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
崔巍
河北省高邑县职工子弟学校
多年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语文等课程是灵动的,数学等课程是“静止”的。殊不知,数学课堂也是灵动的。让数学课堂“动”起来,即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更新理念——让课堂成为张扬的舞台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师生交互活动,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让数学课堂动起来,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新境界。只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适合展示的氛围和舞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讲台让些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有精彩的发言,就会有思想的火花,就会有创造的冲动,应运产生的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换钱”的游戏。问:老师手中有1元钱,想和你们换角币。你们愿意吗?
学生齐声说回答:愿意。
问:怎样换才能使双方都不吃亏?组织学生同桌讨论,各组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要用2张5角的和老师换。
生2:我用10张1角和老师换1元钱,因为1元=10角。
生3:我拿5张2角的钱和老师换1元钱。
生4:我先拿1张5角,再拿2张2角、1张1角和老师换,行吗?
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所有同学都受到了感染,同学们各抒己见,毫不相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换钱的过程中,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且元和角的关系也在换钱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平等地交流,使这样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在课堂中得到很好的展示。可以说课堂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融入现实——让数学走进生活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
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
三、转变观念——让课堂放飞思维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新课标注重的是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4
……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动起来的数学课堂,那将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