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论韩国当代诗人的咏杜诗

时间:2023/11/9 作者: 杜甫研究学刊 热度: 19149
商 拓

  试论韩国当代诗人的咏杜诗

  商 拓

  韩国当代诗人喜写中国古体诗,其中咏杜诗犹具特色。本文以2012年韩国金洪永主编的 《友声集》及2016年国伟主编的 《友声集续集》所收韩国当代诗人十四首咏杜诗为例,对此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尊崇杜甫、景仰杜甫是韩国当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共同情感;歌唱杜甫,爱护杜甫,这是韩国当代诗人咏杜诗的重要题材和内容;学习杜诗、效法杜诗、进行诗歌创作是韩国当代诗人崇杜情结的自然流露。

  韩国 当代诗人 咏杜诗 古体诗歌

  韩国友人酷好中国古体诗歌,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韩国学民文化社出版的 《圣乡集》有洪载坤先生 《跋》云:“自古以来,中国有无数诗人留下无数诗歌,尤其是南北朝和唐宋时期诗风灿烂,可称之为诗道黄金期。”正因为如此,许多韩国当代诗人学习中国古代诗人,写作中国古体诗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歌咏杜甫尤具特色,值得我们关注。这里仅以2012年韩国金洪永先生主编的《友声集》及2016年国伟主编的 《友声集续集》所收韩国当代诗人歌咏杜甫的诗歌为例,对此作一简单探讨。

  《友声集》及 《友声集续集》共收入韩国当代诗人咏杜诗十四首,它们是李佑成 《访杜子美草堂》、李甲圭 《访成都少陵草堂》、金洪永《讬王教授红霞送 〈杜诗谚解〉 于杜甫草堂》、赵冕熙 《访成都有感韵》《过杜甫草堂》、权奇甲《岳阳楼次杜甫韵》《杜甫故里五首》、李忠九《赞杜少陵祠墓重修三首》。

  首先,尊崇杜甫,景仰杜甫,这是韩国当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共同情感。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杜甫,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尊崇敬仰,韩国当代诗人也不例外。当他们来到中国的时候,往往都要到杜甫故里或流寓之地去瞻仰祭拜杜甫,请看李佑成先生 《访杜子美草堂》一诗:

  浣花溪上我心澄,病脚犹堪庭庑昇。花迳柴门修竹里,依稀如见咏诗楼。

  诗人从异国他乡远道来至杜甫当年曾经流寓住居过的浣花溪畔,更觉空气清新,心明澄沏,哪怕是腿脚有毛病,行动不方便,但仍要登上庭庑,去瞻拜诗人杜甫,其仰慕之情、尊爱之意,溢于笔端,颇为动人。当诗人游历在杜甫当年生活过的花径、柴门、修竹掩映的草堂的时候,不禁想起了当年在此咏诗的杜甫其人,当然也激起了诗人对杜甫及杜甫草堂的歌咏,其亲切之感,真诚之思,亦呼之欲出,颇为感人。再如权奇甲《杜甫故里五首》之一云:

  少陵故里墓园寻,封筑崇高岁月深。诗

  圣坟茔疑隧道,阡门老柏等关林。刓碑永保

  琉璃幕,宿草还生雨露心。寂寞山河笼雾

  白,流莺鸣鹤吐亮音。

  此诗开头两句言访墓:诗人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杜甫故里,寻访诗圣墓园,杜墓虽历经岁月沧桑,但 “封筑崇高”,陵园却受到人们很好的保护和爱惜。中两联写眼中所见,杜墓前的道路宽阔整齐仿佛隧道一般,而墓门前小道上的老柏挺拔屹立,简直可与武圣关羽庙前的古柏相比了。更有前人颂扬诗圣的碑刻象琉璃色的屏风一样保存完好,就连杜墓上的宿草亦生出了滋润天下百姓的雨露之心。末两句书所闻,周围山川寂寞,白雾笼罩,只有鹤鸣莺歌,吐出嘹亮之音。全诗虽多客观写景,但情寓景中,作者对杜甫的景仰敬慕之意亦深蕴其中。此外如李甲圭先生的《访成都少陵草堂》也是作者参观成都杜甫草堂时见 “今草堂境内建筑群之间,穿小溪自流,又竹丛萦带左右,水槛亦模倣古昔。过小桥,则有柴门,左植四株松,右栽五株桃,尽雅趣”而作。在诗中作者对 “当年茅屋破风倾,怆惘浩歌不胜情”的杜甫表示了深深的敬仰与同情,对今日草堂的幽雅环境表示了由衷的赞许,但“烟雾濛濛难极目,雪山西岭暗中横”,也对访草堂日 “烟雾极甚,不感杜诗中 ‘窗含西岭千秋雪’也”的遗憾表示了慨叹。不难看出作者对杜甫其人其诗的崇拜与敬仰之情十分真诚。

  其次,歌唱杜甫,爱护杜甫,这也是韩国当代诗人在咏杜诗中的重要题材和内容。这些韩国当代诗人,他们不辞辛苦,万里迢迢来到中国,除参观访问游赏山水之外,更以名胜古迹作为歌颂称美的对象,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内容题材,因此 “诗圣灵前谨献诗”“腹稿丰盈吐作诗”,他们便把杜甫作为自己歌颂的对象,将自己对诗圣的满腔热忱与敬意化作优美的诗句,歌颂赞美杜甫,李忠九先生 《赞杜少陵祠墓重修三首》可为代表。题中一个 “赞”字,鲜明地显示了作者对诗圣杜甫其人其诗的热爱颂赞之情。诗一云:

  历代诗坛第一人,忧时忧国又忧民。赋风奇玮规模壮,诗律严明格调新。当世赞扬争效法,后人钦慕竞传神。万千多士诚何热,庙宇重修文运振。

  诗人认为杜甫是雄视古今、超越历代的“诗坛第一人”,这是因为他不仅 “忧时忧国又忧民”,与时俱进,关怀国计民生的高尚人格,而且作品杰出,其赋风格奇玮,规模壮大;其诗格律严明,格调新颖,前无古人,后启来者。既受到当代人们赞颂效法,也受到后代人们的仰慕而竞相传播。所以在今天尚有成千上万的人们热烈拥护并支持重修杜甫祠墓,也显示出文运的重新振兴。诗二又云:

  唐代文风冠古今,诗人辈出尽诗心。先生独步谁能及,国破伤心泪满襟。

  作者称颂 “唐代文风”为古今之冠,表现在诗人辈出,诗作很多,其中犹以杜甫最为杰出,堪称 “独步”,其它诗人皆莫能及。这是因为杜甫热爱祖国和人民,痛恨安史叛乱,故而“国破伤心”,泪满衣襟,是人民痛苦的代言人。再如权奇甲先生 《杜甫故里五首》其二云:

  洛城一别异乡寻,胡骑将驱吐恨深。行过瞿塘经苦海,卜居天府积孤吟。思家步月悲魂梦,忆弟看云恸客心。题韵草堂今即见,空怀当日慰寒襟。

  此诗首言杜甫因安史叛乱而离别故乡,次言杜甫飘泊西南的困苦生活,再言杜甫对故乡及亲人的忆念,末言草堂题韵足见杜甫的爱国怀乡之思。全诗由故里而推及杜甫一生的经历,对杜甫思乡念亲的真挚之情进行了称颂,足见作者对杜甫其人其诗的称颂与赞美。

  韩国当代诗人还用他们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杜甫的衷心热爱和真诚的敬意,金洪永先生的 《讬王教授红霞送 〈杜诗谚解〉于杜甫草堂》一诗堪称典范。诗云:

  昔过杜甫草堂时,展示列邦工部诗。始看陈乎韩册喜,终知印用汉文咨。换之谚本谋何遂,求得珍书岁几垂。今日寄诸君去便,愿教斯集善藏之。

  作者来到中国成都去参观杜甫草堂的时候,与一般游客不同,不是单纯地只游览名胜风光,而是专门去观看了草堂博物馆所陈列的杜甫诗集的流传版本,当看到其中有韩国刻印流传的杜集时,感到非常高兴,但最终看到此杜集仍是用汉文刻印而不是韩文时又不勉咨嗟慨叹,表示遗憾。于是作者谋划着要用韩文刻印的 《杜诗谚解》一书来代替先前所见韩刻杜诗本,费了好几年功夫才终于找到 “珍本”《杜诗谚解》,自然欣喜异常,因而讬王红霞教授顺便带回中国送给草堂博物馆,并叮嘱希望草堂博物馆能很好地保管珍藏此书。早在十五世纪时,韩国就已经将千余首杜甫诗歌翻译成韩文,题名为 《杜诗谚解》,并于一四八一年 (中国明成化十七年)正式出版发行。书中将杜甫的全部诗歌化分整理为五十余章节,是朝鲜半岛最早的汉诗译本,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作者将这样珍贵的杜诗韩刻本送给草堂博物馆,既充实了博物馆杜集版本收藏的品种,填补了外文刻本的空缺,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杜甫其人,其诗的热爱和对草堂博物馆的支持。

  再次,学习杜诗、效法杜诗,进行诗歌创作,这也是韩国当代诗人崇杜情结的自然流露。在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韩国,随着改革开放与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许多韩国人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名篇佳句皆能耳熟能详,十分喜爱,特别是杜诗中的一些佳篇名作更是传播人口,影响深远,如 《春望》《绝句二首》等甚至出现在韩国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正因为如此,所以杜甫及其诗歌在韩国当代诗人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受到高度的评价,这从 《友声集》 及 《友声集续集》中就不难看出。这些韩国当代诗人称颂杜甫是 “百代诗师”“诗圣杜陵”,认为杜甫“英名特立诗天子”人们就像凤鸣朝阳一样仰慕杜甫及其诗歌,杜甫是 “历代诗坛第一人”“先生独步谁能及”,认为杜甫是中国诗坛上的第一伟大诗人,后代无人能及。原因就是因为除了杜甫 “忧国忧民”的人格精神外,其诗歌的艺术成就也是超群出众,出类拔萃的:风格奇玮、规模壮大、诗律严明、格调清新,特别是 “编韵贯珠缘峡蜀,协吟配曲动荆蛮”,他 “且避禄山蜀道行”,晚年 “飘泊西南天地间”时期所作的诗歌,更是 “排律”“变体”,“直笔弸肠”,其 “悲魂”“恸客”,更是打动人心,在题材内容、精神境界、艺术手法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值得人们重视。

  韩国现当代诗人不仅高度评价了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而且学习效法杜甫进行诗歌创作,写作古体汉诗,也取得了注目的成就。如权奇甲先生《岳阳楼次杜甫韵》:

  天下名区游赏客,霞梯远上岳阳楼。君山雨讫青烟湿,巫峡云消皓月浮。神女传书湘浦雁,渔郎吹笛洞庭舟。旅情兴感凭霄汉,自负吾生脱俗流。

  全诗写作者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依次用杜甫 《登岳阳楼》 诗原韵: 楼、 浮、 舟、 流。 从形式上看虽属模仿杜诗,然亦有新创。杜诗原为五言律诗,但此诗却衍为七言律诗,且眼中所见,远近结合;耳中所闻,想象丰富;句中用典,亦颇贴切。气象宏大虽不及杜,亦自有其面目,值得称赞。再如他的 《登岳阳楼》诗中第二联 “江山万里东南坼,吴楚千秋左右分”显然亦脱胎于杜甫 《登岳阳楼》原诗第二联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化用杜诗而成的。

  不过,因语言的障碍及生活习俗的不同,韩国当代诗人写作汉诗虽取得不小的成就,但也有值得改进之处。如前所引李佑成先生 《访杜子美草堂》一诗,私意以为若将第二句 “庭庑昇”的 “昇” 字改为 “征” 或“行” 字, 第四句“咏诗楼” 的 “楼” 字改为“声” 字当更好。这是因为:第一,更符合汉诗七言绝句一、二、四句押韵的习惯。澄、征 (或行)、声三字都是下平声 “八庚韵”,而现在此诗的 “澄”属下平声 “八庚” 韵,而 “昇” 则是下平声 “十蒸”韵,“楼” 字属下平声 “十一尤” 韵,显然这三字是不押韵的。第二,更符合杜甫在成都时的具体生活。杜甫因避乱逃难至蜀,寄人篱下,住的是茅屋,并非楼房,故 “依稀如见咏诗楼”与杜甫的生活环境不合。第三,意蕴更长。 “依稀如见听诗声”,既可指昔日在此咏诗的诗圣杜甫,亦可指此时在此咏诗的作者自己,韵味似更含蓄悠长。

  注释:

  ①蒋利民:《圣乡集》,[韩国]学民文化社2009年8月版,第168页。

  ② [韩国] 金洪永:《友声集》,学民文化社2012年版,第235页。

  ③国伟:《友声集续集》,中国孔子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页。

  ④ [韩国] 金洪永:《友声集》,学民文化社2012年版,第282页。

  ⑤国伟:《友声集续集》,中国孔子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41页。

  ⑥国伟:《友声集续集》,中国孔子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

  ⑦ [韩国] 金洪永:《友声集》,学民文化社2012年版,第285页。

  ⑧国伟:《友声集续集》,中国孔子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

  ⑨国伟:《友声集续集》,中国孔子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

  ⑩国伟:《友声集续集》,中国孔子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41页。

  ?国伟:《友声集续集》,中国孔子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

  ?国伟:《友声集续集》,中国孔子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第29页。

  ? [韩国]金洪永:《友声集》,学民文化社2012年版,第235页。

  责任编辑 潘玥

  作者:商拓,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61003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