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适之中学
纵观现在的学校管理和教育,似乎比过去应试教育还要应试,还要疯狂,素质教育成了一件外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在一切向分数看齐的核心利益的驱使下,教学管理非常片面,课堂教学追求速效,教大于育的现象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风气蔓延,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缺少一定温度。笔者结合林格教授的话,谈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剖析,希望能帮助师生健康成长,改善教育教学的软环境。
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之一、著名学者林格教授的教育观点可谓一针见血、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我在拜读的时候,可以说既是热血沸腾,又颤颤巍巍,最后在矛盾的交织中,我坍塌在地,不敢再拾掇。在他的这些言论面前,我觉得我就是一个身缠病疾的医生。既在干着治病救人的本职的活儿,又发现自己慢慢地病入膏肓,却无能为力。姑且找一句有温度的话来叙叙事,暖暖心。
“说有温度的话,上有温度的课,写有温度的字。”这是林格教授的一句话。很温暖,很贴心。我的脑海里马上在搜寻:林格教授是什么样子的?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环境里呢?他的课堂是怎样的?……一系列的问号在引领我思索。我以一个弱小的平民教师的声音向广袤的苍穹发出微弱的信号,面对着如太阳般炽热的语言发出叹问,我们的温度在哪里?如同农民企盼丰收,旱地期盼甘霖。
“说话”、“上课”、“写字”这三个词可以说涵盖了教师的全部工作的精华,说有温度的话、上有温度的课、写有温度的字,可以说又是教师的至高境界。我粗浅地理解为教育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关怀,从心灵上的关注,而不是一种简单的传授和获取。有温度的语言,一定是如和风细雨于无声处滋润心田,灌溉万物,一定如明明之火,煽动一下,生命的燃烧就有燎原之势。有温度的字,绝不是徒具形式,一定有血肉之躯,有星火闪耀。不管是评语还是小结,不管是板书还是文章,于笔头颤动间定能让人虔诚接受,虚心改正,心悦诚服,能让人沿着你充满温度的字迹奋勇前行。这样,有温度的话、课、字必将生成有温度的教学,从而升华为一种有温度的教育。
反思我自己,麻木代替了觉醒,顺从代替了思考,繁忙代替了勤奋,心寒代替了温度。我在荆棘丛中苦苦挣扎,找不到方向,找不到突破口,最后只能唏嘘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龟缩于一隅,顺从于大流,做一个没有温度的“普通人”。 有时候,我在想,现在的校园是不是过于冰冷了。冷冰冰的楼房,冷冰冰的面孔,冷冰冰的事情。人情味少了,文化气息少了,书生意气少了,众志成城少了。繁杂的任务装点了一副副愁苦的面容,过多的制度规范让人窒息不堪,巨大的压力使人形同陌路,微薄的钱囊又让人庸庸碌碌,于是,浮躁改变了宁静,奴性改变了良知,虚伪取代了真诚,猜忌取代了团结,人浮于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开始蔓延开来,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的风气开始滋生,校园的温度骤然下降,人的温情在来来去去的匆匆里渐渐消失。我们温度哪儿去了?被羁绊掠去,被束缚夺走,被思想抛弃了。
我在回溯自己的教学时,还曾欣喜地发现我所做的很多事情竟然和林格教授的这句话是多么的贴近,但最后所有的温度都被“考试”熄灭了。当你所有的努力经不起考试的颠簸之后,你会变得无理和无语,你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努力地去做有温度的事,怎么成绩不如他人呢?在不经意的走动和与同事接触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有没有温度没关系,成绩是唯一的衡量成败的命脉。当你在带着学生含英咀华吟咏叹息时,他早跳过了这些环节,取而代之是更多的记背和练习;当你还在循循善诱地开导的时候,他是粗暴地责罚和无情地谩骂。课堂教学变成了走过程,走套路,教无定法变成了教有定法,无精彩可言。教学模式成了单一的“上课——考试——分析成绩”。 于是,学生投降了,都因怕老师而“臣服”于老师。哪种手段有速效?当然是后者。当这些老师拿着成绩夸赞自己的功效的时候,学生已经成了可悲的工具,家长成了蒙蔽的对象。成绩成了学生的晴雨表,考的好的学生沾沾自喜,更多的学生却战战兢兢地关上了心门等待老师和家长的“审判”。如果我们手中的成绩都以忽略或牺牲学生的道德品行、人性良知甚至生命健康为代价的话,那还是我们期待的教育吗?不!这是教而不育。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当老师们还在拿着应试教育的“成绩单”往脸上贴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心寒。
走出办公室,我长舒一口气。蓦然发现,这不能全怪老师。我站在花草间凝望这个空间,突然觉得我们的校园就像是个大工厂,教室则是一个个的生产车间,我们就是车间主任或是监工,学生就是工人。教师必须无奈,因为我们受制于一个“工厂”里,不这样不行。学校的不成文的潜规则成了教师的行为准则。无限地延长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时间,无偿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榨取“剩余价值”,胡乱地挤占他人休息时间,无端地开形式会议,随意地取消不考试的科目,随随便便地拖堂,层层榨取,层层索要,没有关怀,没有温暖,最后又归结到“成绩”的字眼上。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当然也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即便我们无力改变什么,我们也不能忘记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书本,走向温暖。此刻,我仿佛看见了林格老师那温馨的微笑,通过渺远的宙宇向我传递着鼓励的温度。窗外秋声正浓,我默默地合上窗,再次回到镜子面前,捧上一本书,告诉自己:说有温度的话,上有温度的课,写有温度的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