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萧红作品中的生与死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9845
刘蓓蓓邢台现代职业学校

  萧红作品中的生与死

  刘蓓蓓
邢台现代职业学校

  萧红的作品有着深厚的内涵,其中尤以对生与死的关注最为敏锐,她不仅关注着平凡世界中人的生与死,也同样以平等的眼光关注着动物的生与死。大量的生死现象中渗透着她对残酷社会的批判、对人的愚昧的揭示及其个人对人生荒凉、悲寂的体悟,显示出对生命存在的深度思考。但其作品却并没有把人引向彻底的悲哀与绝望,其中的深层指向不是死,是生,作品中对生的执著与坚守展示了坚强的生命力,体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所具有的伟大情怀。

  萧红;生;死;生命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性色彩的天才女作家,她在不足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完成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开掘不尽的宝藏。这些作品有着深厚的内涵,广泛地展示了旧中国社会沉重灰色的生存图景,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度观照,而其中尤以对生与死的关注最为敏锐,萧红紧紧抓住生与死——生命的两个根本问题来思考普通人的生活,审视民族的命运,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深度关爱和对理想人生的苦苦求索,这是她创作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也是其文学世界的魅力所在。本文意图通过对萧红作品中生死现象的分析,体悟萧红对生与死的思考,揭示她对坚强生命力的憧憬与追求,进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作家。

生与死的演绎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以发现,生死问题历来是作家乐于探究的问题,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优秀的作家总是以深邃的目光关注世界,思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位作家像萧红一样大量地描绘生、展示死,形形色色的生死现象在其作品中交错呈现,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人是社会的主体,作为一个有着深刻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萧红首先关注的是人的问题,普通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与死亡价值一直是其作品的一个基本主题,她广泛地描写各种人的生活,在她的笔下贯穿着人的多种生命形式。

艰难的生与悲惨的死

萧红描写的主要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当时的中国遭受列强入侵,政治解体,经济凋敝,人民颠沛流离,在苦难中惨痛挣扎,萧红目睹了人民的不幸,在大量作品中描绘了下层人民的生存画面。如她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就以忧郁的笔触写了王阿嫂一家在封建地主的压迫下艰难生活与悲惨死去的故事:王阿嫂的男人被张地主活活烧死,王阿嫂大着肚子还得卖力给地主晒干菜,她干活时稍微休息一下就被张地主踢中肚子,流产而死,最后只剩下一个七岁的女儿小环,但她的命运也可想而知了。还有《莲花池》中的祖孙俩,年迈的爷爷靠盗墓为生,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压制下,他能拿到的钱越来越少,为了谋生,他想顺从日本人,可日本人却把孙子小豆踢死了,最终爷爷也只能投池而亡。底层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作为知识分子的“我”生活也极为艰辛,在散文集《商市街》中,萧红“以自身生命体验书写了生命个体生存的艰难,尤其揭示了生活中的饥饿、疾病、贫穷是人生存中所无法超越的”[1],读来令人心酸,萧红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流露出浓郁的悲悯之情。

无聊的生与浑噩的死

面对生活的贫穷与落后,许多人的精神状态无聊而乏味,他们不解生命的意义,生活如一潭死水,缓慢、沉重、波澜不兴。这在《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生死场》中的人们“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2],从根本上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活力。呼兰小城的人们对待生活同样的麻木消极,他们对生与死都非常淡漠,生就任其自然的生,死就死了,即使轰动一时也很快就沉寂下去,他们没有生活目标,没有过去和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生活过于单调,人们的心理往往趋于变态,他们对与悲惨的事情总抱有一种欣赏、玩味的态度,这也就是萧红所塑造的“看客”形象。在《三个无聊人》中,那个狭肩头的人只有看到没有手脚的乞丐、煤矿烧死人、电车轧死小孩之类的事才会满足,《呼兰河传》中人们兴致勃勃地看大泥坑淹死猪,看河里淹死人,看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他们没有同情,没有眼泪,苦难与死亡只是他们枯燥生活的调味剂,这种心理显示了他们灵魂的荒芜与空虚,萧红极力描写人们对生命的漠视,更加反衬出生的无聊。

革命的生与壮烈的死

当生活的苦难、无聊达到一定程度,超越了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必然会有觉醒者奋起反抗,他们要求摆脱压迫,追求新生,虽然在这样的抗争中有人牺牲了,但却展示出生命之光。如《看风筝》中的刘成把整个的心和整个的身体献给众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被捕,《旷野的呼喊》中陈公公的儿子破坏铁路,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剧作《突击》中的石头、田大爷、福生等人更是奋勇抗击日寇,十三四岁的男孩福生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还有《生死场》中李青山高喊“今天……我们去敢死……决定了……就是把我们的脑袋挂满了整个村子所有的树梢也情愿”[3],这些人物的形象或许还有些刻板或不够丰满,但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却令人热血沸腾、振奋不已。曾经“蚁子似地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地为生而死了”。这种革命的生与壮烈的死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勇力,也赋予了萧红作品悲壮的时代气势和坚韧的生命活力。

  萧红在自己复杂经历的砺炼下,形成了对生与死的独特感悟,并将这种感悟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以生与死为角度来描写万事万物,展示了广阔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生死现象,让人看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普通人民的生活图景。她用哲人一般的眼光审视着生命的状态,表达了对世间的悲悯,但同时又有着对生的执著与坚守,这是一个优秀作家所具有的伟大情怀。随着时间的流逝,萧红的名字和作品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越发显示出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这也许正和她不懈地坚持对生与死的思考有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死的价值何在?我们将继续研究下去。

  注释:

  [1]马双,试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悲剧意识[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报,2008年第1期,第85页。

  [2][4]胡风〈生死场〉读后记[M],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95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