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论广府民俗文化与宗族发展——以罗隐井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5332
吴嘉彬

  广州市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古代,广州城内外有许多著名的泉井,人们以其儒学文化、政治文化、民俗文化等对其命名如:越王井、安期生井、葛仙井、罗隐井等,成为广府文化组成部分。

  罗隐井又称为礼村名泉、朱砂泉、名泉古井。罗隐井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礼村东华街乾隆《番禺县志》称罗隐井是仙人罗隐所遗。罗隐,字昭谏,浙江省富阳县人,生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死于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终年七十七岁。本名罗横,后名为隐。在当地人心里面罗隐井是本地文化的源泉,也有一些人能讲清了罗隐来历的传说,一位高姓老人说:当年罗隐进京赶考,又不第,到东粤遨游,解郁闷之气。坐一小舟,乘风泛游海珠,眼见岸边都是朱红色的荷花,吟诵:风动芰荷……突然岸边的荷花都飘向礼村。罗隐心中一动,纵身飘到荷花汇聚处,用食指轻点朱红色的荷花,荷花化成硃砂色井栏及井壁,泉水喷涌而出。浅尝一口,水质甘美。罗隐微微一笑,拾起剩下的荷花,装起溢出的泉水炼丹去。

  这传说包含了罗隐民间故事的几个元素:半仙“圣旨口”、诗书文化、不弟、泉井。这些元素表达了唐宋时期岭南烟瘴之地,珠三角洲劳动人民想改变咸潮和生活困境,追求知识文化的美好愿望。

  在广府文化区域内还有多处罗隐民俗文化的遗迹。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 :(1)新安县罗隐岩,在大鹏洛格洲石上,诗迹半存;(2)新安县沙井,在西乡村水甘四时,汲之不竭,古传有罗隐迹;(3)龙门县天柱岭,按县志在县南一百里,高数十仞,世传绝顶有罗隐床及题迹于上;(4)恩平县木槽岭,在县东南九十里,唐罗隐南游,过水槽岭渴甚,凿石得水,书清凉池三字于上;(5)恩平县石壁朱书,在第八峒东五十里,两山对峙,涧水漰湃,激若怒雷,层崖怪石中凿羊肠一线,周折少许,豁一堂局,茂林修竹,依然仙境,罗隐常经其处,历崖直上朱笔大书四字,今犹仿佛。另外宣统《广州府志》卷十《舆地略二》二十八也记录了龙头石的罗隐遗迹。肇庆市鼎湖区罗隐社区也有其罗隐传说。

  广府地区的罗隐民俗文化反映罗隐在唐末时期极具影响力,李定广教授指出“罗隐是唐末最重要的作家,是唐代文学史中最后一位巨匠,负宇内之雄名。”

  罗隐是晚唐儒道双修的人物。刘凯在《唐末五代杭州天柱观与江南道教发展论考——以钱镠所撰〈天柱观记〉为中心》论述了罗隐的曾受道于上清派闾丘方远的概况。郭武在《罗隐〈太平两同书〉的社会政治思想》论述了罗隐的社会政治思想。而此时南汉国道教活动兴盛,如利用药洲泉水(葛仙井)的炼丹场所药洲遗址等。刘卫《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称:“唐代水井,考古发现,唐宋时期广州挖井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学会用岩石砌筑水井,能有效提升水质。”罗隐井是广府地区的民俗文化。

  礼村在禺南地区的飘峰山脉丘陵地带,大石水道旁,北面是大山乡,东面是植村,南面是谢村、里仁洞,西面是大石乡,村主要姓氏有高、梁、黄、李。早期礼村的原村民聚居在现时的长隆水上乐园的位置。南宋时期,宣教郎高台,受当地罗隐井民俗文化影响,定居在宣教初基门楼,位于该井泉西南向约90米,其墓葬高台夫妇合葬墓,也在该井泉西向约400米,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建筑布局;其后裔也在此附近定居,繁衍成为一个泉水聚落,并形成以礼村名泉为中心,向东、西、南三个方向的道路网。此后罗隐民俗文化一直影响历代高氏族人。广府乡村学者高为表已取得一定的政治成就,但无法改变他是举人出身的情况,他是高氏族群从元代至明代约200年的第一个举人,并取得士大夫身份,但是科举之路不易,为了提升族群社会地位,最终取得一个被认为是主流文化的标记,在社区、地域社会获得和稳固自己政治经济的权力。高为表在当时儒家社会拥有特定的权力与文化结构的多层关系网络中,运用这个结构中的文化象征和语言,去确立他的位置,也就创造了高为表所处的社会与罗隐井的文化结构,继而影响历代多种《番禺县志》。

  清末民初,罗隐井(礼村名泉)的发展。经过历代高氏族人的文化交流,在清代广州城地区已认可罗隐井民俗文化;在泉水口感清洌和健康长寿的心理暗示下,礼村名泉成外贸商行里的奢侈商品,对沙面的外国人产生文化渗透。《番禺县文物志》、《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番禺区卷》和《广州古井名泉》均有记载。

  在中华帝国边陲高氏族人,选择了有罗隐井民俗文化资源的小乡村繁衍生息。宋、元、明、清的朝代变迁,包括地方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高氏宗族的必须改变罗隐井民俗文化这种资源运用方式,强化可以利用表达模式,获得和稳固自己政治经济的权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