日,通宵达旦。出于对先生崇敬,墓地千多年安然无恙。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八十三军伤残医院进驻骚扰,砍树作饷,汉柏损失过半,仅剩二十二株。诸葛亮位尊战神,你蒋介石也敢冒犯,岂能不败。

  演戏的舞台在墓园出口,一座明代戏楼,意在回头看史。当年上演剧目,多是三国题材。戏剧界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完的三列国”一说,三国戏的主角又多半是孔明。历代国人对先生的文治武功,由敬仰而神化。由民间传说文人诗词,一千年发展到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又六百年演化为京剧《空城计》《借东风》,一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智圣形象,神乎其神,家喻户晓。然而有的剧情纯属虚构,与史实相距甚远,比如《空城计》。

  勉县博物馆长、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华,历经四十年史籍研究和实地考证,指出了《空城计》的空穴来风。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即街亭之战,与他对阵的并非司马懿,而是张邰。彼时司马正任荆州都督,镇守宛城,三年后大都督曹真病死他才接任,“始与亮在汉中抗衡耳”。(《三国志·诸葛亮传》)再者地理也经不住推敲,当时蜀军驻扎阳平关(今勉县),而不是西城。古西县在今安康市西北,街亭在今甘肃秦安县,古街泉县街中有井称街泉亭,简称街亭。西城与街亭差之千里,那救兵赵云飞也过不来的。倒是十二年前(公元219年)定军山之役,曹操运米千万囊于天荡山,赵云放火烧山后被曹兵包围,营中兵少,弄险使了“空营计”,“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疑有伏兵而去。营内鼓声震天,强弩劲射,曹军惊骇,自相践踏,纷纷坠入汉水,大败而去。”次日刘备赶来,惊呼“子龙一身都是胆。”如此看来,《空城计》确有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之虞。

  张良庙得杖

  大凡旅游景点,或以山水出奇,或以人文制胜,或以文物珍贵,而拥三者于一身者,唯汉中张良庙是也。庙在川陕公路、古褒斜道上,留坝县城北三十里,紫柏山下,连留坝这个县名也因张良而得。张良是西汉开国功臣,封留侯。天下甫定,刘邦大宴群臣,称赞“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所幸先知先觉,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乌尽弓藏的下场。

  正是农历九月,秋山斑斓,层林尽染,万紫千红的山野,像一匹硕大的印花布,不光女人们喜爱,男人们也心里舒坦。这里是秦岭南麓,。北纬33.5度,地球同纬度最漂亮的一块地方。因为它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南北气候的分界线,雨量充沛,植物繁多。路旁几棵高大的梭椤树,是分界线上的亮点,常常一棵树上两种景象,南边露水北边霜,一半细雨一半雪。

  庙在路北,毗邻大道,人流气畅,设计照墙于外,大门蔽内,是风水学上一种破法。过小桥进山门,桥下流水淙淙,一下子把人带进圯桥进履的故事。迎面是四角八方灵官殿,再向前是三清殿,左钟右鼓,一方完整的院落。西厢旁开一门,迈进张良庙,东西向,与刚刚走过的中轴线垂直,打破了传统的对称格局。佩服设计者的智慧,另辟蹊径,张良是人,三清是神,这样就解决了主从关系,又各得其所,又不让人感觉喧宾夺主。这样张良庙也便放开手脚,三进院落,拜殿、大殿,左右配殿,一应俱全,也便名正言顺了。庙院两边是方丈院和花园,五门九通,“出入是门,进退有度”,暗合张良的人生哲学。

  两处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三清殿属儒家,“官式”格局,方方正正,横平竖直,院内只植松柏,不见花草,森严肃穆。张良庙属道观,师法自然,随坡就势,错落有致,广种花草,有声有色,轻盈舒展。连瓦工木工也各有特点。前者粗犷大气,后者精巧入微,加进了一些“川味”,东西两院,南北交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南北两座花园各有特点,北园花木见长,一棵玉兰亭亭玉立,两株黄杨冠盖如云,五株紫柏形态各异。好大一片竹林,齐刷刷一块方阵,奇怪的是每棵竹子出土后都先拐个弯,再向上生长,集体躬身下拜的样子,向着庙堂。当地人说:“天上星星敬张良,地上万株跪子房。”南园正方形,中间一个圆形池塘,池中一个六角亭,合乎中国园艺传统:“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池边两株古柏,树上钉着“身份证”,一名缨络一名挂甲,都三百年高龄了。看树皮,前者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后者鳞斑点点,纵横成行。看树冠,一个蓬蓬松松如发髻,一个虬枝铁臂,如头盔。一公一母,比肩并立,默默含情。园之四周,一面竹影花墙,三面客舍回廊。东面一座三层小楼,抗战初期曾接待过于佑任、冯玉祥、蒋介石等几个大人物,都是匆匆过客,不解张良。一位是文人,却热衷仕途;一个是武夫,终被迫下野,一个自比帝王,整日磨刀霍霍想着杀人。

  整个建筑群借山造势,自西向东渐次抬高,长廊直抵山脚。山也名叫庙台,高二百米,一条石径垂下,像一副悬梯。石径宽三尺,阶石整齐。拾级而上,一步步走近山上的张良,身子也觉轻巧起来,飘飘然,一气爬完一百九十个台阶,也不心慌气短。山顶四望,果然五山环抱,二水分流,一方福地。五山叫不出名字,如五指伸开,掌心是一片庙宇。二水一名紫金河一名违驼河,两条掌纹,生命线与爱情线,由合而分。“百尺楼台腾紫气”,授书楼仿佛浮在云彩上面,庙宇三层,底层是授书故事,中为黄石公塑像,上为张良,一身散淡的样子。门有于佑任一联:“送秦一锥,辞汉万户”。一锥一辞,概括了张良的一生。行云流水的草书,展翅欲飞的檐角,用来表现张良,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

  下山路上,频频回头,心里默念着一句话:“年少怀山心不了,年老怀山恨不早。”在庙门被商户包围起来,推销一种拐杖,黄杨木的,雕刻精致。友人说,上山不见你,下山用不着了。我说用得着,平原上也用得着。商户递上一根龙头拐杖,我说不配,换个普通的,拄在地上,高低合适。对友人说,本无张良之才,早就不走仕途了。但是做人走路,都有个懂行藏,知进退的问题。这根拐杖相见恨晚,有了它,余下的路更会走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