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喝水方式的每次改变都具有革命性,都产生过对后世来说难以推测的重大影响。比如早先,人类似乎和动物们一样,趴在河边,撅着屁股,低头用舌头舔水喝——这实在不安全,头低下了,视野狭小(同时心胸也狭小了),周围到处暗藏着来自别的动物的杀机,生存的风险指数大大增加;后来人类肯定是站着用手捧水喝,再用工具(譬如水瓢)舀水喝。现在,人类喝自来水、瓶装水,还喝什么苏打水、弱碱水一类的。从喝“生”水,喝开水,喝茶水,发展到当下又去喝“生”水,说是回归自然。但其实这是循环,也是一种提高和上升。
是什么时候,是谁把水倒进水壶(进而倒进茶壶)里,开创人类喝水方式的新纪元?这也许是一个无法查证的问题,但并不妨碍我们去重估这种社会行为的意义与价值。
人类开始使用陶器的时候,就有壶的概念。福建蒲城有商代窑群,发现一土陶壶,有嘴有流有盖,还是一把高腰壶。有流,是让壶里的水可以集中注水,不至于浪费;有盖,大致是为了防止污染;至于高腰,则是贮水体量大一些。那时,青铜器、陶器里都有壶,大都无执,高腰,显然更主要的功用是贮水,后又贮酒,相当于水罐和酒罐。把水壶变成茶壶,应该在宋代,即中国人的喝茶方式由煮茶变为点茶。这时的茶壶,叫执壶(执为把也)、注子、注壶、汤瓶、偏提等等。唐时也有执壶,但那主要是酒具。到了明代,紫砂壶流行并成为雅玩,玉壶便开始进入玉器里名贵器物之列。宋时执壶(大都为瓷为陶)是实用器,明清时紫砂壶为实用、艺术兼具,而玉壶,则彻头彻尾成为艺术。
从陶壶、青铜壶、紫砂壶到玉壶,即从贮水、注水、品茶到无水的整个渐变历程,中国人把物质之水渐变成为有情有趣之水(茶水、酒水),最后是心中之水(无实体之水)。自有玉壶以来,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喝水品茶之用,而是心灵上之实用器,“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是也。如果把人的思维比拟成流动之水的话,那么心灵(中国古典哲学、医学里,心为思维之器)则像是玉壶,即以心灵承载着情思。这把仙桃提梁玉壶,高不过120mm,长宽不过75 mm和50mm,小小的,却是一个富足吉祥的祈愿(1900年,紫砂艺人汪寅仙曾做过一把类似的紫砂壶)。壶体为桃形,三杈老桃枝为提梁,屈曲盘折,疤结可见;提梁两枝伸于壶身,在壶身两侧蔓生着桃子及桃叶。桃是中国民俗里福寿文化的传统意象之一,有长寿、富贵、平安之意。壶钮则是蜷伏的猴子,也在强调福寿之意,源出于“瑞猴献寿”“西王母”之典。说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群玉山、瑶池里的神仙王母,西母娘娘,有一蟠桃园,由孙悟空为守护人。每年三月初三,王母的生日,便请各路神仙在此聚会,叫蟠桃胜会。吃了这蟠桃,便长寿不老。曾有过猴子监守自盗偷吃蟠桃的传说。珍爱这玉壶,是因它为中国传统福寿文化的一个典型意象,更因为它的玉质纯净,不带一点瑕疵,并在壶身、壶嘴略显糖色,并有“如意”“蝙蝠”浮雕,二者均为事事如意、洪福到来之意。还因为这壶的造型极其优雅,生动。看这壶,很容易联想起“完美”“舒服”的美学心境。这时,水成了一种虚拟的精神运动方式,在静静而潺潺地流淌着,滋养着心灵,滋养着对自己对生存的美好希望。
第一个把水倒进茶壶里的人,绝不会想到,他的小小的举动,让壶逐渐增加了文化内容,让中国文化开始了一个新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