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雷雨》——曹禺笔下的命运悲剧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5091
刘文斌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道理,但仅仅涉及我们自身的主观因素对自身命运的影响,说的如此绝对,未免有些有失偏颇。读完了《雷雨》,一种巨大的、难以名状的悲哀气息扑面而来。从书中一开始的凄清的医院场景、无助而孤独的姐弟俩,呜呜咽咽的哭泣声,凄怆离去的老人,无一不在暗示着“命运”这个神秘莫测又令人感到无可奈何的主题。造成悲剧命运的因素,其实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命运自己。

  “宿命”一词本意星宿运行各有命令,因决定果,前生决定后世,前因决定后果,福祸之因,皆自圆成,借指生来注定的命运。虽然曹禺写这部戏剧的年纪只有二十三岁,但他的文笔仿佛是一个年过半百的沧桑的老人,凄凉之余,更有着令人无限回味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在《雷雨》这部戏剧中,“雷雨”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一个意象。它在剧中给人的印象一直是跳动的、不安的、令人心生烦闷的,加上曹禺一直在渲染环境的闷热,“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正是在这种不安躁动的环境之下,剧中的人们变得越加焦灼,甚至失去理智,陷入疯魔,成为了一步步推动悲剧的无形之手。从这种程度上来说,正如曹禺自己所称,“雷雨”是一个不出场的角色,是“第九条好汉”,在这剧中则象征了命运的巨大力量,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切事情都在失去控制,一切秘密都大白于天下,一切情感都难以遏制喷涌而发,每个无辜的、渴望爱、渴望幸福的人都无法挣脱命运的羁绊,受到了冥冥之中的命运的惩罚。

  而造成他们命运悲剧的原因,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例如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最终的结局是在悲愤交加中自杀身亡。面对弟弟和四凤的死,美好爱情愿景的幻灭,周萍丧失了对生活和未来的期望,可他没有想过,在这一场命运悲剧里,他也无形当中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他的性格,造成了这场悲剧的必然推动力。首先,他的出身就是整个周公馆最大最隐晦的秘密。他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私生子,虽然是长子,却为了父亲能够攀上一门好亲事,从小便送到了乡下,以便父亲隐瞒他曾经罪恶的过往。他在无爱的环境中长大,让成年后的周萍格外渴望爱和关怀,童年中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也让他变得懦弱而胆怯。这种先天性的性格缺陷,使他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父亲的专横独裁,他想反抗,但是不够彻底;看清父亲的冷酷无情,他对父亲距而远之,淡漠疏离,却不由自主地敬佩父亲的成功,但因为良知未泯,又不忍学习父亲沾满了无辜工人鲜血的严酷作风。这种性格在爱情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从小缺乏母爱,当繁漪爱上了他、给予他温情与关怀的时候,周萍不由自主地沉沦于这一份姗姗而来的感情之中。他一边反叛着严酷的父亲,“愿他死,犯了灭伦的事也干”,一边却又深深陷入“乱伦”这一从古至今为人厌恶和不齿的罪名的自责和恐慌之中。模棱两可的态度不仅仅让繁漪对他由爱生恨,更为之后繁漪的疯魔和黑化做出铺垫,无意间成为了一切悲剧的源头。当四凤出现的时候,周萍毫不犹豫地抛弃了繁漪,要和四凤私奔。把周萍当做生活中唯一的光的繁漪因此万般痛苦,意识到自己无力挽回周萍的时候,她选择了毁灭他们,使周萍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面对双重乱伦的罪名无处遁逃,最终选择了饮弹自尽。如果当初周萍在一个衣食无忧、在父母之爱关怀之下成长的环境之中,想必他不会在繁漪的温情之中失去理智,也不会在巨大道德压力之下毫无承受之力,举枪自杀。

  而在周萍的悲剧命运之中,阴差阳错的偶然因素也无意之间推动了悲剧的发生。周萍和四凤的相遇,便是命运对他们开的最大的玩笑。天下之大,为什么偏偏四凤被父亲送到周朴园的公馆里做事?为什么四凤偏偏出现在周萍和繁漪乱伦之后,而不是先于繁漪给与周萍关怀与温情?当周萍处于这一段不伦之恋带给他的巨大道德压力之下时,四凤的出现为他的黑暗世界开启了一道光。他迫不及待地要摆脱繁漪的纠缠,急不可耐地寻求一段正常的、光明正大的爱情来熨帖他严重缺乏关怀的心灵。可是他却没有料到,他走出了一段母子乱伦的黑暗历史,又走进了另一段兄妹乱伦的泥潭。周萍和四凤兄妹的相认只在几句话之间,但这几句话却摧毁了他们所有美好的愿景和期待,并把他们又一次推入了道德压力的深渊。正是由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隐瞒,使这一切变得突然而残忍;这三十年的悲剧恰如一个因果循环,从周朴园抛弃鲁侍萍的那刻起,都在冥冥之中注定这一场后来的命运悲剧。当秘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周萍觉得一切都失去了色彩,失去了意义。全剧最大的巧合,莫过于因绝望跑出去的四凤触电,连带着拉她的周冲一起丧失了性命。而周萍面对这一切的悲哀和绝望,最终对周朴园喊道:“爸,您不该生我!”在一片静默之中,一声枪响格外刺耳,周萍的一生终结于这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的死,也成为了压垮繁漪和鲁侍萍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禺在《雷雨》的序言中提到:“雷雨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冷’,这种自然的冷酷,四凤和周冲的遭遇足以代表。”正如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一般,主人公都是遭遇无法逆转的、冷酷无情的神秘力量推动,让人们深陷命运的旋涡,无论人们在主观上多么努力,最终逃不过悲剧的宿命。而这种宿命意识,正是《雷雨》巨大艺术魅力所在,独树一帜,震撼人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