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漳州非遗素描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16284
林艳

  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语文转岗教了美术。一个神奇优美的世界在我追寻教学的路上被打开了。我与孩子们一起玩泥塑,一起拓印,一起剪纸;我与同事们一起做课题带领孩子寻找家乡的非遗文化,一起课堂实践,一起课外活动。在美术的熏陶中我深深领略到了漳州非遗的魅力,漳州非遗,一颗璀璨的明珠。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在我们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有16项(17家)、省级88项(92家)、市级197项(224家)。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漳州市有着许多宝贵的传统艺术(如芗剧、布袋木偶戏、锦歌、东山歌册、木版年画等)、传统手工技艺(如土楼建造技术、漳浦剪纸、木偶头雕刻、八宝印泥制作工艺等)、独特的民俗(如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云霄纪念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活动、东山关帝文化、三平祖师信俗等)、民间文学(如水仙花传说)、神话和谚语等,这些都是我们所应当研究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漳州古城内展示的非遗项目特别多,仅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漳州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芗剧、锦歌、蔡福美制鼓、八宝印泥等7项。行走在漳州古城的石板路上,红砖房、骑楼、燕尾脊,目之所及,古朴、静谧,在这里欣赏非遗,惬意舒适。

  说到芗剧,记忆之门被打开,小时住在龙海一个乡村,每逢节日,村里菜市、庙前必演芗剧。动听的戏曲吸“粉”无数。《狸猫换太子》《煎石记》《五女拜寿》……这些经典的剧目乡亲们耳熟能详。有时在街头巷尾的石条凳上,闲坐的大爷们就拉着弦摇头晃脑哼起来。就连在路边开海蛎的大妈大嫂们也时不时哼起芗剧小曲来。这入人心的民间曲呀,有极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

  芗剧曲调优美,长于抒情,音乐极具特色,民歌色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它还是全国 360 多个地方戏剧中唯一横跨海峡两岸,为两岸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对于增强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维护祖国统一大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讲芗剧,不得不提邵江海,人称“江海仙”。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当局诬称歌仔戏为“亡國调”“汉奸调”而加以取缔,致使歌仔戏和歌仔戏艺人面临着绝境。为了拯救剧种艺术,为了艺人的生存,邵江海同艺友进行了唱腔改良,他重新创作了一套新的曲牌唱腔,时称“改良戏”。新中国成立后,他当芗剧老师,尽其职责,不畏劳苦,严格要求,他教出来的学生,大部份为各业剧团的艺术骨干。他为弘扬芗剧这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正是有像邵江海这样的艺术家,漳州非遗才得以传承,生生不息。

  如果说芗剧与歌仔戏亲民,那锦歌是歌仔戏的“老祖宗”,更是漳州市民间文化之瑰宝。说起锦歌,不得不提到漳州市芗城实验小学的锦歌社团。芗城区文化馆的锦歌老师专门传授锦歌这门技艺给小朋友,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善举,这是在鼓励青少年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香火”,把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小朋友们学习非常认真,她们抱着月琴爱不释手,哼起锦歌来更是朗朗上口,令人欣慰。

  漳州锦歌植根于民间大众之中,曲调优美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闽南最古老的传统民间曲艺之一,它与台湾歌仔戏的密切关系,使锦歌艺术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人民心灵的彩色纽带。

  漳州的非遗文化璀璨夺目,却又非常接地气。我们来看看非遗传承人是怎么想的呢?黄孝敏老师是非遗传承人(漳浦剪纸),品牌“金工开世”创始人,省金牌工人,他如是说:“非遗剪纸手艺人传承的不仅仅是手上功夫,更有一种宝贵的工匠精神。用最少最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完成作品,传播爱和美,传播正能量。完成剪纸的过程是给一张完整的纸做减法,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剪掉多余,最后只留下最需要的一部分,是一种取舍的智慧。剪下的碎片就像伟大的幕后,牺牲自己,成就了一件件美妙的作品,这些碎片和作品本身一样重要。每一张纸都有生命,都值得被珍惜,被感恩。”

  艺术家珍惜感恩的心应该得到尊重,漳州的非遗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视,人民的关爱,但是有些非遗项目比如漳州的木偶雕刻这一民族瑰宝因后继无人正面临“绝迹”的危险;东山歌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随着老歌手的相继去世,唱歌册正濒临失传的危险。我们要有意识地在青少年中广泛宣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鼓励青少年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颗灿烂的明珠得以代代相传,延续下去,发扬光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