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源头活水今犹来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16960
陈海容

  南宋理学名家、诗人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写下流传千古的名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趣的是,比朱熹略迟一些年代,在长泰有一位陈耆更是身体力行,捐田240余亩开圳建陂20余里,历经八百多年,至今仍在使用。

  据史料记载,宋嘉定年间(1208—1224),长泰县匪患频仍,旱涝迭至,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人和里与彰信里处于丛山环抱的盆地中心,水利年久失修,大片田园成为“看天田”,无雨田龟裂,有雨成汪洋。庄稼屡屡失收,农民难于生计。

  陈耆(1195-1264),南宋时长泰县彰信里(今陈巷镇)双芹社人。他承袭祖业数百亩良田,家财万贯,但急公好义,轻财乐施,凡是公益事业,即使捐耗巨资,也在所不惜。对贫苦农民,也处处给予同情接济,百姓尊之为“陈耆公”。当时,陈耆正当盛年,决心为乡里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他慨然捐献良田240余亩,让乡里开圳建陂用地或作为交换地。还聘请水利名师,亲自陪同勘测地势,足迹踏遍旌孝、石铭、彰信、恭顺、人和等五个里。经过规划设计,拟订了“双圳陂”工程,从岩溪硅山之麓、龙津溪乌石潭处,筑坝截流,引水入古仓社造陂,名日“开禧”。陂以下采取双圳分流,命名双圳陂。东圳筑陂7处(陈坑、陈塘、田仔、洋陂、长背、陶塘、夫坊),西圳筑陂8处(上原、竹木、后溪、汤湖、洋溪、山重、罗鼓、新塘)。双圳陂建陂15处,途中经过易被洪涝冲毁之处,还因地势设堰立闸,加以导流,使旱涝得以调剂备泄,又名十五户陂。

  他的这一举动大大激发了当地村民兴修水利的热情。修圳期间,周围各里群众,深为陈耆的善心义行所感动,纷纷自发地携带锄头、畚箕,自备口粮,不计报酬,前来参加义务劳动。因工程浩大,双圳陂于宋宝庆二年(1226)动工,至嘉熙元年(1237)才全部建成,历时11年。双圳陂全长20余里,流经彰信里、仁和里的15个村,计开凿池塘36处,圳沟300余条,总灌溉面积1万多亩,是长泰古代个人出资兴建的最大农田水利工程。双圳建成后,为了充分发挥水利效益,陈耆精心挑选一批热心公益的人,充当各陂陂长,长年累月加以巡视、管理与维护。

  陈耆倡修双圳陂水利工程,彪炳千秋。各里的百姓有感于陈耆夫妇的恩德,在彰信里陈耆故里兴建一座陈公祠,以祭祀之。《漳州府志》和《长泰县志》均有记载陈耆捐资兴修双圳陂的感人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十五户陂仍被沿用,且經过多次改建扩建,其渠道配套进一步完善。1958年,在原陂上游1.5公里处,修建长159米、高1.6米砌石拦河坝,以增蓄水源。1972年,县里继续完成总干渠和支干渠的改扩建工程,增长渠道9.6公里。1999年9月,十五户陂被列入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土资源部万亩土地生态整治项目,在其灌溉区创办了雪美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6年3月,福建省水利厅公布双圳陂(十五户陂)列入第一批省水文化遗产名单。

  如今,十五户陂的渠水依然清澈流淌,它不仅还在灌溉着郁郁青青的万亩良田,也仿佛在脉脉诉说着那个时代那个感人的故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