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梅林中心小学
地方课程是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开拓者。教师不能“教”地方课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因势利导尤为重要。
一、做好向导,指导预习
地方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现在浙江用的最多的是省编教材《人 自然 社会》,各个县市又有自编教材,如《我爱宁波》《我与杭州》等,教材内容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书本只是一个开路者,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导学生根据教材的课题要求,从自身出发,结合生活经验,预习教材,充实课堂学习内容是地方课程老师的首要任务。由于指导老师的学科素养(包括学科基本知识、技能;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等)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教材的有效展开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结合校本资源和自己的学科特点,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发现联系点,有效开展预习活动。
在给学生提供了预习范例以后,学生的预习就更有针对性了,还学会了把预习的信息进行了整合。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画了画,买了特产,拍了照片;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写了儿歌,小诗;有的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自己当成了这样东西,写了自我介绍……这样的预习使得课堂交流更有方向性了,学生储备的内容是丰富的,展示的语言也是精练的,易懂的。课堂教学就如虎添翼,更加丰满。
二、适时引导,帮助探究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而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过程中,由于本身的知识、经验及思考方式的限制,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老师在他们碰到问题时不能适当引导,这些问题就很可能成为孩子心里的疙瘩,很可能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从此就泯灭了。在孩子碰到困惑时,教师用自己掌握的资源、知识对学生进行的适当引导。使教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了起来,既保护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际的实践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三、有效指导,运用生成
地方课程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和规范性双重特征。规范性在于学生的预习、学习生成都是可知的,教师可以规范操纵的,开放的是,学生课堂体验和实践是开放的,学生的课堂生成是不可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出现生成时,进行适时指导,这样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品尝的过程中用心感受,课堂生成教师需要的信息,教师只需进行适时提炼,说出自己的所感,如此便更是事半功倍。
四、有的疏导,多元评价
因为地方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导致地方课程的评价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于是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等评价的理念就必须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了。评价要关注的是活动的实施过程,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兴趣。1.小组活动,生生评价。在地方课程的小组活动中,要评价小组成员收集到的信息是否有用,并且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因为这些都和活动紧紧相关,所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一直兴趣盎然,思辨问题的能力也大大加强。
2.展示过程,教师评价。由于地方课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大,灵活性较强,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导致其评价时一窝蜂钻牛角尖,尤其是低段学生。此时,老师要注意疏导,在课堂中潜移默化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在教学《浙江绿茶》一课时,学生在品茶说说感受的环节,出现了出乎意料的评价,在他们的认知世界中,茶的味道并不好,苦涩,学生很直接的表达“老师,我喝到的茶叶很苦!”许多同学立即附和。此时教师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不加指导,而是应该适时疏导,引导学生品茶的过程,嘬—含—咽—感,在这些过程中感受绿茶在口中慢慢变化的味觉体验,那种齿间留香,苦中含香的茶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说明,在研究性活动中,教师只要善于做好向导、适时引导、有效指导、有的疏导,就能事半功倍。就能在动态、多元、主动的教育环境中,超越传统教育的不足,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师生的进取心,实现真正教学相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