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乡村五月天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燕 热度: 10415
□郭淑萍

  农历的乡村五月,在浓郁的绿色掩映下,在花香蝶舞的彩绘中,释放着醉人的恋歌。

飘香的粽子

端午节拉开了五月的帷幕,粽子以它的千古流芳走进了家家户户。据说,包粽子起源于荆楚之人,因为爱国人士屈原是在端午节这天投江的。为了使鱼虾不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都是用竹筒装上糯米,蒸熟后投入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方改用竹叶或者芦苇叶包馅。里面的馅,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味。南方人喜欢糯米带咸味的,北方人喜欢大黄米带甜味的,两种米质都是黏的。我的家乡在北方,祖祖辈辈都喜欢大黄米粽子蘸糖吃。

  大黄米出自一种叫糜子的农作物。糜子棵高一米左右,抗旱抗病力强,但产量低。它的果实呈穗状,籽粒成熟时向下弯曲,米粒比小米大一点。因糜子是麻雀们的美食,粮农种上它就注定要和麻雀展开一场拉锯战。麻雀曾经被定为“四害”中的老四,因为它主要是吃稻谷的。在那粮食极其缺乏的年代,哪能容得下它们。1958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麻雀遭到了灭顶之灾。这种人工干预,使麻雀数量迅速减少,虽然节省了粮食,但农作物的害虫却日益增多。经专家研究,麻雀虽然吃稻谷,但它们的食物百分之五十以上是害虫,功大于过。于是,麻雀便从四害的黑名单中删除了。初秋时,糜子成熟了,麻雀像美食专家一样,成群结队地光顾。它们很勤快,一大早便来,很多糜穗被吃得直起了腰。粮农们用劲地吆喝着,嗓子哑了,就敲打破铁桶什么吓唬,往往在地这头敲它们就飞到地那头吃。后来,人们想了个竖立稻草人的办法。那稻草人头戴帽子,身穿花衣,手持棍棒,活灵活现。于是,田地两头、中间都有稻草人,麻雀们不敢来了,只在远处窥视。可是,仅仅过了三两天,它们就发现了奥秘,什么也不怕了,于是,糜田又成了美食广场。都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原来它的小脑子也很聪明。它们吃饱了竟然还蹲在稻草人上叽叽喳喳地“谈情说爱”,像是故意和人们作对。糜穗割回家后,用棍棒轻轻敲打,黑亮滑溜的籽粒就从柔软的黄衣里滚落而出。那“黄衣”,女人们赶紧收拾起来,用来装枕头瓤,这对颈部耳朵都好。那茎草也要收拾,留着扎扫帚。把糜子上面那层薄薄的黑衣磨去后,就露出了淡黄色的躯体,这就是黄米。黄米的营养价值极高,易于吸收,老少皆宜,还可药用,还可做可口的黄米酒。怪不得家家户户愿意用它包粽子,做黄酒。

  把黄米和苇叶摆上灶台,那黄那绿,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诗情自然就从心灵深处潺潺流出。芦苇有的生长在淡水湾边,有的生长在海水上涨的潮沟边,叶子约一尺长一寸多宽,梢尖细。天长日久,人们发现咸水生长的芦苇叶包粽子比淡水的好吃。包粽子很费事,最好用当年新发的嫩绿苇叶,提前一天把它放在锅里烀软乎,再把叶片放在木板上横着捋直。一般大小是五片叶子拼凑摞两层,然后把拼凑的芦苇叶拧成一个漏斗状,做好一个就用沉重一点的木板压在上面,这叫“搭粽叶”。压了一夜后,粽子的外衣就做成了。包的时候,一只手托着粽衣,另一只手从盆里捞米轻轻地装进,水就从粽衣下角流出。黄米不能装太满,防止米熟后涨开粽衣,再把粽叶顶部向下一拉,然后用一种叫马莲的草本植物的长叶子扎起来,一个三角粽子就成了。有时,怕粽子的三个角漏米,就在三个角处放一粒芸豆,有条件的放一颗大枣。包粽子淘米技术含量很高。淘米不能像大浪淘沙那样奔涌,要像小溪流水般地潺潺。用葫芦瓢装上黄米,在一个盛水大盆里,一手握住瓢把一手托住瓢身轻轻地晃动,米就顺水流出,最后沙子都沉于瓢底。有的女人干活精,只淘一遍就干净了;有的不行,得淘两遍或者三遍,总是淘不干净,往往家人吃粽子时,被沙子硌了牙,甜蜜心情一下子就没了。这时,男人们总是嘟囔几句,脾气不好的还要骂几句。不知何时,民间为了鼓励女人把米淘净,留下了这样的古训:女人淘米如果压不住沙子,那将来就使唤不住儿媳妇,还得受气。淘米手艺好的女人总在邻里传授技术。烀粽子是端午节前一天的活儿。这活儿含糊不得,锅底层要铺上苇芦。苇芦是我们家乡的一种类似芦苇的草本植物,它没有芦苇高大,叶子也比芦苇的窄,烀熟的味道和芦苇相似。锅底铺好后,就把粽子一层层拼凑进去,相依越紧越好,然后添凉水至正好把粽子淹没为止,再在粽子顶部放一个用高粱杆穿成的盖帘,盖帘上还要放一个盛水的大盆压住。烧火时,开始用慢火,把水渐渐加热,这样,粽子的三个角就像三张嘴在慢慢品着茶水,一杯比一杯热。待三个角的米逐渐熟了黏糊了嘴就张不开了,也就不会露米粒了。这时才开始加大火力。锅里的水透过粽子的挤压沉重地沸腾,大大的水花在锅边翻滚。这时,家家都要把洗净的鸡蛋鸭蛋鹅蛋放在沸腾的锅边。

  早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城里人吃鸡蛋主要靠农村供应,因此,每年根据上级要求要按户交任务鸡蛋,后来鼓励大家说这叫“忠字蛋”。虽然给的钱不多,但大家都没有怨言,因为这是考验对党忠不忠的问题。忠不忠看行动嘛。大家知道,工人老大哥是农民的好兄弟,我们的衣食住行,农业生产很多要依靠他们。如果谁家完不成任务,邻居都互相给顶交。我奶奶总把“忠字蛋”叫做“官蛋”。春天鸡开张了,就把蛋攒在葫芦头里。葫芦头,就是把葫芦的把儿给锯掉,再把瓤掏出,晒干后像一个小口器皿,大的能装进五六十个鸡蛋。每当鸡咯咯哒、咯咯哒地叫时,我们姊妹几个都抢着去捡来,然后交给奶奶。那时的鸡蛋是不能随便吃的。奶奶总说:“等交够了官蛋再给你们吃。”可交足官蛋后,奶奶还要攒够孵化小鸡崽的,还有人情往份的,如谁家生小孩、谁家有人生病等。偶尔也会打上两个拌上豆酱蒸给我们解解馋。那时好想好想吃一个囫囵鸡蛋,如果有个头疼脑热,吃一个鸡蛋马上就好。每年吃鸡蛋的希望都寄托于端午节。端午节前,奶奶经常把攒在葫芦头里的鸡蛋拿出来数一数,主要是看每个人能分得几个。五月初一下的蛋,要用锅底的黑灰点个记号,家家都这样。据说,小孩子吃了初一的蛋,一年不患肚子疼。这或许是乡下人贫穷中的祈祷,也许是渴望孩子健康的心药。奶奶的最高目标是:端午节每人能分到两把蛋。两把,是乡村人都知道的自然数,一把是五个。可这个目标,让奶奶一次次失望。有时,家里添养几只鹅鸭,凑合成了这个数目,奶奶就特别开心。流进烀粽子锅边的蛋,不一会儿就轻歌曼舞地旋转起来,像贵妇人颈上那串闪动的珍珠项链。烀粽子淡绿色的水一点点渗透到蛋壳中,蛋皮蛋清慢慢就变成了茶色,那味道是真正的清香可口。一下午,我们小孩儿没有心思跑出去玩,总在灶前灶后贪婪地围着。蛋煮好后,每家都由长辈分配。我们家都是由奶奶分配的,奶奶先把蛋装到盆里,然后坐在炕头上按人头分配。我们拿到自己分到的那份后,都赶紧找个地方藏起来。奶奶和母亲的份儿总没有我们的多。潜意识里,奶奶和母亲不喜欢吃鸡蛋。我们不舍得很快把鸡蛋吃完,每次只慢慢地吃下一个。有时小伙伴们还拿着鸡蛋跑到大街上顶架,看谁的蛋壳坚实。小孩子的心情很矛盾,既渴望能赢对方,也希望输给对方。赢了光彩,输了就舍得把碎壳了的蛋吃掉。每天都把藏好的鸡蛋拿出来数上几次,常常数完了又给放回去。一些孩子多的家庭,有时会发生丢鸡蛋事件,每次都是母亲用她分的那份来摆平;有的家,大孩子变着法子骗小孩子的鸡蛋吃;孩子们常常等到鸡蛋的味道不鲜美了,才舍得突击吃完,怎么能不闹肚子疼?端午节分鸡蛋是难忘的,虽然是一段辛酸的岁月,也是值得回味的。

  再回过头来说烀粽子。锅里的水被粽子吸收后,渐渐少了,不能加凉水,这样容易把粽子烀夹生。要用压粽子大盆里的热水,一次往锅里加一瓢,然后再往盆里兑凉水,等加温后待用。这样反复地放水,经过一个下午的热炼,粽子就熟了。如果火急了,粽子三个角就会跑空了,整得它满身都是黏黏糊糊的黄米粒儿,剩下中间的那一点,吃起来水了吧唧没味道。那时,女人如果把粽子烀成了这样,就免不了挨男人打骂。

  黄米粽子蘸糖吃,是一份永远抹不去的甜蜜。

辟邪的五彩线

据说五彩线起源于汉代,有没有奇能无人考证,但它在民间穿越了几千年的历史这是事实。家乡的端午节,少不了给孩子们脚腕、手腕系上五彩线,条件好的还要给孩子的脖颈儿也系上。五彩线是用红线、黄线、绿线、蓝线、白线搭配在一起的。端午节前夕有的是卖。家乡卖五彩线的,不用尺量,一直延续用两个胳膊庹。早些年一角钱一庹,现如今是一元钱一庹。母亲们是计算好了的,需要用几庹就买几庹,不能浪费,孩子多不够的就加上半庹。人们还把农历五月初一定为小端午。一大早儿,母亲轻手轻脚找来事先准备的五彩线,给每个孩子的左手腕左脚腕系上。动作很神圣,屏住呼吸,不能把孩子惊醒了,惊醒了,看见了系线的过程就不灵验了。小时候,就是醒了,知道母亲在系五彩线,也不敢睁开眼睛,装作睡觉的样子。待到五月初五大端午时,母亲再把孩子的脖子、右手腕和右脚腕也系上五彩线。那时,端午节最高兴的事就是早晨醒来看见了手腕和脚腕上的五彩缤纷,那是真正的美。而后,把藏着的鸡蛋拿出来数一数,狠狠心吃一个。

  古时把五月定为“毒月”,因为五月是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等繁殖季节。五彩线或许就是为了除避这些毒物。我常常去问奶奶:“戴着五彩线,怎么还能看见蛇?”奶奶赶紧剜来一眼,示意不让说,还用手指使劲照脑门点一下。我就领会了,这是怕蛇听见,吓得再也不敢乱问了。五彩线要戴到农历六月初六以后。六月初六也是乡下的传统节日,称作“六月六”,要蒸芸豆包子吃。包子下面要铺上柞树叶子,那绿绿的叶子蒸熟后,能把黄黄的玉米面包子皮染成淡淡的紫色,吃起来别有一番味道。这天还不能剪头。一直流传:“六月六”不剃头,剃头不死也得掉块肉。过了“六月六”以后,要在一个下雨天,把五彩线摘下,扔进流水的水沟或者小河,让它顺水流走。每当这时,心里就轻松多了。

  五彩线有着古老的文化情结,被一代人一代人传承着。明知道没有那么神奇,可如今我仍然学着母亲那样,端午节早晨早早地给孩子系上,还给家里的小花猫、两条爱犬的脖子也系上。这不只是因为那五彩线的美丽,其间也夹杂着一点点唯心。

桃树枝和艾蒿等

过了小端午,就开始准备大端午的东西,除了包粽子还要准备好桃树枝、艾蒿、黑豆、铧铁、红布条、布粽子。乡下一般人家都有桃树,谁家若没有,邻居们都会互相传送。有时剪回来的桃树枝还带几个青涩的小桃子,可怜它们那么小就肩负重任牺牲自己。艾蒿要到山上去拔。艾蒿是草本植物,半米多高,茎有筷子那么粗,叶子像被挖了一个个洞的椭圆形。有一种水蒿酷似艾蒿,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常常把它误认为是艾蒿拔回家,没少挨大人的训斥。后来认清了,水蒿叶子尖尖的,水绿水绿的,艾蒿的叶子是椭圆的,叶片是淡绿的,上面还有白色的茸茸,用手摸去像绒布。两种蒿子味道也不相同。艾蒿生命力极强。我们家乡的沟沟坎坎,田边地头到处都是。早些年,乡下人经常把它拔回家,晒蔫了后再编成三股大辫子晒干。那时乡下没有蚊帐,夏天晚上得开窗睡觉,蚊子就哼着小曲自由进出大胆吸血。蚊子最怕艾蒿的烟雾,乡下的人们夏夜就把艾蒿辫子在屋里点燃,黑暗中那星星点点的火,升腾着时浓时淡的白烟,蚊子就不敢靠近了。整个夏天,家家都这么熏着蚊子,大人孩子在烟雾中酣然大睡,没有一个被熏中毒的。艾蒿叶子煮水还能治湿疹。后来才知道,艾蒿是一种很好的中草药。铧铁就是农民犁地的铧子,时间长了铧尖磨秃了,废了,女人们把它收起来,端午节时用铁锤砸成小块,钉在红布条中间。红布条长约二寸,宽约一寸,用针线穿起,再在上面穿上五粒浸泡好的黑豆,还要用黄色布做一个三角粽子,里面塞上棉花,布粽子的一个直角边还要钉上三串用五色艳布条和五粒黑豆穿成的五彩布条。把红布条、布粽子拴在桃树枝上,配上三五棵艾蒿用红线捆起来,端午节头天傍晚给放在堂屋门旁、后门旁、街门旁。小时候看着这些东西,心里就有好多好多疑问,忍不住又小声问奶奶,挂它们有什么用。奶奶说:“铧铁黑豆打小鬼儿一去不回头。”那时候最怕小鬼儿,大人们都说小鬼儿头发蓬乱,红眼睛高鼻子,张着血盆大口,伸着长长的舌头,专吃小孩子。我们夜晚走路,从不敢向后望,怕一转身就看见那狰狞的面孔。原来,铧铁黑豆这么神奇。听了奶奶的话,我们端午节准备这些东西时,格外卖力,胆子也壮了许多。后来想想,这桃树枝就是“逃”的意思,红布条是因为鬼惧怕红色,艾蒿的味道大概鬼也不喜欢,布粽子大概就是挣脱的意思吧。

醉人的蛙声

农历五月是蛙声如鼓的季节。特别是雨后,池塘里、稻田中、水湾边,青蛙们把头浮出水面,呜哇呜哇地乱叫。雄青蛙两腮还鼓起了大泡泡,两只小腿在水里轻松地划拉,如果周围有点响动,就迅速扎到水底,响声过后又露出头来继续喧闹,此起彼伏的。那年,城里来了位大姐姐,在一个雨后的晚上领我们到池塘边玩,她讲了好多乡下孩子没听过的有趣故事,讲完后问我们:“这些青蛙的叫声一样吗?”我们哈哈大笑:“怎么不一样,都是呜哇乱叫的。”她叫我们不出声地静听一会儿,我们还说一样,她说:“你们再听听是不是这样叫的,咕儿——呱儿,咕儿——呱儿,咕儿——呱儿。”我们侧耳聆听,还真是有节奏的。大姐又说:“这是公青蛙和母青蛙在说话,它们恋爱了。”我们笑得前仰后合,青蛙怎么也会恋爱?我们问姐姐:“咕儿和呱儿哪个是公哪个是母?”姐姐笑而不答。母青蛙一般把卵产在水流较缓的水中,使之附在水边植物的茎叶或石头上,卵一个个粘合起来,成为一团如胎盘状的胶合体,养育着像小米粒大小的黑点点。或许这是青蛙妈妈的良苦用心,因为青蛙妈妈不承担抚养后代的责任。不久,小黑点点发育成了小蝌蚪,它们钻出胶合体,经过几次蜕变就成了青蛙。

  雨后,在“咕儿——呱儿”的声浪中,我们还可以听出了一些没有节奏的不协调的蛙声。有深沉粗嗓子的,有小声小气清脆的,还有嗓子不粗不细的。后来我们发现,那粗嗓子是癞蛤蟆,它沙黄色带有泡泡的身体,令人看而生畏。但它的肚皮很美,不仅光滑还是金黄色的。据说,和癞蛤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青蛙,仗着漂亮敏捷的身体、洪亮的嗓音和聪明的头脑,经常戏谑癞蛤蟆。有一天,青蛙要和癞蛤蟆比赛数十个数,看谁数得快,如果不同意就把癞蛤蟆赶出它们共同的居住地,癞蛤蟆只好同意了。它们请来乌龟做裁判。比赛开始了,青蛙已经灵巧地数到了五时,癞蛤蟆才张开了那笨拙的嘴,但它却掷地有声道:俩五一十。乌龟判癞蛤蟆为赢。从此,青蛙再也不敢小瞧癞蛤蟆了。那声音不粗不细的蛙,比青蛙小,背部皮肤呈泥黄色,肚皮是白色的,大人说它叫“气鼓子”。有时,我们抓到一只放到陆地上,用小木棍轻轻敲打,一会儿工夫它的肚子涨得比身体还大,要不及时放回水里,就气死了。那小声小气的蛙很小,只有大枣那么大。它很少在水里,主要在树上、庄稼叶子上活动。背部皮肤嫩绿嫩绿的,肚皮雪白雪白的,漂亮极了,这种蛙叫水娃娃。小时候,我们常抓一只水娃娃放在手心里,它睁着惊恐万分的小眼睛,一副无助无奈的样子。它的小爪子把手心抓得痒痒的。我们欣赏够了,就小心地给放走了,因为爷爷说,水娃娃是天老爷的小舅子,谁祸害它天老爷就雷打谁。时光荏苒,如今的青蛙,已经尊贵了身份,被列为保护动物,可是叫声依旧,每到有雨的夏夜,掠过耳际的仍然还是那“咕儿——呱儿”。

  蛙声是古老而廉价的交响曲,音符响在雨后,却跳动在乡村人的心里。

鲜花和彩蝶

农历五月,槐花的余香还在淡淡飘逸,丁香便不温不火地绽放了。乳白色的、紫色的,千娇百媚,热情奔放。无论是幽幽的小巷,还是喧闹的大街,都飘荡着可人的芬芳。折一枝插在瓶中,满屋都怡人心扉,任何香水都会羞败于它。五月也被称为榴月,因为石榴花此时火红娇艳。唐朝诗人杜牧曾经这样描写石榴花:“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可见,石榴花的美艳程度。玫瑰花在五月也高贵地绽放着,红玫瑰的热烈,黄玫瑰的典雅、粉玫瑰的浪漫、白玫瑰的高傲、黑玫瑰的深沉,香气飘飘洒洒,让人迷醉爱恋。牵牛花也开了,它的顶部紫色,蒂部粉白。小时候,我们不知道它还有好听的学名,都叫它喇叭花、大碗花。它不去争香斗艳,只在攀爬中生存,山坡上,水塘边,房前屋后的边角旮旯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像娇羞的小女孩,趁着晨雾蒙蒙偷着开放,待中午光天化日时却关闭美色。

  乡村五月也是瓜果蔬菜的鲜美季节。果园和菜地是蜜蜂和彩蝶的天堂,它们在花蕊上吻出自身的价值,在花瓣上站成自己的美丽。小时候因为喜欢蝴蝶的漂亮,常常轻手轻脚地逮住一只,拇指和食指捏住它们的翅膀,看它们失去自由挣扎的样子,就又放飞了。有的小伙伴逮的大且漂亮的蝴蝶,用钢针给它钉在家里木头门框上,时间一长就成了标本。每每看到漂亮的蝴蝶标本,眼前总浮现它纷飞的芳姿,心里酸酸的,眼睛湿湿的。听大人们说蝴蝶不是好东西,是害虫,心里便有了点点安慰。后来知道,蝴蝶的幼虫的确是害虫,靠啃食植物生长,成虫就有益了,它勤奋地飞舞能给植物传递花粉。如果地球上没有蜜蜂和蝴蝶就没有了艳丽的花朵,大地就得黯然失色。乡村的五月,花美蝶美,人的心情更美。

  一直很欣赏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那感人的诗句。把四月写得那么美丽动人,那么蕴含着无限生机。四月,阳光明媚,和风轻吹,杨柳披绿,百花吐蕊,燕回鸟恋……人间所有的甜美和情思都得到了凸显。如果把时间作为恋爱标记,那么,四月是初恋,五月就是热恋。五月像人的青春期,经过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洗礼,热情奔放,蓬勃向上,充满了无限希望。

  最美莫过乡村五月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