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思辨小说情节,解读人物形象——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4639
陈宇宇

  广州市天河区盈彩美居小学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即通过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读懂小说。这个单元是一个文体阅读单元,小说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文体,熟悉的是我们五下有中国古典小说作铺垫,平时学生的读物也有《草房子》、《骆驼祥子》等小说,对于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训练也并不缺少,学生具备对小说的感性认识;不过,对于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还不够了解。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智慧,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根据目标要求,它作为小说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应当重点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阅读与小说阅读教学的一扇窗口,它是小说艺术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也是我们欣赏小说艺术的抓手。[1]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思辨情节,去获得更深刻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往往是在情节冲突中展现,两者融为一体。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对于情节的分析过于繁琐,提问过于零碎,常常将一次次情节冲突条分缕析摆在学生面前,导致学生对小说以及小说的理解缺乏整体性和思辨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建议: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其实,我们可以用几个问题贯穿情节分析,做到纲举目张,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熟悉情节,初步分析人物

问题一:结合老汉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说说老汉是怎样的老支书。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提出“在阅读中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对小说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要对小说表达艺术有“初步领悟”。学生通读全文,可以借助分析人物的方法,得出对老汉的整体的第一印象。学生通过初步阅读,一般都能回答出老支书的铁面无私、讲原则、舍己为人等品质。

二、逆向思维,进一步走近人物

问题二:没有老汉的指挥,人们能逃脱洪水的魔掌吗?

  如果没有追问,学生的思路依然停留在铁面无私、舍己为人的初步印象当中,思维无法往深处延伸。这一提问让学生不得不主动回到一次次冲突中,在情节中寻找线索。

  有的学生抓住了老汉与人们的冲突:“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木桥很窄,人很多,场面很混乱,如果没有老汉的指挥,木桥可能就会坍塌了。而且人们是停住脚,望着老汉,证明大家都信任老汉。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老汉是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很有威信的人。

  有的学生抓住了老汉与党员的冲突:“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老汉组织能力很强,领导能力强,沉稳干练,迅速决定让群众排前面,党员排后面,用威严压制了有异议的党员同志,一百多人迅速就排好了队,看出平时老支书就很让人信服。

  还有的学生抓住了老汉与小伙子的冲突:“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从后面的结局可以知道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如果老汉徇私了,同时被别的群众或者党员发现,大家会觉得不公平,场面会再度失去控制。也只有老汉这种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才可以做到,这里也可以看出老汉的铁面无私、以身作则、不徇私情。

  只要变换一种问法,思维就会从不同的方向生长,学生的别样解读令人惊喜。

三、发散思维,争论人物

问题三 :老汉作为一位党支书,具有这么多的美好品质。而有些人认为他作为父亲是不合格的,你怎么看呢?

  经过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可以用很多词语去形容老汉了:铁面无私、舍己为人、讲原则、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有威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组织领导能力强、沉稳干练、以身作则、不徇私情。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一位英雄的崇高形象,让人容易忽略老汉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位父亲。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评判作为平凡人的老支书,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老汉与小伙子推让上桥的部分,激发学生激烈的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从儿子的角度来看,老汉的确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儿子插队的时候可以当没看见的救了这么多的人,连自己的儿子都救不了,一辈子都内疚。

  有的学生认为老汉是一位合格的父亲,他以身作则、教子甚严,对自己的孩子也严格要求,他的儿子也是一位党员,作为一位党员就应该心里装着群众。而且小伙子插队一旦被群众和党员发现了,有序的场面将会再度混乱。

  有的学生认为,老汉也是平凡人,他爱自己的孩子才会对孩子严格要求。而且从“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可以看出老汉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所以老汉作为父亲是合格的。

  有的学生认为,老汉虽然是一位父亲,但同时他是一位党员,党员就是要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他只能这样做。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六年级的孩子既顾及了老汉无私奉献的一面,又顾及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亲情,只是由于对共产党员宗旨的认识不够,会有同学不能理解党校与私情之间的选择,这里需要我们在最后进行引导升华。

四、升华结尾,提升主题

问题四:小说为什么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直接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句话结尾不好吗?

  这个问题涉及到情节设置艺术性的探讨,大部分同学通过两种结尾的对比朗读,都能感受到点明两人关系的结尾更加震撼人心,如果去掉这一个情节,只能表现老汉是个指挥若定、讲原则、舍己为人的党员,而爱子女胜过爱自己的老汉能牺牲儿子的生命和利益,更能突出老汉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

  此时,本人顺势展示党旗,亮出党章中的一句话:“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并且及时升华总结:这个情节的设置更富有情感冲击,更能体现老汉的崇高形象。老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信守共产党员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老支书不光有小家的亲情,在洪水中推让保护自己的儿子,更有共产党员的大爱。

  学生经过了四个问题的探讨思辨,思维由浅入深,从集中到发散,每个人的心中都在一步步勾画出老支书的形象。情节思辨就像是一个个迷宫,吸引着孩子们去质疑、分析、研判,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小说人物的对话不断发生,还刺激着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多角度、个性化、批判性的阅读,激发阅读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既能提高阅读质量,又能提高阅读课堂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