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析信息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4225
韩娅楠 王 振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在2018年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要在未来几年打造出高水平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在大多数学校范围内展开,教师应积极适应信息化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应用,学生也应该积极学习信息化相关的应用程序,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无疑会在这场巨大变革中得以提高。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解放思想,主动拥抱时代变化,积极投身到这场改革浪潮中去,如果对于这一变革置之不理或不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必将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陷入被动,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实践,其实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来进行声像显示,把学习者难以感觉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出来,在开阔视野中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时空广度。我们还可以借助于信息的不同表征和提取,在利用声像呈现信息的过程中改变信息的抽象化概念循序渐进地呈现出来,进一步适应学习者的信息需求和接受水平。

  2020年初的这场灾难虽然阻断了我们复学的脚步,但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在线教学”蔚然成风,同时大量信息化直播平台也相继问世,“云端课堂”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如今“在线教学”的新模式俨然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和具体要求,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

当前,比较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主要有微学习、云学习、泛在学习、视觉学习、移动学习、跨境学习、个性化学习等。主要是以碎片化和结构化的学习形式、可视化的学习内容、非线性的学习模式为特点,其中微课堂教学的应用最为广泛,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载体服务于日常的教学。

1.可视化的学习内容。

信息化教学通常是通过构建数据、知识、思维等认知规律来突显知识点,这样可以降低认知的难度,进而使学习者能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加透彻。比如使用教学信息图表、视频、动画、思维导图等媒体构建出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使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完成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转换,充分发挥沉浸式教学的优势,还原真实的教学场景,使知识点可视化、具体化,这样学习者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

2.采用结构化的学习模式。

教师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模式需要拥有丰富的资源,不仅需要提高搜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更要掌握使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和制作高质量教学资源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借助互联网上相关丰富、立体、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育平台获得大量优质的教学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碎片化学习形式。

学习者必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比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选择重难点、容易出错的问题、扩展知识点等内容来进行设计和制作微课。微课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形式,主要借助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设备被广泛地推广应用。它的学习内容看起来非常零碎,但由于可以拼接因此不会造成学习者的思维逻辑混乱和认知的误解。学习时间虽然分散但是内容经过拼接却非常完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二、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够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服务,还可以方便学习者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将线上和线下学习结合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因此教学信息化不仅可以服务于学校教学,也可以满足学校外的个性化学习。

  教育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信息化教育本身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次,可以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素养;再次,从几门课程的教育信息化尝试应用转变为全校范围的应用,不断拓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创新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众所周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是将信息化应用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全新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传输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才能突出个性的理念,进而凸显教学的差异化特征。

三、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改革的途径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不能再固守原先的教学思维,而要积极响应号召,在学校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加大信息化资金投入,配备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建设智能化课堂,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1.使用数字化教材,构建“新课堂”教学。

教材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只有发挥好数字化教材的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只有将纸质教材转化为数字化教材,才能满足学习者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教师作为电子教科书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应该明确自己的受众到底是谁、都有怎样的喜好。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精心选择话题,建立适合学生的“新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构建教育信息化队伍,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应不遗余力地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教师经过培训可以发挥示范和实践指导作用,让其他教师感到易学易用;再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在学校范围内普及教育信息技术,通过制作优质的数字教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3.利用教育信息化时效性和普及性特点,实现应用全覆盖。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应用的全覆盖,这取决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时效性和普及性。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是课堂,服务对象也是学生,所以它的应用不仅是规模性的,还是规范化和可持续的。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逐渐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教师应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进行理念创新,探索实现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