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雪落大地(外一篇)

时间:2023/11/9 作者: 延河(下半月) 热度: 11807
刘 厦

  下雪了!

  无声的雪花,在天地之间,飘飞出最大的声响,落在我熟悉的这片土地上。

  离这里最近的山,是太行山,离这里最近的海,是渤海。这一片华北平原像敞开的胸膛,宽阔而坦荡。如果说大山里下雪了,那跌宕起伏的曲线,可以让人的目光翻涌起无数波浪,那么大雪覆盖的一望无际的平川,便可以让你的目光最大限度地伸展和飞翔。尤其是在没有高楼的农村,比如我的村庄。站在大雪覆盖的田埂上,喊一声,声音就被风带走了,因为没有障碍,就带远了,远的连自己也听不见了。这里更不知道什么叫隐藏,所有的田野,敞开的院落,每一条大路和小路,以及路边自在的老磨盘,都面朝苍天,都接受着上苍赐予的洁白。

  这里镌刻着很多慷慨悲歌,走出过很多名人大家,但这里更多的是如庄稼一样,一茬一茬生长的老百姓。

  如果快速的播放这里的历史,就会看见,他们在这里盖起平房,升起炊烟。他们把路趟开,再淹没。他们垒起墙头,又推倒。他们走不了多远,就会回来。他们说过的话,还会反复说。他们让大片的田野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他们在雪地里,披红挂绿的迎亲。他们在草长莺飞的季节,穿白戴孝送别掉落的亲人。他们在这里经受着四季的轮回。

  他们死去了,就像没活过一样,就连坟头也没有一块墓碑。茂密的衰草覆盖着那稍稍隆起的坟头,那隆起的部分是他们经历过的传奇,领悟出的真谛,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然而,他们无声的故事只有大地记得,他们是大地的一部分,他们就是大地。

  他们当中有我的父辈,有我不知名的先人,然而,我又何尝不在其中呢。

  我看见,我坐在窗前,是那个眼睛因为雪光而更加明亮的孩子。我不知道我在期待什么,但我内心充满期待的欢喜。

  在大雪覆盖的早晨,除了跳动在雪地和枝头的麻雀,第一个在雪地踩出大脚印的是我的祖父。他穿着一双大草鞋,和只有最冷的时候才穿的,套棉衣的黑色袄罩裤罩。他带着脚印去房外的柴火垛边、废弃的小院和村外的地里观察,因为这雪会把各种动物暴露无遗,祖父总能在野兔、刺猬、田鼠的各种爪印中发现黄鼠狼的踪迹。这让我总觉得祖父和雪有一种神秘的约定,他能知道雪深处的秘密。

  但雪给我更多的是亲切的记忆。每当大雪初停,父母和邻居们都会上房扫雪,那时候看不见楼房,相似的平房因为大雪就更加像了。它们整齐、谨慎,一排紧挨着一排,足够生活行走的小路将它们连接着。没有个性,更谈不上创意,就像这里的人一样,更愿意做群体中的一员,和别人一样的活着。

  扫雪是很热闹的,人们在屋顶上见了面,总会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笑。我日后才发觉,那声音,是平原而造就的,发声点儿不在口腔,而在胸膛,通过喉头的推送,直接出来的,是拐弯最少,修饰最少的腔调。虽然现在我觉得普通话要比我们的方言省劲儿,也好听,但我仍然认为只有这样的土音是最适合说实话的。

  我也曾在那屋顶上瞭望,我看见了世界的大,我可以俯视远比我高的大人们,我相信那是最高的地方,多年后,当我看见了这平房的矮小之后,当我攀登了一座又一座高楼之后,当我用岁月丈量了世界的大之后,当我再次站在平房之上眺望,我就更加相信,这平房之上是最高的地方。这里离天空和飞鸟最近,在这里眺望是最长的目光。

  大雪覆盖的村庄又是暖和的。院中,不走动的地方都堆着雪白的雪,雪堆看着走动的人,守着平庸的日子。直到院中的过冬葱绿了,才彻底化尽,化尽的时候也是雪白的。

  母亲像这里的每一个女人一样,掀开雪下的麻袋片,抱出水桶一样的白菜,母亲一层一层剥掉青帮老叶,沉默的白菜就露出了新嫩的面容。母亲就这样在陈旧的生活面前拨开每一个新鲜的日子,喂养着我的时光。

  父亲像这里的每一个冬天一样,掀开压着雪的瓮盖,拿出一进腊月就买下的猪肉,年就真的到了。

  在我的印象中,过年就是两种颜色,红和白。红色的对联贴在两堆雪之间,红灯笼映照的雪泛起红光,红色的炮皮落在雪地上。

  父亲说:谁谁回来了,谁谁家的谁谁回来了。雪听着一个又一个在外的人回来的消息,我看着他们带回来的熟悉和陌生。多少年都是这样,我和这个村庄一样,是留守者、迎接者、目送者和期待者。所以,过年回家这句话对于我来说,不是迢遥的归途,而是窗前的眺望。

  有时候我想,若不是我被疾病强行留在了这里,我一定也是这个村庄的背叛者,我也会留给这里一个背影,留给这里一小块空寂。一边向远处走,一边想念这里,在异乡用一份乡愁疗伤。

  但我被留在这里三十多年了,这是这片土地对我的偏爱吗?

  让我和它一起感受这里的四季,看着这里的孩子长大,看着他们长大之后离开,看着他们在大雪覆盖的时候回来,看着他们回来的越来越少,看着这里空房子越来越多,看着这里的老人在被遗忘的时间里坚守着别人和自己的记忆。因此,我和这片土地有着同样的角度,我仿佛最能了解这个村庄的心。

  目送,目送,一次又一次目送,仿佛一切都是过客,一切都过去后,这里还有什么呢?我看见,无尽的爱已经伸展到了远方。

  我也曾从远处回来过,准确地说,回来的那个我,是从坐在窗前的那个我眺望的目光所能及的地方回来的。我在大雪覆盖的时候回来,带着喜悦或悲伤回来。在白茫茫的一片片田野间越走越深,在一段段路程中越拐越熟。我问自己,我这是要去哪?空荡的公路通向一个村庄,村庄中有一个院落,院落中有一盏灯。无边的世界中我只需要那个微小的归宿。我突然看见,那个终点是我活着的和死去的亲人的目光,是那些老物件和记忆的目光,是窗前的那个我期盼的目光。

  那些目光足够容纳我所有的悲伤,足够回应我所有的荣光,足够安慰我所有的病痛,足够呵护我所有的梦想。正是那些目光,一次又一次催促着我远行,然后期待着我归来。那些目光聚集的地方就叫故乡。

  无论走多远,一个人永远属于一个地方。我永远在我的村庄看世界,用这里的土音对生命表白。

  然而,每一个游子又何尝不是一块流动的故乡呢?仿佛故乡长了腿和眼睛,并可以用独一无二的乡音说话。在繁华的世界里,带去某一个地域的灵魂,在异乡流浪着无数的“村庄”。

  对于华北平原上平凡无奇村庄里的孩子来说,在大雪飘落的时候,都该归位了,下雪了,就该回家了。一场大雪,就是一场浩荡的召唤,召唤着每一个远行的人,召唤着人们回到来处,回归那一片初心。

  我在辽阔的雪地上走一走,印出两行车辙,就知道该往哪走了。

  

造 访

虽然只需一个多小时就能到,但那是远方。远方不是地域上的距离,而是在你身边,你却从未到达过,而是在你的生活附近,你却从来不曾体验过的一种存在形式。

  就像我生活的村庄,一些地方我至今没有去过;就像我善良热情的邻居,我无法理解她对老年痴呆的婆婆依然恨的那么切齿;就像与我血肉不分的生母,她小时候的所见,将是我与她之间的距离。

  很多地方我永远也不能抵达,那是一个人的生命局限。

  但还有很多地方是我可以抵达的,只是我一直忽略了。

  或许那些地方可以找到我缺失的部分,可以找到我迷茫的解药。

  我来学校的时候,正是初夏,天气正好,人的心情也跟着好,仿佛什么美好的事就要发生。

  灰色的楼群,朴素又高贵,那灰是我从未见过的灰,它不是沉闷,更不是故作低调,而是一种不用任何表现,也不需任何遮掩的优越。宽敞的道路,让我不敢相信它是在这个拥挤的城市里,在找不到位置的时代,它却有如此富足的空间。路旁新移过来的树,说明了这个校区建成也不过几年,让一百多年的师范大学焕发出年轻的容貌。理工群、公共教学楼、行政楼、时光塔,看到这些名称,我感觉特别的新鲜,更特别的是,我和这里新鲜的一切有了关系。

  我多么希望能够像其他人那样,不声不响地走进大学,独自穿行在宿舍与图书馆之间,默默坐在教室的后面做着笔记,惬意地漫步在竹林婆娑的小径中。让它完全成为属于我个人的体验,而不是随时需要我表达符合大众期待话语的媒体事件。让我真正成为它的一员,而不是它的垂青才允许我逗留的一个过客。

  但那或许就是我为之向往却永远无法抵达的地方吧。

  后来,我每天路过它们,或出入其中。

  在太阳刚出来的早晨,母亲推着我走在去听课的路上,安静的校园路上,凉爽湿润的空气吸入了我全身的血液,让我轻快的仿佛只剩下无名的喜悦。行人还很稀少,音乐楼里已飘出了歌声,我也跟着唱了起来。如果人生是一个被命运挟持的过程,那短暂的自由也是极为难得的。这样我就记住了理工楼、行政楼那轻松愉快的表情。

  在月亮升起的秋夜,我去听一位知名作家的讲座,我走在金黄的落叶之上,一阵风吹来,路两旁的树闪着金色的光,飘飘洒洒的树叶落在我身上,一种无声的美将我惊住。我记住了这里壮丽的秋夜。

  在熙攘的中午,我停在了食堂门口,因为母亲说面条煮芹菜、面条煮青椒吃得实在不是味了,便进去买了几个馒头和一份饺子。几分钟的等候时间,让我一看到食堂就想起了在这里生活的不便。

  我慢慢领略了它们的各种表情。那表情与我的记忆相连了,与我的悲喜融为了一体。这让我看见了它们又一种容貌。就像认识一个人,第一面的印象和熟识后的印象是不一样的。离开的时候我才知道,我与这里的关系已从我是走进这里的外来者,变成它们是我的一部分了。

  我的住处在两千亩学校的东南角,一座叫国培大厦的楼里,这座十九层高的楼是用来接待短期培训全国各地的老师们用的。还记得我刚来那天,一进房间门我一阵惊喜,因为它的布局不是普通宾馆的样子,而是学校宿舍的模样,上下铺,四张床,四个桌子,四把椅子,真的要给我造成一个自己是真正大学生的错觉了。

  或许这个有上下铺的房间,就是我缺失的部分——人间一个普通的位置,可以拥有被接纳的幸福和被忽略的孤独。

  朝南的窗户很大,让房间阳光充沛,我们的窗口正好在对面两座住宅楼之间,在十三楼的窗口望去,视野开阔,只是不知道那些地方是何处?那些建筑是什么?有大片裸露的土地,有貌似厂房的建筑,有不知作何用的烟囱,有不知归处的飞鸟。有一条白色的长宽地带,两头被建筑物挡住了,母亲说那是水面,父亲说那可能是一条新修的公路,但又觉得都不太像,他们经常没事的时候坐在窗前研究。父亲还把我抱起来,举到窗前,以求鉴定。我说那不是一堵墙吗?后来为了揭开谜底,父亲专门跑了过去,就在我们的窗口可以看到的那个不明物的地方打来电话,说那的确是一堵墙。我和姐姐大笑了起来。

  来到一个地方之所以感受到陌生,是因为收留你的住所周围是陌生的,陌生的建筑,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声音,陌生的生活。

  弗洛伊德说过,两个人一起去旅游,回来后却讲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所见。这就是说世界摆在你面前,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你熟悉和感兴趣的。

  就像来到国培多日后,我才清晰地了解了这座楼的结构,我才知道了它周围的环境,我才看到它对面的住宅楼上就是那群鸽子的家,才看见三楼的窗口里,每天晚上都有一对十几岁的姐弟在那里不亦乐乎的玩游戏。才在某一个傍晚,母亲推我们在楼下的空地上透气的时候,发现楼前的短墙和墙根的杂草间竟有一个人出来了,原来那有一条不算路的小路,我们却不知道。从这里去买菜,母亲可以节省60%的路程。

  一点点发现着视而不见的东西,一点点发现着深藏不露的东西,也就一点点发现着新的自己,这多像人生的特征。

  或许人生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吧。因为好奇,因为无知,必然有这一遭。

  多少次,在夕阳落尽的时候,路过一盏盏灯,我很庆幸,我有一个房间的房卡,一扇门可以被我打开。我可以在其中写作、失眠,可以在其中消化白天的人和事。

  一个初冬的深夜,寒流来临,大风让窗户缝发出山谷的咆哮,仿佛整座楼都在摇晃。我的房间就像一个小小的火柴盒,不知要被这大风吹向何处,我在其中,只能在沉默中听从命运的安排。

  当我看到世界的广大,也就认识了自己的微小,当我置身于人流中,也就确定了我是个局外人。

  世界并不是我的,在我和它之间,有呼呼的风吹着……

  无论在这里的停留是短暂还是长久,又有什么区别呢,就像人生一样,我只是一个过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