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寻一脉相承文化,觅两岸同根同源

时间:2023/11/9 作者: 闽南风 热度: 17039
小菁

  漳台两地地缘相近,“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两岸地域特征的形象描述,因而形成了血缘相亲、文缘相承的悠久历史特点。漳州历为台胞祖居地,据调查考证,台湾民众主体中约有三分之一祖籍在漳州。两岸渊源深厚而久远,人们在年节习俗、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同根同源,在漫漫的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了两地共有的许多风情习俗,至今台湾仍有多项深具闽南文化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放天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康熙三十四年编纂的《台湾府志》记载,“凡此岁时所俗,多漳、泉之人流寓于台者,故所尚大概相似矣”。

  这些共同的风情习俗薪火相继、辈代传承。每年农历正月十一的“食福”就是因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而形成的岁时礼俗。自唐宋以来开漳圣王庙遍布闽南各县区城乡,漳州百姓缅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历史功绩,立庙祀拜,千年不衰。明清时期漳籍民众迁徙台湾,开漳圣王庙便大量出现在台湾一带。至今全岛已有开漳圣王庙逾三百多座,形成播衍漳台两地的开漳圣王文化,成为海峡两岸共同的民俗信仰的一项重要内容。漳台两岸开漳圣王庙宇曾多次“义结金兰”结为“兄弟庙”,互亲互敬,加深两岸同胞血脉亲情。近几年,海峡两岸联合举办开漳圣王文化旅游节、万名宗亲恳谈会等联谊活动,促进台湾同胞特别是中南部民众认祖归宗、寻根谒祖。

  关帝文化、保生大帝文化等与开漳圣王文化一样牵系着漳台的家族血脉和宗族亲情。值得一提的是,为圆广大台湾关帝信徒朝拜梦想,2016年漳州东山关帝金身赴台巡安,这在两岸交流史中尚属首次。寻根祭祖是中国人缅怀先祖、溯本追源的传统美德。自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台胞返闽寻根谒祖、续谱联谊者纷至沓来。

  漳臺宗亲文化族谱对接馆就设在漳州迎宾大道与龙文路交汇处的漳州市博物馆。目前,漳台两地有600多个同名同宗村。漳州先民移居台湾后,把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祖宗牌位、神明信仰等也带到当地,从而形成了以同地域、同宗族、同宗姓相连接的血缘聚居村落。这些村落往往具有与祖籍地村落同名、同宗、又同俗的显著特征。踏入一楼大厅一座仿古的闽南红砖民居的大门,可以看到馆内收藏着漳台两地交流迁徙的资料,包括谱牒名录、祖祠家庙、昭穆字辈、碑铭匾联、知名人物的记载、照片、表格数据及实物等,并通过各种图表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千百年来,大陆先民是如何渡过海峡去开拓台湾。展馆内的一面墙上还用篆体写着100多个姓氏,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墙就是漳州迁台的百家姓墙,不少台胞来到这里,都会在上面寻找自己的姓氏,并合影留念。“没想到找了十几年都没找到,在这里找到了!”一些圆了父辈几十年未了的返梓谒祖梦的台胞欣喜而感慨。

  两岸宗亲共拜同一祖先,怀念祖先的情感始终不变。不少台胞寻根谒祖的同时,选择在他们的祖籍地投资创业。1993年初,58岁的李瑞河在他的祖籍地漳州开辟了事业和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这位天福集团创办人,特地投资1亿元人民币建起“唐山过台湾”石雕园,通过一组组生活场面表现台商的祖辈从大陆到台湾筚路蓝缕建立家园,以及台商回大陆祖地投资创业的情景。两岸同名同宗村的宗亲血脉亲情延绵不绝,通过族谱对接、同名村镇互动等多种形式,密切了“根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漳台两地人民在多年的互通往来中,凝聚形成了更为深固的民俗文化之根。漳州锦歌传入台湾后,逐渐发展成为歌仔戏,再传回漳州,创新演变为芗剧,成为根植两岸、香飘四海的艺术姐妹花。而两地节庆必定上场的大鼓凉伞也源于明代戚继光抗击倭寇时漳州民众的擂鼓助战,后来传至台湾,花开一枝,藤连两地,历经数百年后演变成漳台共有的独特的民间歌舞“花鼓阵”。

  近年来,漳州举办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保生大帝文化节、三平祖师文化节、乌石妈祖文化节、海峡两岸灯谜艺术节等多种民俗节庆活动,邀请台胞来漳交流,互促互进,以此彰显漳台同源同根的文化传统。两地人民同在元宵夜观灯猜谜、同在端午节龙舟竞渡、同在中秋夜拜月祈福、同在冬至日祀神祭祖。共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意愿。这些共同体现民间信仰精神的岁时礼俗活动,就成了维系及增进两岸同胞密切联系的心灵纽带和民族之魂。

  寻一脉相承文化,觅两岸同根同源。民俗其实就是一种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形式,在辈代传承的过程中,形成了长时间赖以依托的一种思维背景和精神空间,并因此而定格形成这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和信仰力量,从而建设共有的美好家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