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查尔斯·兰姆《梦中儿女》的叙事策略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5181
苏越阳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在法国大革命与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下,一股新的写作思潮兴起,作家们不再按照古典主义规定写作,他们开创了“随笔“(familiar essay)这一新型文体。在随笔中,作者通常选取一个主题,采用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个人观察和轶事来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个性,以一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查尔斯·兰姆是随笔作家的代表,其所著《梦中儿女》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自身幻想相结合,创作风格独特,艺术色彩鲜明,叙事策略高超,本文将首先对查尔斯·兰姆与《梦中儿女》进行介绍,随后深入分析作品所运用到的叙事策略。

一、查尔斯·兰姆与《梦中儿女》简介

查尔斯·兰姆1774年出生于伦敦,幼年时最亲密的伙伴是年长他11岁的姐姐玛丽·兰姆,早年曾就读于基督公学,却因口吃无缘高等教育,便辍学自谋生活。兰姆的家庭生活不幸,姐姐患有精神疾病,1796年的一天,玛丽精神病发作,用刀刺死了他们的母亲。那时,精神病患者通常要送往精神病院,然而兰姆无法忍受姐姐被监禁,于是他说服法庭由他来监护姐姐。由于家庭的悲剧,兰姆的生活充斥着烦恼,随笔写作成为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查尔斯·兰姆一生孑然一身,年少时,曾爱上一个叫安妮·西蒙斯的女孩,然而爱而不得,安妮最终嫁给了一名叫巴特罗姆的当铺经理,兰姆为此曾长期处于精神失常的状态。《梦中儿女》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虚构随笔,文中兰姆想象自己和恋人(文中化名爱丽丝)结婚,并有一双儿女——约翰和爱丽丝,他们活泼可爱,天真善良,作者通过自身之口叙述过去的人和事,然而梦醒后发现一切都是虚无的,除了姐姐的陪伴,一无所有……

二、《梦中儿女》叙事策略分析

1.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

布斯曾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到:“我把按照作品规范(即隐含作者的规范)说话和行动的叙述者称作可靠叙述者,反之称为不可靠叙述者。”这表明可靠叙述与不可靠叙述的区分依据是隐含作者,隐含作者是指以作者在创作作品时的“第二自我”,因此,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就会隐含不同的作者形象。作品中同故事者自述的过程,通常与隐含作者创造作品规范的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距离,叙述由此产生不可靠性,因此,第一人称叙述是我们研究不可靠性的主要方向。原文始终为兰姆进行第一人称叙,即同故事者的自述,作者便可借此自由阐述自己的思想与经历,不受客观条件与伦理的约束,这也是随笔文体的特点之一。文章标题为 “DREAM-CHILDREN; A REVERIE”, 副标题REVERIE意为幻想,作者在此暗示文章内可能有幻想因素,然而读者仅从题目很难去判断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随后兰姆以第一人称口吻向自己梦幻中的孩子叙述了过去自己见过的人,经历的种种事情,描绘形象逼真,丝毫看不出是幻想出的场景。然而,一切叙述结束,作者大梦初醒:“and immediately awaking, I found myself quietly seated in my bachelor arm-chair, where I had fallen asleep, with the faithful Bridget unchanged by my side, but John L.(or James Elia) was gone for ever.”时至结尾,作者终于揭开谜底,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与梦境。兰姆以第一人称对话式叙述的策略把读者深深带入了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在作者沉浸到极致时,忽然揭开谜底,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与思考,这就是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策略的独到之处。

2.伦理叙事。

在《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一书中,张文红指出:“伦理叙事这一概念可以将之理解为作家将各种繁复的伦理关系通过叙事的手段展现在文本之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展现作家在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对历史、权威、生命的思考与价值判断。”文艺作品中的伦理叙事多指作者在故事中所展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历史间的多重关系,并在叙事过程中展现其独特的伦理选择、文化立场与价值判断。家庭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社会单位,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由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多重关系构成。通过家庭伦理的视角,可以发掘出作者对人与社会、人与家庭、人与自我的多样伦理关系的审视。在《梦中儿女》中,作者想象了自己与心爱的人结婚后的人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家庭体系。“CHILDREN love to listen to stories about their elders, when they were children; to stretch their imagination to the conception of a traditionary great-uncle, or grandma, whom they never saw”文章开篇便通过孩子们的喜好引出了许多亲属。在家庭方面,作者刻画了一对儿女爱丽丝和约翰、祖母菲尔德、儿时的自己、哥哥约翰·兰姆以及自己的情人——文中化名为爱丽丝,运用家庭伦理叙事的方式将人物关系全部串联起来。在叙述这对儿女时,兰姆写道 “Here Alice put one of her dear mother’s looks, too tender to be called upbraiding.” “here Alice’s little right foot played an involuntary movement.” “Here John expanded all his eye-brows and tried to look courageous.” “Here the children all fell a crying, and they prayed me not to go on about their uncle.”作者对孩子们一系列语言、行为的叙述都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侧面表现出兰姆内心深处渴望拥有一对儿女。在叙述祖母菲尔德时,作者说到:“she had been such a good and religious woman;”讲述了外祖母的虔诚赢来大家的尊重,外祖母擅长舞蹈,罹患癌症之时依然坚强;尽管只是一位管家,她却将宅子照料为大门大户的气派。她很善良,不惧怕《林中小儿》中的幽灵儿童,认为他们是天真的小东西。在讲到个人幼年经历时,作者着重叙述了自己在祖母大宅院的所见所闻,这是他童年的真实写照,体现作者出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在叙述兄长约翰时,兰姆说到“he was so handsome and spirited a youth, and a king to the rest of us.”兄长常骑上自己的骏马,享受户外生活的乐趣,并曾经在作者瘸脚时背着他走了好远的路。后不幸离世,作者将自己的心痛形容为“as uneasy without him, as he must have been when the doctor took off his lamb”此处作者运用“双关语”,既体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兄长不得不被截肢时的痛苦,又表达了作者对失去兄长的痛惜——好似自己的手足被截掉一般。最后一部分描绘了兰姆爱而不得的情人爱丽丝,作者通过对比眼前的女儿和她的母亲以及自身的叙述还原自己那段情感经历。“when suddenly turning to Alice, the soul of the first Alice looked out at her eyes with such a reality of re-present, that I became in doubt which of them stood there before me, or whose bright hair was”,作者用了七年时间追求爱丽丝,最终不幸遭到拒绝,情人的面貌在梦中女儿的身上出现。尽管他幻想自己和她结婚并有了两个孩子,但两个孩子的话揭露了残酷的现实“The children of Alice called Bartrum father”

  事实上,爱丽丝嫁给了当铺经理威廉·巴特罗姆。孩子们最终的话也彻底打破了兰姆的幻想“We are nothing; less than nothing, and dreams. We are only what might have been".作者此处借两个孩子之口叙述出一切都是虚无的。巧妙的是,梦中儿女的名字约翰和爱丽丝与作品中兰姆情人与哥哥的名字一致,或许作者将自己对哥哥与情人的情感寄托在了两个孩子身上,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结语

《梦中儿女》这篇随笔寄托了作者对幸福生活与家人陪伴的渴望。兰姆生活不幸,承担着家庭的重担,但他以幽默睿智,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书写着自己真实坦荡的灵魂,与笑对忧愁的态度。作品中作者先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策略将读者引入自己所构想的世界,在其中自由挥洒;随后运用伦理叙事策略将自己在随笔中构想的各种人物伦理关系进行整体串联,形成清晰的条理,以家庭伦理叙事的途径表达自身情感,使得随笔浑然天成,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效果,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