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场蓄谋已久的旅行

时间:2023/11/9 作者: 延河(下半月) 热度: 18964
倪 涛

  夏日暑天,学生放假,老师也可以暂时推开课本,走出校园,来一场蓄谋已久的旅行了。说是蓄谋已久,其实也只是从去年开始,内心便时常有一种想走出去的冲动,而这种冲动也伴随着日常生活的单调与枯燥,变得格外强烈,以至于难以忍受。我也相信,身体和灵魂也总该有一个在路上,不一定总能有缘遇见诗与远方,但在旅途中,可以让当下的生活节奏慢下来,以过客的心态来欣赏沿途的风景,随心随性地感受心声,融于自然,行到水穷,坐看云起。那就去彩云之南,暂且诗意地栖居一趟吧!

  乘飞机到达昆明是在傍晚时分,走出机场航站楼,第一次站在云贵高原的大地上,抬望眼,突然发现我与天空的距离如此之近。那如浪翻滚的洁白云朵,像一座座怪石山峰,在湛蓝的天幕中不断变换形态。落霞与彩云齐飞,兴奋与激动共舞,我们的云南之旅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在大理

当大巴车行驶在滇缅公路上时,车窗外隐隐青山绵延万里,天际的云朵悠悠在山巅之上,很像我们此刻远行的脚步。青山脚下偶尔能看到小小村落,袅袅炊烟在村庄升起,摇摇晃晃,宛如散落在人世间的诗意远方。在这山山水水的荡荡悠悠中,我们穿行其间,赞美这一路上的宁静和辽阔,也在试图缓缓爱上这宁静的地方。从昆明到大理,是我们第一天的主要行程,听说有三百多公里路程,坐大巴需要走四个多小时。在车上,睡觉发呆,欣赏沿途的风景,有时顺便听听导游给我们讲解旅行的真谛,以及大理古城的“风花雪月”之美。

  中午十二点半,我们到达了大理古城。在这里,我们有两个小时漫步大理古城的时间。来到大理古城的南城门口,就能看到由郭沫若题写的“大理”二字,镶嵌在门头中央的显著位置,银光闪闪,格外醒目。楼顶悬挂着“文献名邦”四个大字,让南门城楼更加气势恢宏,庄严肃穆。伴着人群穿过城门,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路,就算是行走在大理古老的街道上了。街道两旁大都是两三层的土木结构建筑,青砖蓝瓦,粉白墙壁,独具当地白族特色。有苍山引下来的泉水穿街而过,形成了“街街流水,家家养花”的优美景致。走走停停,除了观赏店铺里雪花银翡翠等当地物产之外,也发现了古城里依旧保存着大量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比如蒋公祠、杜文秀帅府遗址和天主教堂等。

  最后,我们登上了五华楼。大理古城方圆十二里,城内街道犬牙交错,有“九街十八巷”之称。而五华楼就位于大理古城的中心位置,伫立其上,可以西望苍山,郁乎苍苍,浮云万里;南临洱海,烟波浩渺,悠远宁静,顿觉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不禁感慨,大理古城真是一个风水极佳之处!记得金庸来到大理后,曾感言:“如果能早来大理,《天龙八部》可能会写得更好一些,我没来过大理写大理,大概前世是大理人。”对于一个大理人来说,风花雪月,应该是他们最浪漫不过的事情吧。所谓的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不知道吸引过多少游客,不远万里,来大理去追寻内心的渴望。

  离开大理古城时,心中似有万千不舍,总遗憾行程匆匆。大理的风花雪月,还未曾领略,却也已然站在了洱海边上。洱海不是海,只是一个内陆淡水湖泊,面积也不算大,但在身处内陆没见过大海的白族人眼中,那就是一片海。洱海距离大理古城仅几公里,就像一块碧玉点缀在大理这片土地上。天气很好,大朵大朵的云朵漂浮在海上,海水倒影着山峦和云朵,闪着微光。漫步在洱海边,听海风拂过,在温暖的阳光里温暖纯真,在湛蓝如洗的晴空里,慢慢地沉淀,这便是生命最好的享受。

  在大理,面对苍山洱海,能让心静下来。在这里可以远离钢筋水泥的喧嚣,洗净凡庸俗事的困扰,快乐地大口呼吸,再徜徉于长满青苔的古城,听海的呢喃,不再有多余的风景来干扰彼此的视线,就在这里寻找云和苍山的倒影,倒影就在水中缠绵交错,像时光的波纹。

  

夜游丽江

坐车坐不到崩溃,也许你就领略不到云南旅游的可贵!这是阿木导游在大巴车上安慰我们的话。来云南旅游,有一大半时间都是在车上度过的,因为景点之间的路程,一般都是以上百公里来计算的。从昆明到大理就有三百多公里的路程,沿着滇缅公路,一路向西,需要五个多小时的车程。从大理到丽江,一路攀越向上,也是两百多公里路程,走了三个多小时。临近傍晚,终于到了丽江古城,安顿住宿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夜游丽江古城了。

  到达丽江后,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导游也换成了当地的导游,一个名叫强巴的藏族年轻小伙。下了大巴车后,他带着我们走街串巷,穿过几条繁华的商业街,从一座狭窄的巷口进入,还没走几步,突然又豁然开朗,看到了一辆大水车在缓慢转动,四周的广场人头攒动。原来这大水车,就是丽江古城的网红打卡点,位于古城的正门处。朝正门望去,虽有城门,却不见城墙围绕,难道古城历史久远,城墙都已倒塌毁坏了吗?

  在大水车处,导游强巴宣布:今晚可以自行游览丽江古城了,以防迷路,大家去时顺流而下,回来时逆流而上就可以了。原来这丽江古城是依山傍水而建,一条玉龙泉水贯穿全城,泉水一分为三,将古城切割成了西河、中河及东河三条支流的部分。每一部分再“三生万物”,分割出无数条支流,穿街流镇,穿墙过屋,最终就形成了丽江古城“水傍街,街依水”的一大特色。

  华灯初上,伴着天边的一丝彩云,踏着五花石铺就的青石板路,漫步徘徊,一些带有纳西族风格的民居格外引人注意,大都为土木材质建造,三房一壁,古朴典雅,清静自然。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街巷幽幽,庭院深深,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油然而生,真想让时光就此停留,好忘却尘世的种种烦扰。街边的小河脉脉流水,街上的行人悠闲自在,漫步丽江,犹如行走在历史的长廊,仿佛看到许久之前那些坚毅的马帮走过的茶马古道。

  夜游古城,躲过了热闹的四方街,也避开了满是诱惑的酒吧一条街,主要是想去木府看看。俗话说,北有故宫,南有木府。而木府就是大理古城的核心区,原是丽江世袭土司的衙署,据传土司姓木,居于城中,却不设城墙。缘于一种忌讳:怕木子加框,便成了“困”字,与其家族发展有损,这也就是丽江古城找不到城墙的缘由。

  徐霞客当年在木府门外慨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木府虽是土司王府,但宫室之瑰丽,不逊皇家,据说当年既是仿紫禁城而建。木府历经几百年的辉煌,大部分毁于清末的战火中,残存的部分也在1996年的丽江大地震中损毁严重,目前所见的绝大多数是1999年重建而成。但也仍保留着纳西族木结构的民居风格,古色古香,每一座庭院,每一座门坊,每一条小巷,仿佛都镌刻着历史的足迹。

  万古楼是木府的最高建筑,站在楼顶眺望,玉龙雪山银光闪闪,丽江古城灯火阑珊。此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中,久久不愿醒来。不禁感慨,人世沧桑,而山水永恒,当年的木府早已消逝于历史的烟云,而我们如今目睹的丽江山水,却还在治愈着无数现代人的心灵创伤。也让我想起了苏轼的那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才是旅行的意义。让脚步慢下来,让灵魂慢下来,去感受时间的流逝,感受内心的隐喻。

玉龙雪山

在丽江,有一座山,至今都没有人能登上其顶峰,那就是玉龙雪山。玉龙雪山,在纳西语中被称为“欧鲁”,意为“天山”,十三座山峰由南向北纵向排列,如一尊巨大的扇形屏风,矗立在丽江古城的北方。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而玉龙雪山不但海拔超过五千米,而且是纳西族人心目中的神山。

  夜游丽江古城后的第二天清晨,我们便怀着敬畏之心,开始走进玉龙雪山的怀抱。大巴车在缓缓地移动,向窗外望去,远处的玉龙雪山从一大片翻滚的云朵后面缓缓地浮现。一瞬间,便俘获了我的内心。玉龙雪山犹如一条巨龙,腾跃飞舞,气势磅礴,玲珑秀丽。据说,玉龙雪山一年中三百多天都被云雾环绕,隐匿在云霞明灭当中。而随着时令和天气的变化,有时云雾升腾,玉龙时隐时现;有时碧空万里,群峰晶莹耀眼;有时云带束腰,云中雪峰妖娆,云下峰峦碧翠;有时霞光辉映,雪峰如披红纱,娇艳无比。或许正是因此,当年,唐朝南诏国王曾封赠玉龙雪山为北岳,元世祖忽必烈到丽江时,也曾封玉龙雪山为“大圣雪石北岳安邦景帝”。至此以后,拜玉龙雪山朝圣者更是络绎不绝。

  不到一个小时车程,便到了玉龙雪山大索道的起点站。这里海拔3356米,乘坐大索道可以到达上面的冰川公园,那里的海拔已经到了4680米,这也是玉龙雪山可以到达的最高地方。再往上的地方还没有被开发,因为山顶的岩体不适合攀登,就算专业的登山人士也没人能登上玉龙雪山的主峰扇子陡,那里还是一片人类不曾攀登过的“处女地”,所以也不对游客开放。坐在索道上,缆车忽上忽下,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从缆车上往下看,绵延的山脉像一条曲折的线条,把天空划开,天空和大山融为一体。真的应了李白的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浮云万里铺满了辽阔的天空,云很低,挂在山峦的半山腰。

  登上冰川公园,却是云雾弥漫,看不见珠峰,到处是白茫茫一片,宛如仙境。好不容易山高人为峰,本想一览众山小,不免让人有些失落。多希望有一阵风,可以吹散云雾,一睹雪山芳容。期盼之余,也在山上拍了照片和视频,本来想再往上走一走,可是大雾弥漫,越来越冷,就止步了。其实,任何事情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自己要去真切体验。现在回头想想,站在山顶的感觉,反而没有通往雪山路上的感觉强烈。也许到达终点,透支了我们的期待,反而会让我们有点失落之感,这就像我们经常讲的,在通往幸福的路上,会倍感幸福;在获得幸福的时候,又患得患失。而不管是在路上或者到达终点,生命中可贵的经验,都是我们人生要亲自去经历的。第一次有了一种很强烈的感觉,面对玉龙雪山,渺小的我,是如此的谦卑和敬畏。

  在玉龙山脚下,我们欣赏了由张艺谋执导的《印象丽江》实景演出,以雄奇的玉龙雪山为背景,来自十个少数民族的五百多名演员载歌载舞。据说,他们都是丽江当地乡下村庄的普通农民,表演虽不专业,但阵容庞大,且都是本色出演,让人耳目一新。整场演出分为“古道马帮”“对酒雪山”“天上人间”“打跳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仪式”六大部分,没有设定主题,也没有具体的故事,却能让人在他们的淳朴粗犷中洗涤灵魂,快速融入这一片神圣的土地当中。

  中国人的山水观是天人合一,万物共生。恰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远远的一眼里,有敬,有爱,却互不打扰。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江河湖海,各得其所。所以在这场旅行中,我就好像“蓄谋已久”地想以山水和自然为师,放下日常的傲岸与偏见,在路上,虔诚地去融于自然。这时不禁想起千百年前苏轼的教诲,那时候他也处于贬谪黄州的失意与苦闷之中,望向江中的水与月感慨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也正迎合了我此次旅行的心情,虽说也有遗憾,但这一次遗憾或许会成为下一次旅行的缘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