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长篇小说《哦嘘,哦嘘》,据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作者比较原汁原味地叙述了主人公——一个美术学院学生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成长经历。其中有些人生的感悟非常深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性。但是,这部作品在题材上应该算不得重大题材,在主题上也说不上任何深刻,在主人公的经历上也谈不上传奇,在故事情节上也未见得多么生动,基本上可以说是对一个平凡人平凡经历的叙述。其成功之处,在我看来,就是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语言所涵容的具有深邃哲理的思想。
读长篇小说《哦嘘,哦嘘》,是我几十年阅读经历中最为紧迫的一次,一部近20万字的作品,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便读完了。如果用军事术语来形容,这就不仅是急行军,甚至是强行军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部作品还真的让人读进去了,原因就是这部小说具有出奇的语言魅力。应该说,我阅读的选择性是很强的,选择的标准就是那书写得是否流畅生动可读。文学大师老舍先生在谈到文学创作时曾经说过:“要能写得让人听、念、看都舒服。”有很多名著,当我慕名并且满怀信心地捧起来时,读了几页或硬着头皮读了几十页后,就再也不想读了,其原因就是读得太累人,甚至可以说太折磨人。倒不是人家的作品不好,可能那作品题材内容都很好,就是语言让人读来晦涩难懂,味同嚼蜡。
这部长篇小说《哦嘘,哦嘘》,据说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作者比较原汁原味地叙述了主人公——一个美术学院学生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成长经历。其中有些人生的感悟非常深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现实性。但是,这部作品在题材上应该算不得重大题材,在主题上也说不上任何深刻,在主人公的经历上也谈不上传奇,在故事情节上也未见得多么生动,基本上可以说是对一个平凡人平凡经历的叙述。其成功之处,在我看来,就是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语言所涵容的具有深邃哲理的思想。
独具匠心的场景置换,让语言生出奇异功效
从一般意义上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等体裁的文学作品,对语言的要求,都要比小说高一些,虽不是字字珠玑,也应是字斟句酌,具有很好的可读性。同时,因为那些体裁篇幅相对短小一些,也容易做得到。而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更多的则是要以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取胜,对语言的要求相对就不是那么严格。长篇小说《哦嘘,哦嘘》的作者,则把语言技巧放在了相当的高度上。一些小说创作中很少见到用以修饰作用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联动词、多重词组等,在作品中被大量的运用,使得作品中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都变得非常丰富非常生动非常好读,而不会使叙述的过程变得平淡无味而令人感到枯燥。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谈到语言时曾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词。”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用了那么多的生动形象的词语,得要用去多少寻找的工夫呢?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小说的作者除了具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夫和相当的语文修辞的底蕴,还表明了作者刻苦和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更让我们佩服的是,小说的作者采用了移花接木的场景置换方法,把叙述的对象进行位移,然后再运用置换后新的领域或新的行业的术语进行表达,从而解决了语言贫乏的问题,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效果。这就不能不让我们佩服作者对语言的高超的使用和驾驭能力。比如,在第8节中,作者在写体育教练对其培养的情节时,便把场景置换到农村,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段文字:“事关人家的收成,我从不让教练上火,年年都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这倒不是我有意回报他的辛勤栽培——他从来不用在我的田里灌溉施肥,我只是想让站在赛场外的父亲……望着长势良好的庄稼……分享沉甸甸的年景。”这种场景的置换,让使本来与这些体育内容毫不相关的农村农业用语,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既新颖又非常贴切。
由于作者对不厌其烦的考试怀有极其厌烦的心理,遂把考场置换成了法场。于是,在第10节中,就有了下面的一些精彩的描写:“中考的前一个礼拜就放了假,好让……考奴们好好地修整一番……以便在奔赴法场的时候有个饱满的状态。但无形间却增添临刑前紧张的气氛……活生生地逼着屠宰前已经惊恐不安的羔羊不得不看一眼行刑的器具,惊慌失措的眼睛哪个能闭得踏实。”这些语言的运用,把主人公对以一个折磨学生为中心的不合理的考试制度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描写主人公趁女同学田遇父母不在家,去与其幽会,因是初次与一个女孩在一起,那种惊恐慌乱手足无措的情形可想而知。在第16节中,作者又把人的大脑置换成了电脑,于是,就出现了“早就为了心头明确的结果完美地构想出的合理程序,可真实的发生似乎却总不能按事先设置的命令像电脑中游戏那样准确地进行……于是我又及时地更换了软件……试试看另一套程序的运行情况。”这里,现代社会最新科技产业电脑软件的一些语言,就被作者顺理成章地使用上了,而且让人感到生动自然。
第18节中,作者在写到主人公厌烦数理化的学习而决定投身艺术时,又把场景由教育界切换到军队的战场上来了,结果,一连串的军事术语在这里被运用得得心应手:“虽然我也能学会画,但与美术院校的要求相去甚远,这就如同游击队与正规军的区别,偶尔骚扰一下还行,一遇兵团作战,也就只有战略转移的份了……面对千军万马推进到独木桥的紧迫战局,也不可能达到……一剑封喉的水准……更何况我遭遇的是厮杀到中国最高美术学府前的兵马!”后边还有一大段如“摸清了敌方的底细”、“高估了敌人的实力”、“缺乏对敌斗争的经验”、“左倾冒险主义”、“在解放区晴朗的天空下”等等的描写,使一大串根本与教育和美术完全不搭界的军事术语在这里被作者排兵布阵,运用得恰到好处。
医院的门诊部,也被作者切换进来了。在第22节中,面试的考场又成了会诊室,学生们变成了伤病员,监考成了医生。“考生们……坐立不安,等着……专家会诊。一有确了诊的出来,就会……围拢上去,仔细询问诊断的过程,为各自的病情释然或担忧……就像自己的症状又加重了……我只好硬着头皮,独自把病魔缠身的躯体强挺到专家会诊的桌前……我已毫无经验地病入膏肓,任凭仍不知结果的病痛煎熬着,一筹莫展。”如果你不是保存着清醒的阅读意识,作者这一大段的叙述和描写,真的会把你带入一部医疗小说的氛围中。其实,这里所写的全是面试的过程。这就是场景置换的效果,让作者把一大堆医学用语全部用到这上面来了,而且令你无可挑剔。
类似这样的情形,还有几处。如第24节中,把高考“录取通知书”写成“移民签证书”。第27节中,用草场退化形容主人公与田遇爱情的淡漠等等,都置换得很好。我认为,作者的这种尝试,应该说是一种创造,而这种创造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现有的语言词汇资源,较好地解决作家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语言贫瘠表现乏术的问题。
充满哲理的经典语言,让人聪明让人智慧
法国的一位哲人雷纳尔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胜过一本劣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了《哦嘘,哦嘘》这部长篇小说,就等于读了很多本好书,因为我们从这部书中读到了不少可以称之为名言的语句,其中有的完全可以当作格言来品味。“沉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是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做保障的。”作者在第9节中这样写道。这是作品主人公在学校生活中,由于对异性的潜意识苏醒后,蠢蠢欲动地总想让自己心仪的女孩坐自己的同桌而又得不到后发出的感慨。其实,那时很小的他还真的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沉沦,以及真正的沉沦究竟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曹雪芹在其《红楼梦》第四章中写道:“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男女之间的风月之事,有时代价是相当昂贵的,因此,曹雪芹用“债”来比喻。而且这债常常不是靠金钱就能够偿还的,有时是要用生命去偿还的。这样的惨痛教训,自古以来,数不胜数。而且今天仍然在不断地重复上演着。
第10节中,作者又写道:“无疑是社会的进步提升了关爱的强度。然而,关爱的强度会不会也能导致生命的退化呢?”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疑问句,但是,其答案却毫无疑问应该是肯定的。应该说,这是一句有着非常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的警世之言。如今的社会关爱强度在全面提升,这不能说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一些方面关爱多了却往往适得其反。如在当下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中,在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中,在老年人对年轻人的关爱中,有很多过分的做法,有一些是越俎代庖式的,说起来很冠冕,其实有些与关爱并不沾边。有些所谓的关爱,其实是溺爱,是娇惯,有的做法简直就成了放纵和教唆。一个已经十几岁的学生上学自己连书包都不背,还得让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给背。上了高中大学,衣服袜子都不能自己洗,还得让父母或者雇佣保姆来洗,这叫关爱吗?这样的关爱培养出来的人能不退化吗?
“看来有些事情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得来的。”这是我们在第12节中读到的,乍一看来这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可细细品味一下,其中有着很深刻的道理。有多少人为了得到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搭上性命都得不到的东西,可还在那里拼命地争、求、抢、夺。人总是要有一些自知之明的,自己会点啥,能够做点啥,总应该心中有个数吧。自己的需要,总应该有个节制吧。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命中八尺,难求一丈”,这话似乎有点宿命论,但其中包含着很深的哲理。况且,很多人的所需所求,并不是靠自己的奋斗和付出去努力为社会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捞得什么,因此又常常得不到,不仅得不到,还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惨痛下场。
“以为恋情的存在便是占有了对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都不留死角。”这是作者在第27节中写到的。这又是一句非常有嚼头的话。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爱情中极端自私自利,总以占有对方为目的为快乐。以为恋爱了,对方就要一切服从自己。以为结婚了,对方的一切就属于自己的了。不仅要占有对方的肉体,还要占有对方的精神,还要占有对方的财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都有自己的权利、地位和尊严,都是有自己的隐私和独立生活空间的。谁都是谁的,谁又都不是谁的,是与不是都是相对的。因为是你的恋人,看别人一眼就是对你的不忠。因为是你的爱人,跟别人接触交往就是背叛。因为是你的子女,一切就要全包全揽。这种极端狭隘的婚恋观和家长观,酿出多少惨痛的悲剧呀。
作品中还有很多这样经典般的语言和论述。如第16节中的“没人管是人间多么奢侈的幸福啊!”第17节中的“艺术在于天赋,也在于眼界。”“过程是绝不轻松的生命路途,结果却是一张薄薄的纸张。”第30节中的“对自尊的掌控直接导致自强的结果。”第40节中的“哪里有痛苦,哪里就有欲望。”反之,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哪里有欲望,哪里就有痛苦。”第41节中的“得不到的痛苦是长久的,可得到的快乐却总是短暂的。”第61节中“相见到底还是不如怀念。而怀念似乎就更不如忘却——至少彼此忘却了,是不会有怨气和仇恨的。”这些语言和观点,不是读了就能忘掉的,而是可以给人回味无穷的。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这些精辟的语言,绝不是作者仅凭自己的聪明头脑想出来的,而是他们在丰富的甚至也可以说是残酷的现实生活历练和磨难中观察分析感悟出来的。有些非常经典的名言和格言,甚至是血泪和生命换来的。
正如德国早期哲学家尼采所说:“以血和格言写文章的人,不希望只是被阅读。他更愿意人们以心来背诵,且流传久远。”他还说“好的格言,坚硬到时光之牙也无法咬断。不仅如此,在任何时代都提供营养,历经数千年的蚀食,仍然不枯。”好的语言,使作品深刻,让人品味品评,爱不释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长篇小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当然,一部作品也不会是十全十美的。这部小说是靠语言取胜的,我们在感受它的散文般的语言美和散文诗般的哲理美的同时,也感到在有些语言的运用上也不是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还是有值得推敲和商榷的地方。比如,作者在大量运用形容词和修饰语的时候,把一些句子拉得很长,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一些费解。另外,作者也创造了一些词语,如“殚诚毕虑”、“萌蘖”等,我们读过“殚精竭虑”、“殚精极虑”的成语,但是没有找到“殚诚毕虑”这个成语。我们读过“萌发”、“萌生”这样的词,但是没有找到“萌蘖”这个词。我们并不反对创造词语或词汇,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鼓励和提倡创造,但是因为我们的作品是要给大众阅读的,创造词语和词汇一定要以慎之又慎为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