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百年飞鸿话侨批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16272
林南中

  在闽南侨乡流传着一首民谣“批纸一张过一张,寄去唐山给我娘。我娘心肝不可想,批纸目屎湿会溶。”长期以来,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深受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奉行“忠孝节义”“多行善事”的理念,通过水客和侨批信局汇寄“番批”回唐山祖地,赡养眷属,与亲人沟通信息、倾诉衷情。百年来侨批飞鸿,成为联系华侨、侨眷的情感纽带,记录着华侨心系祖地、报效桑梓的一片真情。

  水客及侨批业发端于明末,鸦片战争后,随着东南沿海民众“下南洋”移民浪潮的兴起,萌生了这种有“海上票号”之称的信汇邮传载体——侨批。侨批,在闽南又称“番批”“银信”,“番”指的是东南亚及海外,“批”是闽南语书信的意思。侨批就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邮政、金融机构汇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附言的汇兑凭证。

  侨批,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是一部珍贵的乡愁记忆档案,也是重要的海洋文化遗产。2013年6月“侨批档案”入选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家书抵万金 心系桑梓情



  有一封1936年12月由菲律宾经厦门“光远信局”收寄至漳州南门头的侨批,是海外的叔叔许田螺写给内地侄儿木其。信笺内容如下:“近阅新闻,咱厝平静安定,余甚慰无忧矣。并探我兄弟玉体康健安宁长寿,则我等之所厚望也。今备付大洋贰拾大元,至即查复便报。余住外,家内大小平安,生理(即生意)近来稍些转机,本处同人会议,筹谋恢复学校,拟于明春,兹嘱侄孙辈,须着教入学校,攻书要紧,特此启达。”

  信笺内容雖寥寥数语,但可以看出在南洋谋生的许田螺对故土乡亲的牵挂,而对自己在海外是否辛劳却只字不提。这种情系桑梓的内容,是许多侨批的共同特点。侨批不仅寄来了海外打拼的血汗钱,也寄来了对家乡浓郁的深情和期盼,更能让人解读到“家书抵万金”。

漳泉金厦永 同是一家人



  明清时期,闽南一带的百姓多往南洋谋生。金门作为闽南的一处重要侨乡,其侨批业亦相当发达。民国时期,仅厦门侨批局设于金门的分局或联号就有19家。闽南漳泉金厦在经贸、文化、金融、侨汇等领域密不可分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在侨批上也可以体现出来。

  有这么一件1931年4月由印度尼西亚吧城经厦门“华南信局”转接至漳州流传“信达汇兑信局”的侨批。该批是海外陈玉信寄给漳州龙溪县廿八都许茂洲下溪社(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的陈玉根。

  侨批封背盖有多方章戳,内容完整,邮路清楚。戳一是:“吧城小南门源成兴,附设源记信局,专收漳泉金厦永春各属汇兑保家银信”,说明这家设于印度尼西亚吧城的“源成兴”信局,是专门收取寄往闽南漳州、泉州、金门、厦门、永春的海外信局,反映了当时漳泉金厦手足情深、同属一家的历史渊源。

  “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乡”,在海外,同属闽南的漳泉金厦由于语言、风俗、信仰相同,他们的落脚定居地相对集中。吧城即现今的雅加达,是早期闽南人主要的聚集地之一。该批从吧城寄出的时间是“中华民国廿年四月廿九日”(即1931年4月29日),到达的时间用中国数码字毛笔书写,为农历“辛三月二十三日”(即1931年5月10日),说明这封侨批前后仅仅走了12天就到达国内。侨批封上还盖有一方漳州流传“信达汇兑信局”印戳,戳文:“专分南洋信,分大银,无酒资,无小银,极快捷”字样,说明该信局是专营来自南洋的侨批,“无酒资,无小银”表明信局分发信款时,不能随意收取小费,表明早期侨批从业者规范行业行为,服务侨人的经营理念。

政经商贸史 家国情怀心



  多数华侨在海外谋生艰难,处境动荡,但却心系祖国,关心家乡。侨批封及批笺上有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商贸的情况,可称是一份侨史的备忘录。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引起了金融、经济恐慌。国民政府财政部于同年8月14日公布《非常时期金融安全办法》,鼓励存款,号召国民及海外华侨认购公债,支持抗战。这段时期侨批封上加盖有“请购救国公债”宣传戳,鼓励华侨、侨眷用侨汇购买公债。有的在侨批封上加盖“勿忘国仇,彻底抵制,不买仇货,不卖仇货”的信戳,表达了在海内外华人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赤子之心。

  有的侨批上还钤盖有商家的广告及商标图案。在一件1933年从海外寄海澄海沧宫井的侨批,上面盖有“邮政储蓄汇兑,稳固便利迅速”,说明当时的金融、商业广告及政治宣传也充分利用侨批,作为沟通国内外信息的桥梁。以批封作为宣传的载体,体现华侨拳拳的家国情怀,给侨批增添了情感的温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