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徐志摩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燕 热度: 11577


  文_姚宏越

  

  

  泰戈尔与中国友人在一起。右一为徐志摩,右二为林徽因。

  印象中,一直有这个说法,说徐志摩去世前,曾和胡适之或梁任公或其他什么人郑重地说了,日后要安心做一点学问,这也迎合了他的恩师在他与陆小曼婚礼上的训话。不过我对徐志摩此语颇不以为然,一个贱皮子想安心做点学问太难了,国内不会给他一个剑桥,陆小曼不会给他一个剑桥,徐志摩的大名也不会给他一个剑桥。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徐志摩早年要做一个汉密尔顿,这显示了他青年时的理想和抱负,但问题在于徐志摩的理想和抱负太多,无论是汉密尔顿,还是布尔什维克,都只能影响他一时,或者无法始终占据他的思想,所以我并不认为他早年要做一个汉密尔顿,就一辈子要做汉密尔顿。看看他的求学历程吧,在国内时学的是法律,到了美国先学历史,再学政治,最后到了英国学经济。这样频繁地更换所学专业,就算在当时算不得什么,但只要知道了他是如何离开美国的,你就明白他有多贱了。关于这件事,他自己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说得很明确,他为了跟二十世纪的伏尔泰——罗素认真念一点书,放弃了继续在哥伦比亚读博士的机会,买了船票,到了英国。记得谁曾将当时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看重学历,含辛苦读一心想得个博士学位;另一类则是更看重学问,如陈寅恪等人,不考什么博士,一心只希望多读点书。而徐志摩的情况却颇为特殊,言语间看得出,他是想拿博士的,可偏偏他又看中了罗素。然而运命却和徐志摩开了个玩笑,正在他准备赴英之时,罗素却正在准备到中国来,所以二人脚前脚后,无缘师生。就这样,徐志摩的第一次贱举,以失败告终。

  

  林徽因和徐志摩与泰戈尔在一起。

  徐志摩的第二次贱举就更为人所熟知了,这次贱举对他的影响甚至可以套用他自己的名言——他此后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此事的线索——他爱上了林徽因。当时林徽因刚刚十六岁,随父林长民到英国,在一所英国中学学习。徐志摩后于林徽因抵达了英国,并进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此后没多久,二人见面了。我很不想说当代中国人是一个缺乏浪漫的族群,虽然事实如此。在我心中,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初次相见,实在算得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时刻,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很多国家领导人之间所谓的历史性见面——二十世纪不死的时间。

  与林徽因相比,一个剑桥的博士,对于徐志摩来讲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可怜徐志摩没有赢得与林徽因的婚姻,所以我们在此惋惜徐志摩与剑桥博士的失之交臂。如果一场悲剧的可悲之处只能从比较中诞生,那么这种悲剧也就算不得什么了。但是徐志摩还失去了张幼仪,这也是一种永恒。韩石山在《徐志摩传》中曾讲过:“若说徐志摩把张幼仪接来就是为了离婚,那就有点不近人情了。纵然不爱她,也不会施此毒计。”对此,我并不认同。在与张幼仪的交往中,徐志摩不近人情的事情还少吗?当毒计成为他能够与林徽因顺利走进婚姻殿堂的唯一途径时,他必须施此毒计。也就是说,无论徐志摩当初把张幼仪接到英国是否是为了离婚,这都并不妨碍徐志摩可以为了他与林徽因的结合,做出极端对不起张幼仪之事。似乎古往今来的中国男人皆如此。徐志摩将仇恨种在了张幼仪身上,张幼仪只能将仇恨种在林徽因身上,聪明的张幼仪以这种方式向徐志摩进行了报复。贱,预示了一种徒劳。

  我必须谈一谈宗孟先生,显然是这位林徽因的父亲,否定了徐志摩与林徽因成为眷属,他与梁启超的合谋,扼杀了中国人的浪漫。他将仇恨种在了徐志摩身上,徐志摩竟然还要写《伤双栝老人》,他还不知道自己此生最大的悲剧正是拜此老所赐吗?如果单从这件事看,徐志摩的毒计对自己并不生效。

  徐志摩一生用最大限度的热情追求自由、美和爱,但实际上他的爱情是悲惨的,美是残缺的,自由只存在于诗与散文之间。所以,他的诗与散文都沉浸在一种巨大的伤悲与黯淡之中。在永失林徽因后,他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他的信不知道往哪个地方寄,他一厢情愿地试图将陆小曼看成林徽因,他试图将残余的爱转交给陆小曼,他试图以他与陆小曼的爱情去谱写新的属于他自由主题的诗篇,去赞美属于他自由选择的爱情,但他与陆小曼的爱情终究是被迫的,无奈的。陆小曼与徐志摩的结合,对于徐志摩是一种心灵的慰抚,这种慰抚更多地并非为了爱情而爱,而是为了写出赞美自由的诗篇而爱,也就是诗重于爱。有没有面子重于爱的成分?也就是说,在林徽因、陆小曼、自由三者相比,陆小曼只能排在最后,而林徽因则排在最前。同样的排序,我们还可以放在吴宓身上,在毛彦文、文化保守主义、毛彦文的替身三者相比,毛彦文排在第一,而毛彦文的替身排在最后。这对于陆小曼而言是一种绝对的不公平,林徽因还客观地存在着。林徽因对于徐志摩更像是一个一生无法自拔的陷阱。

  徐志摩于1931年死于一场意外的空难。50年后,正值中国社会的新时期,他的作品可以随意在中国大陆出版。人们都阅读过他,他留给了今人广阔的思考领域,他的“再别康桥”,他的“汉密尔顿”,人们都耳熟能详。然而,他与林徽因的故事虽然已经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人从他的内心深处、恋爱心理上做过深入的研究。也许,一个真正的徐志摩,应该从一个“贱”字开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