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为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交际活动之一,口译过程存在着大量的信息转化。译者不仅需要关注语言信息,还要关注声音、图像、动作、表情等多种非语言模态信息。可以说,口译过程就是一个多模态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
一、多模态口译
学界对模态与多模态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将模态定义为感官模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主要感官,以感官系统的数量界定多模态(顾曰国,2007);另一种是将模态定义为符号模态,例如图像、语言、数字、手势、音乐等,以符号系统的数量界定多模态(胡壮麟,2007;冯德正,2017)。近年来,从多模态的视角探讨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口译研究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而关于多模态口译的文献数量也是少之又少,且研究主题多集中于多模态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和多模态口译教学等方面,很少对多模态口译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本文将以三个介绍北京的宣传短片为例,对多模态口译策略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期丰富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内容,并进一步为口译实践和培训提供理论指导。
二、多模态口译策略
口译过程是一项多任务并行的认知加工过程,认知负荷大、对译员能力要求高,需要其处理好信息的感知、记忆、提取、编码、存储、解码和再表达一系列环节(王建华,2019)。而多模态口译则是充分调动各个感官系统,利用众多非语言符号辅助口译任务的过程。只有掌握多模态口译的相关策略,才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口译任务。坚持“顺句驱动”原则。同声传译要求译员基本上与发言人保持同步,在短时间内完成听辨、理解、产出等多种任务。如果过多地调整源语结构,就会加大译员的语言转换和信息存储压力,势必会影响到口译质量(张威,2006)。因此,同传译员应当根据语序将句子划分为意群单位,译出整体的意思(仲伟合,2001),即使用顺句驱动的口译策略。
视频1原文: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译 文:It /gathers /China’s splendid culture and art, leaving/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增减译并用。即缺少必要信息时用增译,信息冗余时用减译。如视频1中“这是北京,我们祖国的首都。”被译为了This is Beijing, the capital city of our motherland China. 此处通 过 增 加China作 为our motherland的同位语,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而在视频2中“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后面举了十几个景点的例子。译员很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译完全部内容。因此可以使用减译策略,只留下前面几个景点名称。
调动各个感官系统。最后,口译通常只运用听觉这一单模态,而多模态口译则需要使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系统,且关注手势、背景音乐、服装等众多非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进一步辅助口译任务的进行,弥补单模态获取信息的局限。视频3中在说到“我”觉得北京既熟悉又陌生的原因的时候,画面切到了夜晚的北京,仍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的景象,意味着北京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应着“这不仅是因为北京近十年的巨大变化”。而提到“更是因为北京曾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时,画面又切换到了故宫的楼宇和戏剧等,指代北京的传统文化。这些视觉与听觉的对应和配合都将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信息,从而提高口译信息表达的效果。
三、结语
信息有不同的感知与传播方式。口译作为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重要交际活动,无时无刻不见证着多模态信息的交互与转换。希望本文能够参照本文的三大多模态口译策略,注意利用多模态信息补充辅助口译过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