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段晓强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合营中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有很多环节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全方位深入的研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改进,激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热情,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高中物理;新课改;实验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它是相对传统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究性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活动,主张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物理实验进行探究教学,即引导学生自我发现、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观点、态度及方法,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发展性学力形成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认识
探究性实验是相对传统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由学生自己运用实验手段,探究未知的现象或数据,并在获得现象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与之对应的学习是开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运用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能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品质,其本身就是物理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运用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及方法,更是物理教学的核心所在。二、实施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
1.创设问题情景即为提出问题。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问题情境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阅读、观察、调查中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发现或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可以用演示实验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在盛有一定质量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又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
2.猜想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运用已有物理实验和实践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一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鼓励每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设计实验。
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设计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的成败,决定于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注意实验设计的层次性和典型性,使学生逐步掌握统筹问题、分析问题及控制变量的意识。
4.实验证实。
通过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正确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科学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
5.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这是实验的目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报告形式将实验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和讨论,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归纳、处理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实验探究重点强调的是“探究”,而不是验证.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合作,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学习的情感和意志,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实践会面临着探究时间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总是匆忙做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思考、发问和批判的时问.我们体会到教学中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设置两课时或多课时.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充分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使他们在相互间的否定与肯定之中积极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思维的能力;其他课时,进行实验探究,结果讨论,并引发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发现新的问题。
2.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课堂讨论是实验探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在全班集体讨论时往往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言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分组讨论来弥补.分组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实际,采用同一层次的与不同层次的分组方式交叉进行,使全体学生受益。
3.要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新要求的教学过程要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