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马桥实验小学
小学中高年级课堂阅读教学始终是一线老师们钻研的问题。本学期我申请的关于这方面的青年课题立项成功,所以在教学时更为注重课堂阅读教学的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颇有收获。
一、相关目标单元的整合,是阅读教学层层递进的基础。
部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上册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首先,三年级上册安排的是“预测”单元,四年级上册安排的是“提问”单元,五年级上册安排了“提高阅读速度”单元,六年级上册安排了“有目的阅读”单元。其次,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进行单元分析的过程中,针对让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复述、概括这语文要素,有四个单元是互相勾连,层层递进的。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批注阅读”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两个语文要素进行了单元整合梳理。1.梳理单元架构,发现“同”与“不同”。
“学习用批注阅读”是在第六单元提出的单元目标,旨在让学生用批注的方式加深、丰富对文章的理解。通过三篇课文:18《牛和鹅》,19《一直窝囊的大老虎》,20《陀螺》,实现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安排。《牛和鹅》这一课主要教学目标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后面两课以留白的形式让学生练习批注的方法。其实,三年级上册的“预测”就是批注的一种,因为刚刚接触批注,只是让学生针对故事内容提出自己的猜想,没有做批注在旁边的要求。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单元目标中,不仅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也有了写在旁边的要求。所以到第六单元学习“批注阅读”时,学生已经有了基本学习经历。因为有前面的学习经验铺垫,所以我在执教18课《牛和鹅》的时候,导入环节的设计就是直接进入单元目标的了解,通过回顾前面三年级上册12课《倒不了的老屋》,以及四年上册的提问单元,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批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在四年级上册涉及了四个单元,分别是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五单元虽然是习作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16课《麻雀》和17课《爬天都峰》的文章构架都是明显的起因、经过、结果结构,学习时需要引导学生先理清故事的发展,是对第四单元学习目标的一种巩固。第七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八单元“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通过梳理可以看出,四个单元都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有关”,但是却又针对点不同,难度亦是层层递进。
2.明白编写意图,教学设计中“呼应”与“勾连”。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让我深刻体会了作为学科老师只有单元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整册书甚至是整个学段教材目标意识。所以在单元解读的时候,要本册书的八个单元目标都梳理清晰,对于哪些单元之间是递进的、关联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白编写意图。就像批注阅读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了解了第二单元“学习提问”的教学目标和第六单元“学习批注”的教学目标是相勾连的后,我在教学第二单元时,就有意识渗透“批注阅读”这一技能。提问的角度和批注的角度是非常接近的,所以在让学生了解了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后,再借助本单元的第7/8两课进行旁批提问练习,为后面批注的学习做好铺垫。第八单元教材借助单元导语、课文内容、批注示范、课后题和交流平台等板块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在18《牛和鹅》的教学设计中,第一课时就是借助课后第一题“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作批注,和同学交流”,引导学生知道可以从:有疑问、有体会、有启发、写得好,四个角度进行批注,并按照有学有练的方式进行。
在第六单元20课《陀螺》的教学中就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默读课文,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让学生自主进行批注,然后再进行交流。整个单元教学遵循编写者的意图,层层递进,由“扶”到“放”进行。
提前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对于同一阅读目标在不同阶段要求掌握程度不同的教学要求尤为重要。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学生能简要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能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所以第四单元让学生能够“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尤为重要。借助13课的课后练习题“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的故事”和14课的课后练习题“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让学生打好复述课文的基础。在第八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在具有复述能力的基础上,学习分清内容主次,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简要复述。
二、加强课文解读,是阅读技能教授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认真解读语文教材,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灵活使用教材的能力,还有利于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在执教第八单元26课《西门豹治邺》的过程中让我感受颇深。1.深入解读课文,有利于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我自主进行了26课《西门豹治邺》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大脉络设计的比较合理,与空中课堂的设计不谋而合。但是因为解读不够深入,以及自身没有充分明确教学目标,导致课堂效果不佳。这篇课文是第八单元指导学生简要复述的重点课文,西门豹在治理邺县的过程中进行了三件事情:调查民情、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其中调查民情和兴修水利是次要的,我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梳理文章结构,能够概括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西门豹与老大爷的四次对话中了解了哪些情况,然后交流四次对话。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梳理出:河神娶媳妇、骗取钱财、人们逃走、年年干旱,然后让学生概括这部分内容。结果在课堂上,学生概括的时候不能够按照我预设的借助梳理出来的四点内容概括出来这部分事情,起来交流的学生详略不一致,因为我对学生要复述到一个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我没能给交流的学生明确的指引。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一方面我对这部分教材内容解读不够准确,四次对话的深入解读应该是:河神娶媳妇、互相勾结、骗取钱财、害人性命,年年干旱,学生就能够更加清晰,从而在复述的时候会更准确。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对这部分概述没有明确的目的,我应该清楚复述的时候哪些话的内容是要省略的,哪些话的内容是必须要说到的,否则复述的就不完整。也缺乏对概括有一个精简的要求,导致学生简要概括这部分内容是不成功的,从而也影响了第二课时让学生体会西门豹做的三件事情,第一件和第二件我们在概括的时候是不同的,第一件概括简单,第二件概括详细,也说明第二件是重点内容。通过这一节课,我深刻意识到教材解读对于高年级的重要性,只有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解读,才能在课堂上目的明确的落实到教学环节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清晰把握课文阅读要素,有利于课堂上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
部编版四年语文上册明显的阅读教学技能有三个: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批注阅读,通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主要人物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三个阅读策略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层层递进的,又是由点连成线,由线构成面,形成语文阅读体系。教师心中要清楚单元编排意图,目标侧重点,具体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甚至是每个段落内容。吸取了《西门豹治邺》第一课时的经验教训,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清楚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这部分内容要如何让学生从西门豹的语言、行为、目的中明晰事件,并概括到什么程度。所以在我改善了上课前的教学设计,从教学效果看,我对学生的预设更加准确了,而且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明确的指引,从而实现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简要而清晰的概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