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暖我一生

时间:2023/11/9 作者: 滇池 热度: 11542
郭立泉

  小纺车,一摇拉

  俺娘在炕上纺棉花

  纺成线,织成布

  你做褂子我做裤

  也有单,也有棉

  花花绿绿过新年

  ——黄河口童谣

  一

  九月了,棉花在大地上闪烁着白色的光芒。

  天上的白云罩着地上的白云,地上的棉花望着天上的棉花。大把大把的阳光流泻下来,把我稼穑的岁月染成一片金黄。风从草桥沟对岸吹来,河子西的高粱用一只脚站了好几个月,从谷雨一直站到现在,也不觉得累,长长的叶子在风里哗哗啦啦地吹着唢呐。河子西的阳光,我生命的食粮,我温暖的衣裳。

  棉花地中间有一小块盐碱地,这几天地里冒出一座白色的小山,这是我用拾来的棉花堆起来的。现在,我把自己埋在棉花山里,身下是厚厚的棉花,身上也是厚厚的棉花,只露着一张丑脸晒太阳。鸭蓝在空中盘旋,一个劲地叫。我知道,它把我也当成了一只鸭蓝,想勾起我和它一样的叫声。

  要在平常我早就叫了,可这次我沒叫。我把头拱到棉花里久久没钻出来。棉花棉花,没人答应;娘花娘花,还是没人答应。花叶子收留了我的泪水。棉花,我想问问你,我娘上哪儿去了?棉花,我想娘了。

  当大地酥软到一定程度,地里的乱草被娘拾掇干净,小枣树身上就鼓起一个个的小苞。“枣发芽,种棉花。”这是枣树和娘约好的种棉花的暗号。

  我上高一时,棉花已经开始薄膜种植。周末,一个春风骀荡的早晨,娘叫我起来种棉花。这是当时写在日记里的诗:

  银枝含羞枣发芽,铺下薄膜种棉花。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庄稼地里爬。

  当时铺薄膜还都是人工,真的是要爬着铺。棉花比较耐碱,分到我家的二巴碱地种麦子不行,种棉花正好,但要到远远的公路壕沟里去挑水,到了傍晚,肩膀肿得火辣辣地疼。棉花种起来很慢,要从铺好的薄膜上抠出一个个的小窝,每个窝里扔上三四个棉花种,再浇上一舀子水,抓上两把土覆盖起来。棉花点完了,你就等着吧。三四天之后这种双子叶植物就会开始又一次生命的轮回。

  棉苗快顶到塑料薄膜时,要及时把它们放出来,不然薄膜的高温很快就会把棉苗灼干。盖膜大大提升了地温,又省了给棉花锄地。棉苗放出来,一头扎在风里,伸伸手脚开长,薄膜下的草却只能闷在里面,头顶着薄膜,干生气,出不来。盖膜的另一大好处是减少了水分蒸发,保墒效果好。整整一个下午,我看到几颗水珠在薄膜下走来走去,欲滴未滴。娘说,今年草桥沟的棉花长得真快。我当时正看着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棉花也有棉花的烦恼。正像有人说到爱情——铺垫是容易的,但如何结局有点难,因为好像没有一种作物像棉花一样遭受那么多的病虫害。棉花常见的病有枯萎病、黄萎病等,棉蚜、棉叶螨等各种虫害更让人不胜其烦。我搞不明白,棉花咋那么讨虫子喜欢,刚长出叶子不几天,蚜虫就腻歪歪地爬满了叶子,而且一茬又一茬。蚜虫是学名,前桥人就叫腻虫,有人叫蜜虫,孤雌繁殖,有蜜一样的分泌物,粘乎乎地覆盖在叶子上,既影响棉花的光合作用,也影响棉花的呼吸作用。

  棉花长啊长,刚想结铃呢,棉铃虫就爬出来等在那儿了。你搞不清它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而且它能生到四代。这更是棉花的死敌,要是不管它,它能把棉铃咬得一个不剩。只要不想让棉花绝产,你只能打药。敌敌畏的气味挺好闻,但棉铃虫已越来越不怕它,各种虫子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药量越来越大,兑了农药的水都变成了乳黄色。娘跟我说,虫子要翻天了,换敌杀死吧,兑得重一些,不然摁不住那些虫子。我感觉棉花肯定是打药最多的作物之一,而且用的药越来越毒,喷雾器也越来越大。我亲密接触过的农药名目不时翻新,敌敌畏、氧化乐果、一六 0五、速灭杀丁、久效磷、呋喃丹、敌杀死,一种比一种毒。打药起先用的是筒状喷雾器,是个铁家伙,斜跨肩上,打一上午勒得肩膀红肿。再后来就有了塑料的背负式喷雾器,背在背上,左手一抬一压,边走边充气,右手执杆打药,又轻便,效率又高。再后来,就有开着拖拉机打药的了,一趟过去,能打三四耧,半天打个十几亩不成问题。但不管怎样,虫子一遍遍地生,药就要一遍遍地打。

  娘已年过半百,每次打药须先蹲到地下,把带子挎到肩上,再费力背起几十斤重的喷雾器,慢慢爬起来。我经常听说热辣辣的太阳底下,有喷药的女人晕倒在棉地里。这是我无法接受的一种情形。从高二开始,哪怕自己请假我也再不让娘摸喷雾器了。

  二

  棉花已没过了我的小腿,叶子眼睁睁地看着又一茬腻虫爬满了自己的身子,但它没办法,只能打起卷儿,等我来救它。我和这些小昆虫展开了又一次较量。我打着药,娘拾掇着棉花。

  娘说,苦日子咋也能熬出头。棉花长成这样,再也不用为没穿的犯愁了。温饱温饱,先温后饱。当娘的,只要孩子冻不着饿不着就知足了。大葵婶子和平媳妇挎着箢子沿着地堑走来,箢子里盛满了豆角,三个女人聊得更热闹了。我的乡亲们,只要贴上了农民的标签,好像一下子就认了命,一生与庄稼为伴,荷锄执镰,终老一生。平原上的孩子,有几个不是点种着棉埯,打着花杈,拾着棉花长大的?村子里的女人,有几个不是纺着棉线,织着棉布过日子的?女人与棉花,要厮磨一生,从妙龄到白发。

  三

  没有一种庄稼像棉花这样让娘操心,从出苗到拔柴,娘像侍弄孩子一样侍弄棉花。棉花长到没膝时,娘就像整天长在地里,修花,拔草,拿虫子。棉花不开旺,娘着急;棉花太旺了,娘也着急。越是那些不结桃的“滑条子”,越是长得快,人五人六,争吃争喝。要打杈,打边芯打顶芯,把棉花头撮了去,控制它的疯长。修花要一棵一棵地修,修一阵子花,腰就疼得直不起来。这时,还要捎带着拿粘在棉叶上的棉铃虫卵,顺手把它捏死,这是棉花的心腹之患。

  棉花的花朵是变色花,先是粉白,受粉之后变黄,再渐渐成粉色,开成一个小喇叭,呼唤着邻棵上的姐妹们。仲秋时节,浓密的叶子中,突然乍红一片,似云蒸,如霞蔚,美丽给大地看。当它深红之日,也就是萎蔫之时。萎蔫之后,花朵依依不舍地告别枝头,棉花的授粉仪式已经完成。

  这只是她第一次开花。最让娘揪心的,是她的第二次开花。这次开花,是棉桃开出的花,其实是棉铃成熟吐絮。花朵开花受精后,子房发育成蒴果,称为铃,就是棉桃。最初结出一个豆粒儿那么大的小棉桃,像是青嫩的乳头,躲在叶子底下。眼看着它一点点鼓胀,最后鼓成了一只绿桃。

  处暑节气快到了。娘说:“千年万年,处暑见棉。今年的棉桃坐得可真密实。”起初绿桃一直憋着不开,到了七月十五,织女在鹊桥上完成了与牛郎一年一度的约会,擦掉凄美的泪花,又要回去干纺织活了,这时的棉桃再也忍不住,裂开了小口,露出了白白的棉絮。她不招蜂,也不引蝶,蜂蝶偶尔来一趟,咂摸一下,假的,就飞走了。蜜蜂嗡嗡地说:“棉花开花,白搭白搭。开吧开吧,开吧开吧。”棉桃在层层叠叠的棉叶下探出脸来,咧开小嘴透着气,笑。

  过了八月十五,风就越来越爽。

  很多草愿意长在棉花地边。稗草结完了它的种子,谷莠子摇着它的叶子,洋茄子挑出一嘟噜一嘟噜紫黑的珠子。风中的棉桃开始恣意怒放,黄河口大地上,一片白色的海洋,咋也望不到头。

  秋风一天凉似一天,大地一年的劲使完了。棉桃开始大喷大喷地炸絮,这是娘最欣喜的日子,但也是她最着急的日子。姐姐出嫁了,爹刚去世,我正为高考拼搏,这一地的棉花,开得让娘有点措手不及。其实不光我们家,这阵子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棉花都拾不迭。八五年的棉花,收成想不到的好。仿佛约好了一样,一夜之间,桃子一下子就开了,如神袛,如会盟,雪白一片,暖天暖地。

  周末我骑着自行车从利津二中回家,一路经过韩家垣子、三合屋子、草洼子,路两边全是棉花地。生命的长途中,一路棉花盛开。在这条用母爱修砌的路上,棉花是人间最丰盈、最温暖的一种花。

  四

  到村头时已是傍晚,碰到东邻魏九奶奶,她说地里棉花都白得拾不过来了,你娘可能还在西大井拾棉花,家里锁着门。我骑上车子赶到西大井,尽管有月光,但野地里黑魆魆的,只看到了我家的地排车,看不到娘在哪里。“娘!”我朝着棉花地喊,棉花地没有反应。我有点害怕,扯开嗓子又喊:“娘——”“哎!”终于听到了娘的声音。淹没在棉花地里的娘,慢慢站起身子,又弯下腰去。我老远看到娘佝偻着腰,两只手在一个个棉桃上快速游走,一个包袱系在娘的腰上,鼓鼓囊囊的,拾到地头,娘把棉花倒在棉堆上,

  清冷的月亮望着娘,也望着白白的棉花。我把棉花装上车,在前边拉着车,娘推着自行车跟在后面。我说地排车这么沉,你咋拉来的?娘说也沉不着哪里去。你咋不借个小推车呢?娘说家家都忙啊。我说,娘,这个学我真上够了。娘说傻孩子,可别这么没志气,也对不起你爹。明年高考,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就要有收成了。你考上学,用今年的新绒子给你做床新被子。

  没办法,我跟班主任又请了几天假。在我干过的农活里,拾棉花算是一种不算太累的活。感觉生产队时,棉花棵并没有这么高,分田单干后,棉花好像疯了一样,现在已搭到了我的胸脯。高高低低的棉桃上露出的棉絮,被我一朵朵揪下来,塞进挂在腰间的包袱里。腰疼,脖子疼。我仰头看看天,天上也是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看得我想流泪。

  要是人多,一边拾棉花,还能一边拉呱,不知不觉包袱就满了。我家的地紧挨着扣老姑家的,扣老姑手不停地在棉桃上翻飞,嘴里念着那支亲切的童谣——

  小脚床,拾棉花

  一拾拾了個大甜瓜

  爹咬一口,娘咬一口

  一下子咬着孩子那手

  孩子孩子你甭哭

  赶到集上我给你买个哈楞鼓

  哈楞鼓上俩小孩

  也会打呱也会玩儿……

  五

  棉花,是上帝的赠品。有了这赠品,人的心里暖和多了。而这赠品,并不是哪里都能得到。作为退海之地的黄河口,一直是让上苍眷念的。

  从八十年代开始,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棉花一直是鲁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为农民解决温饱、摆脱贫困立下了汗马功劳。棉花收了,有了油,有了暄腾腾的新棉被,有了一冬的烧柴,最关键的是卖了棉花,能够换回一沓新票子。许多人家盖屋、娶媳妇,可都指望着那些棉花呢。

  我半夜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就开始装车。一包包的棉花被我搬上车,驴把长脸拱在驴槽里,抢着在上路之前吃上几口草料。娘坐在灶前的脚床上,灶膛里的火映红了娘的脸。我把车装完了,娘也把一碗咕渣头(面疙瘩汤)舀到了碗里凉着。我说太早了吃不下,等回来再吃吧。娘说不吃可不行啊,你不知道,卖棉花要排很长的队,你这时去还不知道啥时回来呢。我这才想起了报纸上老说的卖棉难,赶紧呼呼啦啦喝了一海碗,赶上驴车往收购站去。一过付窝桥我就傻眼了,卖棉花的车已压满了街。我有点着急,卖了棉花,下午还要赶到陈庄去上晚自习呢。我又往前挤了挤,前边一个小青年抽了我家驴一鞭子,急啥?抢孝帽子戴吗?一句话把我的火腾一下勾了上来,一鞭子抡过去,他的汗衫立马裂了一道口子。他一鞭子又抽过来,我左手一挡,手背上的血像一条红色的蚯蚓爬了下来,鞭梢掻到了我的眼角,火辣辣地疼。旁边一个大叔赶紧把我们拉开,说孩子们,可不能打架呀,火气这么盛还行啊。唉,都是他娘的收购站,我们昨晚就来了,前边望不到头,也不

  见动,那些操蛋的验花员还随意压级,他说几级就几级,咱老百姓就是那软柿子,谁想咋捏就咋捏。我舔了舔手背上的血吐到地上,一直到过午没离开地排车。午后,我给驴上了点草料,驴起劲地嚼着,馋得我直咽唾沫。真后悔没听娘的话再喝一碗咕渣头。我想,要是我也能吃草就好了。旁边的大叔掰了口干粮递给我说吃吧,亏了啥也别亏了肚子。我没要,我要吃了大叔就吃不饱了。不一会儿,我就睡着了,在梦里到处找吃的。不知到了几点,那位大叔叫醒了我,说终于排到了,我把车给你赶过来的。我往大磅上提那一包包的棉花时,饿得张了几次跟头,大叔又过来帮我一包包把花搬到大垛上。棉花卖了,钱却没拿到,只拿到了一张白条子。大叔叮嘱我,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能拿到钱呢,可千万别丢了这白条子,不然就拿不回钱了。回到家已是后半夜,娘边给我端饭边说,都怨我,都怨我,给你捎上个干粮就好了。我把受了伤的手藏在碗的黑影里,风卷残云吃了娘做的饭,骑上车子就往陈庄赶,等到了利津二中,正赶上上早操。

  六

  花拾完了,河子西只剩了一地的棉花树。棉花树的叶子经过风吹日晒,慢慢干枯摇落,被凛冽的风撕成碎末,等着来年的犁铧把它们翻到地下。摘净花絮的棉花壳子,在秋阳下呲着牙。棵子变得利索、舒朗,只剩下硬硬的筋骨,繁华落尽,更显峥嵘,不动声色地回忆着缤纷的往事。棉花柴有的人干脆叫柴子。前桥村的人叫的又简洁又有诗意,就叫花柴。既然是柴,最终的命运是要走进灶膛的。但它现在还要在地里站些日子,忙着收秋的乡亲们还顾不上它们。但也不能让它们站得太久,其他活忙完了,棉柴也干得差不多了,就要抓紧时间打花柴了,不然等冬天一上了冻,地梆梆的硬,花柴就打不动了,就得让它们在空旷的野地里过年了。搞不好,还会耽误第二年的春耕。

  打花柴是个力气活,女人一般干不了。上高一时,娘打花柴扭着了腰,好长时间不能动。从上高二开始,家里打花柴的活就让我包了。花柴用镰削进度当然要快,但第二年耕地时那些棉花楂子会很麻烦,要费二遍事。所以打花柴时最好是连根拔起。有一种叫柴镰的农具,看着弯弯钩脚,用起来却挺得劲,使用时要弯下腰去,用柴镰从根部把花柴套住,利用咬合力,一使劲,一根花柴就会连根拔起,柴根上会带起些土。还有一种“老虎钳子”,把儿更长,人不大用弯腰,用钳口夹住棉柴根,利用杠杆原理把棉柴拔起来。这拔法更省劲,就是有点慢。但不管哪种拔法,都要一棵一棵地来,这样,我们家的棉花又要被我挨棵抚摸个遍。

  上高三时,我们几个同学还到八十八户村樊立家帮着去打过花柴,我又炫耀了一下干农活的体能和技巧。

  这几年,黄河口棉花的种植面积始终居高不下,尽管价格时高时低,但对于大多数出不了门打工的人来说,除了种棉花,也没有更好的挣钱门路。对于规模种植者来说,棉柴收割真的是一件挠头的事。一到冬天,人们时常看到大片大片的棉柴站在田野里。在农作物里,它们播种最早退场最晚,使命已尽,老气横秋,剩下的时光,在寒风中吹吹口哨,藏藏兔子,收留收留飘荡的雪。

  七

  一朵棉絮变成棉绒的过程,从手工撕棉花到轧棉机轧花,我都见过。脱了棉籽的棉花,我们叫绒子。虽然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秘鲁和印第安的墓穴中就已发现了棉花,古罗马时代地中海沿岸已有大片大片的棉花。但棉花脱籽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一七九三年,美国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把棉籽和纤维分开,引发了纺织界的革命。中国的植棉历史虽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但最初的棉花曾作为观赏植物。作为纺织用途的棉花是从明朝开始大规模引进种植逐渐替代了麻丝。绒子除了续续棉衣棉被,它最终还是要纺成线,织成布。农家织的布叫土布或老粗布。现在村里的女孩子会纺线织布的已少之又少。可那时节纺线织布是一个农家女安身立命的必修课,而且要占去她生命中的大量时光。

  几千年来,男耕女织一直占据着耕读文化的中心,这种画面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元曲,从孟郊到黄道婆,直到陕北人民唱“想起周总理纺线线”,不管麻线也好,棉线也罢,纺线织布一直延续着一种小农的温馨。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唧唧唧唧,声音清脆辽远,从童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敲击着我的耳鼓。我找促织,去灶窟里找,去八仙桌下找,都没找到。促织还是一个劲地叫着。我跺了跺脚,促织不叫了,娘说,小兔崽子,你踢蹬啥 ?好孩子是不能逮促织,掏燕子的。一个好人家,不能少了燕子、促織。坏人家里,燕子、促织连待都不待。

  脱了棉籽的棉花在纺线之前先要弹一弹,棉花弹得越“熟”,越匀挺,绒子就越好使。娘撕一块又柔又软的绒子,在面板上铺平,用秫秸梃杆一搓,一根布几(棉条)就出来了。这个活我早就学会了,可真想去纺线,娘却不让了,说那是女孩子的活,男孩要有个男孩的样儿。男孩啥样儿呢?那天姐姐纺线纺累了,我就盘腿坐在纺车前,一上来就把布几缠到锭杆子上了。姐姐把线倒出来,教我怎样左右手配合。一会儿,我就找到了门道。右手摇着纺车,左手捏着布几,尽量往后拉,扯出的是细细的棉线,然后右手摇动纺车稍稍倒转一下,左手揪着棉线从锭杆子尖上卸下来,小拇指勾着线一扬,把线绕到锭子上,跟变戏法似的。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你不停地扯动布几,粗细均匀的棉线就源源不断地吐出来。多少年了,河子西的棉花生生不息,纺车的絮语滔滔不绝,布几里扯出的暖意绵绵不断。

  漫长的冬夜,不眠的纺车声永远是前桥村最美的小夜曲。嗡嗡的纺线声中,妹妹念着童谣:

  织,织,织笼布

  谁会织,娘会织

  花花线,倒过来织

  我才不那样念呢,那是女孩念的,我是男孩,我喊:

  嗡——嗡——

  纺细线

  给貔猴子缝腚眼

  缝貔猴子腚要咋着缝?不知道;一个穗子到底要缠多少圈线,谁也没数过。锭杆子上慢慢长出了一只梨。娘纺线时一根布几接一根布几,煤油灯如豆的灯火把娘手摇纺车的身影映到墙上,纺车在墙上不住地转啊转,但它的影子永远飞不出那面墙。娘劳作的身影,是一种祈祷的姿势。娘一边纺线,一边让我们猜谜:

  一只鸟,八根翅

  越飞越有劲……

  这只八根翅的鸟,在一个个冬夜里不倦地飞。多少个夜晚,我一觉醒来,纺车依然在嗡嗡地唱。天亮时,几个梨样的线穗子趴在针线笸箩里。

  八

  娘纺出的线还要再经过几次倒腾,先要用尺八长的梃杆绕一遍,叫做“穗子”。再要在桄上“桄”一遍,还要在“柪子”上捞一遍,线变得越来越熟,越来越结实。牵机,刷机,浆线,这些活需要集体作业,当听说谁家要牵机刷机了,不用叫,东邻西舍的妇女们就自动聚了来,和平媳妇、大葵婶子就边干着活,边家长里短地聊上了。当娘把浆好的线装到织布机上时,一根棉线已经找不到它来时的路了。

  1982年我上初二。暑假里,家里的八仙桌被抬了出去,屋里的空间,炕下几乎全让给了一台织布机。此后的日子,哐叽哐叽的织布声日夜响起来,累得娘胳膊都抬不起来。我心疼娘,又对织布好奇,有一天娘上了坡,我手痒痒起来,把暑假作业一扔,爬到织机上,开始试着织布,刚扔了一下,就把梭子里的线扯断了,我接上线头,又试了几下,手脚配合,慢慢找到了窍门——右手把梭子扔过去,左手接住,一只脚把踏板一踩,右手顺便把板综拉过来,哐,一根纬线被织进了交错的经线上。右手推出板综的同时,左手的梭子又扔了过来,哐,又一根纬线被织了进来。五颜六色的经线上,梭子来回奔跑,布匹一点点增长,像一片不断伸展的彩霞。那个下午,唧唧复唧唧,小儿当户织,机抒声一直响到傍晚。娘从玉米地里回来时,望着她的小儿织出来的一大卷布,那种惊喜,我一辈子忘不了。

  纺车嗡嗡,唱白了娘的头发;织机声声,催老了娘的容颜。这些年,我们穿的衣服,历经一次次的更新换代,穿过了化纤的、貂绒的、羊绒的、兽皮的,现在好像又开始回归,喜欢上了纯棉的。鲁北有些地方,把棉花叫做“娘花”。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我心头就颤了一下——怎么起了这么贴切的名字,或许,只有叫娘花,才能最确切地表达这种植物与娘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女为娘,人世间最好的女人就是娘。娘生命的最后几年,得了尿毒症。即使在透析的间隙,她仍然开荒种了几亩棉花,说是要收了轧些新绒子,准备给孙子娶媳妇做被子。我在医院陪床时,娘还说起我上初中时,趁她上坡,我在家里偷着织布的事儿。

  为了娘就近透析方便,我在县计生局院里租了一套平房。我在县府办上班,晚上老是加班到十一二点,每次回家时我都要去看看娘。前面院门锁着,屋里黑着灯,想喊又怕惊扰四邻,就转到院子后面。娘就住在这个小坐屋里。灯还亮着。娘,我叫了一声。哎!娘答应的那么痛快。咋还没睡?没啥事吧?没事,放心吧。干啥呢?撕棉花呢。你回去睡吧。

  我骑着自行车,独行在午夜的街头,昏黄的路灯光像陈年的棉絮,一路护送着我。

  九

  在外工作了二十多年,我仍然喜欢回老家,喜欢睡老家的土炕,喜欢听窗台下娘纺线的声音。家里有了这种声音,就会暖意充盈。有时我明明听到了纺车的嗡嗡声,可当我睁开眼,又到哪里去找寻我娘慈爱的身影?

  现在,只有我在这河子西拾棉花。娘花娘花,当我翘起舌尖发出这两个音时,一种别样的暖意漫上来,关于棉花温情的记忆就像娘线穗子的棉线,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咋也抽不到头。脑海里忽又飘过齐白石的《棉花图》,静静细思着“花开天下暖,花凋天下寒”的题款,手里捧着一捧棉花,像捧着一只纯白的飞鸟,无比的柔,无比的软。

  棉花,天生仁爱,暖佑众生。我温暖的、温软的、温和的充满母性的棉花呀!娘离开了这个世界,到天国种棉花去了。西大井的高处,一株棉花像个没娘的孩子,耷拉着断枝,孤苦地站在寒风里哭。老屋里已久不住人,炕上堆满了嫂子拾来的棉花。我的思绪,像被儿猫耍乱了的线团子,理不出个线头来。棉花棉花,我叫,它不答应;娘花娘花,我又叫,它还是不答应。那个冬天,彻骨的冷。

  责任编辑? 包倬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